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英雄刚打完胜仗,回家却被自己人捅刀子,这事儿你上哪说理去?

11月初,全红婵时隔183天伤愈复出,首战就拿下了全国跳水锦标赛的双人冠军。我跟大伙儿一样,守着直播激动得不行,心里那叫一个敞亮,咱家的“婵宝”回来了,还是那个王者!可这份高兴劲儿还没过一天,网上那股子妖风就刮起来了,那叫一个乌烟瘴气,把我给看恶心了。

我这人吧,就爱刷刷评论区,看看大家伙儿都怎么说。好家伙,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简直就是大型的人性丑陋展览现场。一帮人不知道从哪儿冒出来的,个个都跟长了双火眼金睛似的,摇身一变成了“体态鉴定大师”,对着全红婵比赛的截图就开始指指点点、评头论足。“你们看她,明显胖了,这腰身粗了一圈,这身材还能跳几年?”“核心力量肯定跟不上了,这种体型以后在国际上没戏。”那字里行间透出来的幸灾乐祸,那种“你看吧,我早就说她不行了”的调调,隔着屏幕都能把我熏个跟头。

还有一帮人呢,更是重量级,直接化身成了“阴谋论专家”,煞有介事地分析她为啥只参加双人赛,不敢上单人。“还不是心里发怵?知道单人项目干不过陈芋汐,干脆就躲了,保住面子嘛!”“双人赛有队友能带着飞,单人赛那才是真刀真枪的本事,她这是不敢上场了。”这些话,一句比一句诛心,就跟那淬了毒的针似的,专门往人心窝子里扎。特别是对着一个刚从伤病里爬出来,才18岁的姑娘。

我当时就给整懵了,这世界咋了?人家赢了啊!她是在大半年没正经比赛、身上还带着旧伤、顶着身体发育的巨大压力下,堂堂正正地赢了冠军!可到头来,换来的不是鲜花和掌声,反倒是对自己身体的羞辱和对体育精神的污蔑。我真就想问一句,那个14岁一战封神、惊艳了全世界的天才少女,她凭什么就不能长大?

为了弄明白这帮人到底在叫嚣个啥,我把时间给倒回了那场比赛。

当全红婵和她的新搭档王佳莹一块儿站上10米台的时候,说句掏心窝子的话,我心里也“咯噔”了一下。她确实是变了,不再是东京奥运会上那个能被陈芋汐一把抱起来转圈圈的“小不点”了。她个子高了,肩膀也宽了,整个身形看着比以前“大只”了不少。那一瞬间,我感觉全场的空气都跟凝固了似的,成千上万双眼睛都死死地盯着她,好像都在等着看一个结果:她,到底还行不行?

第一跳,起跳、翻腾、入水,一套动作行云流水,水花压得那叫一个漂亮。76.5分,排名第一!我这悬着的心啊,稍微往下放了放。但真正的硬仗还在后头,她的老搭档、如今的对手陈芋汐和新队友也不是吃素的,发挥得同样滴水不漏,分数咬得死死的,跟贴身肉搏一样。三轮跳完,全红婵她们组合就领先了区区0.9分。这是啥概念?这就是一个裁判打分时手稍微抖那么一下,冠军的归属就得换人了。

这哪里是啥轻松取胜?这分明就是一场刺刀见红的硬仗,是从强敌嘴里硬生生抢回来的一块金牌!当最后的分数出来,确认夺冠的那一刻,我看见她脸上露出了那种久违的、发自内心的灿烂笑容。她转过身,跟教练、队友紧紧地抱在一块儿。后来,有个镜头拍到她一个人在后台,两只手小心翼翼地捧着那块金牌,就跟捧着什么稀世珍宝似的,摸了又摸,看了又看。

就那个瞬间,我鼻子一下子就酸了。这块金牌对她来说,分量太重了,远不止一个冠军那么简单。它里头,是那183个日日夜夜的汗水、泪水、伤痛和自我怀疑。这是她对自己、对所有关心她的人,做出的最响亮、最无声的回击。可笑的是,那些躲在键盘后面的喷子们,却选择性地“瞎了”,看不见这份沉甸甸的重量。

