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大多数人肯定觉得李月汝最厉害,原因是她能在WNBA打球,但其他位置球员也有各自优势和成长空间
这到底算什么意思啊,就因为李月汝去WNBA了,就觉得她是国内最强的?这话听着就有点儿让人不服气,尤其是听着那些为国征战,在其他位置上拼搏的姑娘们,她们的努力就看不见了吗?
人家李月汝能在WNBA站住脚,确实是件了不起的事,毕竟那可是世界最高水平的篮球联赛,光是这份履历,就足以让不少人高看一眼。可篮球是个团队运动,讲究的是五个位置的协同作战,不能因为一个人去了NBA,就一竿子打翻一船人,好像其他位置的优秀球员就没人看似的。
就拿李梦来说吧,她这些年在锋线上的进步大家有目共睹,攻防两端都越来越有统治力,那种敢打敢拼的劲头,有时候比单纯的技术更让人印象深刻。还有杨舒予,年轻是她的优势,但她展现出的那种能量和潜力,绝对不容小觑,她的快速成长,也让球迷们看到了希望。
更别提韩旭了,人家现在不仅仅能打中锋,还能打大前锋,这种灵活性和技术的多样性,在现代篮球里有多重要,懂的人都懂。你不能说她技术好,但因为没去WNBA就不是最强的吧?位置不同,能力侧重也不同,非要放在一起比个高下,是不是有点太简单粗暴了?
而且,别忘了还有像刘禹彤、张子宇这样的年轻球员,她们也在努力进步,虽然可能还在成长阶段,但谁知道未来会怎样呢?篮球场上的变数太多了,今天你可能看到的是一个在WNBA打球的中锋,明天也许就会涌现出另一个在锋线上独当一面的超级巨星。
很多人看球,可能就盯着那么几个被媒体曝光度高的球员,或者是有着“WNBA光环”的球员,却忽略了那些在联赛里默默耕耘,为国家队输送力量的其他位置上的球员。她们同样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承受着同样的压力,只不过她们的赛场可能在国内,她们的光芒暂时没有那么耀眼。
这就像是在说,一个在顶级大公司当高管的人,就一定比一个在另一家公司做到部门总监的人强吗?也许那个高管的头衔更响亮,但部门总监可能在自己的领域里已经做到了极致,甚至影响和创造的价值也不比他小。
我们不能简单地用一个“WNBA球员”的标签来定义一个球员的全部价值,也不能因为某些球员在国内联赛表现出色,就觉得她们没有进步空间。每个位置都有其独特的挑战和要求,就像你在追求一项极限运动时,有人选择攀岩,有人选择跳伞,都是在挑战极限,只是方式不同。
我们看到的,很多时候只是一个球员的“现在时”,但她们的“未来时”才是最值得期待的。李梦在锋线上的突破能力,杨舒予在攻防转换中的速度和冲击力,韩旭在内线和外线的策应能力,这些都是球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如果非要拿李月汝和她们比,那得看是在哪个维度上比。如果是单纯的中锋对抗能力,那也许有WNBA的经验作为参考,但如果是在国内联赛的整体影响力,或者在某些特定技术上的优势,那其他球员也未必输给谁。
我倒是觉得,这种“谁最强”的讨论,本身就有点过于简化了。每个球员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为中国篮球贡献力量,她们的成长和进步,才是最值得我们关注和支持的。
篮球是一项需要团队协作的运动,一个再强的球员,也需要队友的配合和支持才能取得胜利。不能因为某一个球员去了国外联赛,就觉得她把所有的光芒都带走了,把国内的其他球员都比下去了。
而且,就算李月汝在WNBA打球,她也需要和其他位置的队友配合。她不可能一个人打完所有位置,对吧?所以,我们应该更全面地去看待每个球员的价值,而不是简单地用一个标签来衡量。
那些在国内联赛里场均能砍下高分,带领球队前进的球员,她们付出的努力和承受的压力,一点也不比在国外打球的球员少。只国内联赛的曝光度和关注度,可能还没有达到那个高度。
所以,下次再有人说“因为去了WNBA所以最厉害”的时候,不妨想一想,那些在国内联赛里闪闪发光的锋线、后卫们,她们的努力和天赋,是不是也应该得到同样的认可?
我们是不是总是在不自觉地,用一种“国际化”的标准来衡量一切,而忽略了本土的成长和进步?
这样不公平的比较,会不会反而打击了那些在国内默默付出的球员的积极性呢?
难道就不能让每一个在赛场上拼搏的姑娘,都得到应有的尊重和掌声吗?
声明:本文素材都是来源真实素材的原创,内容 90% 以上基于自己原创,少量素材借助 AI辅助。所有内容都经过自己严格审核和复核,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