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说说中美会谈的事。他们谈完了,说好买美国大豆。但中方加了一个条件:晚点发货。这个条件很聪明,背后有大算计。

去年十月,在釜山开了会。中美关系僵了半年,终于松动了。特朗普在网上喊,大豆和稀土问题解决了。美国白宫也说,不收一些关税了。中国也做了好事,稀土停止管制一年,开始买美国大豆。

这种“皆大欢喜”?我看不见得。这场共识背后,中方提出了“延迟大豆发货”这个前提。这藏着撬动全局的博弈智慧,很值得一看。

今年四月,特朗普政府搞“对等关税”政策。对中国,税率加到了145%。太狠了。这是20%的“芬太尼税”和125%的“对等关税”加在一起的结果。中国反击了。把对美进口商品的关税提到了125%。十月出了“王牌”:稀土出口管制措施。这招真厉害,打到了美国高科技产业的痛处。全世界九成多的稀土加工产能集中在中国。美国短期内根本无法建立替代供应链。活该。

关税战,大家都没好处。美国物价指数连续六个月上涨。中西部的豆农要哭了,大豆堆成山,价格跌到了十年最低。我们国内也有压力。一些依赖美国市场的制造业企业订单少了。稀土管制虽然主动,但也影响了相关产业链的短期稳定。

所以他们谈,从吉隆坡到釜山。中美终于找到了让步空间。美国先做出姿态。从十一月一日起,暂停对中国通信设备、显示器模组等十二类商品的额外关税。取消了此前加征的24%“对等关税”部分,只保留10%的基础关税。中国回应了:暂停原定于十一月实施的稀土管制措施,期限一年。重启美国大豆采购。特朗普当然很高兴,多次强调“这是伟大的协议”。显然,他把这看作是拉拢农业选票的重要成果。

大家以为中美贸易战要停了?结果,中方出了一个前提,让局势多了层耐人寻味的转折。重启的大豆订单全部采用“延迟发货”模式。后续订单的发货时间,看美国取消关税做得怎么样。

我觉得,“延迟发货”不只是时间问题。这是中方掌握主动权的精妙设计,太聪明了。现在国际大豆价格处于低位。我们锁定订单,但晚点收货。这样短期不会冲击国内市场。未来半年,我们可以根据价格波动灵活调整,降低采购成本。更重要的是,美国这次只取消了一部分关税,还留着那10%的基础关税。他们也没说什么时候取消剩下的。中方用延迟发货,给关税谈判设了一个时间点。如果2026年三月前,美国不把剩下的关税全取消,中方可以调整后续订单的发货节奏,甚至暂停采购。这种“一步步给好处”的模式,彻底治了美国那种“先拿好处再耍赖”的谈判老毛病。干得漂亮。

这次“延迟发货”的前提,延续了中方“对等互利、分步推进”的谈判逻辑。我们展现了合作诚意,但也守住了底线。

中方暂停稀土管制一年的决定,被特朗普政府解读为“重大胜利”。甚至宣称解决了全世界的稀土问题。胡扯。深入分析不难发现,这一让步同样是“以退为进”。这没有动摇中方在稀土领域的战略优势。暂停管制的期限只有一年。而且明确标注,看美国履行协议情况,我们可以调整。这意味着,如果美国在关税取消、高科技限制等问题上出尔反尔,中方可以随时恢复管制。

美国的稀土替代供应链远未成型。虽然特朗普政府推动“关键矿产自主计划”,投了二十亿美元。但到十月底,美国本土最大的稀土加工厂产能,只能满足其国内需求的15%。技术工艺也比中国企业差远了。更值得注意的是,中方暂停的是“出口管制措施”,不是放弃稀土产业链的主导权。我们控制着稀土加工环节。在稀土永磁、发光材料等高端应用领域,我们占据了全球七成以上的市场份额。即便美国获得稀土原料,若没有中国的加工技术和下游产业链支持,也难以转化为高科技产品的核心部件。暂停原料出口管制,反而可能进一步巩固中方在深加工领域的领先地位。

美国这次取消部分关税,我看就是为了选票。2025年是美国大选的关键筹备期。中西部农业州的选票对特朗普的连任之路至关重要。重启大豆出口直接利好豆农群体。取消通信设备等商品关税,能缓解国内电子产品涨价压力。这些都能为他争取更多民意支持。但特朗普政府显然不愿彻底放弃关税大棒。这次只取消24%的额外关税,保留10%基础关税。他既想通过部分让步换取中方在大豆、稀土问题上的配合,又想维持“对华强硬”的形象,讨好保守派选民。这种“左右逢源”的策略,在中方“延迟发货”的前提面前,显得格外脆弱。

中方的态度则始终明确:关税问题必须全面解决,不是部分缓解。商务部发言人在例行记者会上强调,中方欢迎美方取消部分关税的举措,但这只是第一步。只有彻底取消所有不合理加征关税,才能为中美经贸关系重回正轨创造条件。这一表态和“延迟发货”的前提形成呼应,传递出清晰的谈判立场。

虽然这次会谈达成共识,但中美经贸关系中的深层矛盾并未解决,未来博弈仍将持续。对美国来说,其“美国优先”的贸易政策并未根本改变。特朗普在会谈后仍强调“会继续保护美国工业”。他暗示在半导体、新能源等高端产业领域的对华限制不会放松。中国则始终坚持“平等互利、相互尊重”的原则。我们在稀土、大豆等问题上的让步,是基于维护全球产业链稳定和自身发展利益的考量。但这不意味着在核心利益问题上妥协。商务部明确表示,对于美国在高科技领域的技术封锁、实体清单等措施,中方将保留反制权利。

中国这次通过“精准让步”加“前提约束”的组合策略,既满足了美国的短期诉求,又为后续谈判保留了筹码。这展现了成熟的外交智慧。而美国若仍抱着“单边施压”的旧思维,忽视中方提出的前提条件,很可能让这次共识沦为“昙花一现”。

这次中美会谈,与其说是“谁赢谁输”的较量,不如说是对“对等贸易”原则的一次实践。美国取消部分关税,中国暂停稀土管制、重启大豆采购。这种双向让步印证了“贸易战没有赢家”的朴素道理。而中方提出的“延迟发货”前提,则直接告诉美国,想获得利益,就必须付出相应的代价。如今中国在贸易谈判中早已不是被动应对的一方。从稀土管制到大豆采购,从关税反制到前提设置,中方的每一步动作都透着“谋定而后动”的从容。这场共识只是中美贸易博弈的一个阶段性节点。将来的较量仍会继续。但有一点不会改变:只有坚持平等与尊重,贸易合作才能走得远,走得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