他们看不见,或者说他们根本就不想看见,全红婵正在经历的,是女子跳台运动员的“鬼门关”——生长发育。

这可不是我在这儿危言耸听。我还特地去查了些体育科学的资料,问了个搞青少年体育研究的朋友。他跟我说,跳水这种对精度要求高到变态的项目,运动员的身高哪怕只增加1厘米,体重增加1公斤,带来的影响都可能是毁灭性的。运动员的身体就是他们吃饭的家伙,是最精密的仪器,而发育期,就等于这台精密的仪器在没有任何预警的情况下,被强行换掉了所有的核心零件。

你想想,重心变了,以前练了成千上万次形成的肌肉记忆,一夜之间可能就全废了;体重变了,在空中翻腾的速度和时机就得全部重新计算;力量也变了,入水时控制身体的角度和姿态也得从零开始学。这一切,就好比一个顶尖的小提琴家,突然被塞了一把尺寸、重量、材质完全不一样的大提琴,还被要求立马就得拉出一段最复杂的炫技曲目。这可能吗?

能闯过这一关的,真的是凤毛麟角。咱们国家跳水队是梦之队,人才一茬接一茬,但又有多少惊才绝艳的少女,最终都悄无声息地倒在了这道坎上?最让人唏嘘的例子就是张家齐,她也是东京奥运冠军,当年和全红婵、陈芋汐并称“三小只”,多风光啊。可奥运会之后,她同样因为身体发育带来的伤病和状态下滑,慢慢地就淡出了国家队的主力阵容。这就是跳水这项运动最残酷的现实,一点不掺假。

更别提,全红婵面对的还不止这些。她的脚踝有老伤,韧带也受过损,关节里还有积液。她基本上是带着一身的“Debuff”(负面状态)在闯这个最高难度的关卡。好在,她碰上了一个最懂她的人——她的主管教练,奥运五金王陈若琳。陈若琳自己当年就是从一个瘦小的“丫头片子”,硬生生扛过了发育期,一路拿冠军拿到手软。她自己都公开说过:“我知道她们(全红婵、陈芋汐)正在经历什么,因为那条路我都走过,我知道哪里有坑,哪里会疼。”

有这么一位“过来人”当引路灯,全红婵那“消失”的183天,根本不是什么逃避,而是在进行一场最艰苦的“自我重塑”。她要做的,不光是养伤,更是要在一个全新的、有点陌生的身体里,重新找回那个曾经无所不能的自己。

这么一想,咱们再回头看网上那些质疑的声音,就会发现它们是多么的可笑和无知。

说她身材走样?恰恰相反,她现在的身体,是在教练团队科学的指导下,为了适应新的身高和力量要求,而千锤百炼重塑出的“新版本战甲”。说她逃避单人赛?这更是外行看热闹。对于一个大伤初愈、身体和技术都在重新磨合的运动员来说,先通过难度相对可控、还有队友能分担压力的双人赛来找回比赛的感觉,这是再科学不过的康复步骤了。这叫战术,不叫懦弱。这一切的蛰伏和忍耐,都是为了在未来更重要的巴黎奥运会的赛场上,拿出一个最强形态的全红婵。

咱们好像总有一种特别奇怪的癖好,喜欢“造神”,然后又热衷于“毁神”。我们太爱14岁全红婵那种不染一丝尘埃、一跳石破天惊的天才模样了,好像她就应该永远是那个瘦瘦小小、不食人间烟火的精灵。可我们都忘了,她也是个普普通通的女孩,她会成长,会发育,会受伤,也会遇到谁都绕不过去的瓶颈。

如果说,东京奥运会上的全红婵,让我们见识了什么叫天赋的极限;那么今天,18岁的全红婵,则向我们展示了什么叫意志的胜利。后者的价值,一点儿也不比前者低,甚至来得更加厚重,更加打动人心。她早就不再仅仅是一个“天才少女”了,她已经蜕变成了一位懂得如何与困境周旋、并最终战胜它的“不屈战士”。

所以啊,都省省吧,收起那些廉价的指责和刻薄的审视。我们作为观众,能为她做的最好的事,就是给她一点时间和空间,允许她不完美地、甚至磕磕绊绊地长大。

竞技体育的荣光,不仅闪耀在金牌之上,更镌刻在与伤病、发育和质疑抗争的每一道伤疤里。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