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好的救命粮呢?以色列放行不到百车,加沙人望眼欲穿饿断肠!
加沙的停火协议已经生效,但饥饿的阴影并未散去。 原本每天600辆卡车的援助计划,如今实际进入加沙的连一百辆都不到。 医院里挤着营养不良的孩子,废墟中的人们还在为一口干净水发愁。 这场人道危机,远未结束。
无国界医生组织在加沙的项目协调员卡罗琳·威勒曼最近说了句话,挺扎心的:“加沙的基本人道条件根本就没达标。 ”这话听着像官方辞令,翻译成大白话就是:这里的人连活下去的最低需求都满足不了。 她提到一个细节——团队每天都在记录五岁以下儿童和孕妇严重营养不良的病例。 想象一下,母亲抱着骨瘦如柴的孩子在临时诊所前排队,而几公里外的检查站,满载面粉和药品的卡车正排着长队等待放行。
以色列方面放行的援助卡车数量,说起来有点讽刺。 停火后日均94辆,比之前的62辆确实“进步”了。 可问题是,这连联合国预期规模的六分之一都不到。 更别说美国总统斡旋的那个每日600辆卡车的承诺了。 数字会说话,但饥饿的人等不起数字。 乐施会和其他援助机构都证实,进入加沙的食物根本不够填饱肚子,有些地方简直就是在饥荒边缘挣扎。
有人可能会问,停火不是生效了吗? 为什么援助还是进不来? 这里有个挺微妙的状况。 虽然大规模袭击减少了,但小规模冲突还在继续。 威勒曼透露,自10月19日以来,几乎每天都有空袭。 在枪炮声中断断续续的环境里,运送救援物资就像在雷区里跳格子。 就连最简单的医疗服务都变得异常艰难,更别说大规模重建了。
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厅的汤姆·弗莱彻说得更直白:即便在情况最好的日子里,也只有几十辆卡车能进入,“远远达不到需要的数百辆”。 这话背后是多少个饥饿的夜晚? 加沙的商店货架上空空如也,商业进口量完全跟不上220万人的基本需求。 当你在超市为选哪个牌子的泡面发愁时,加沙人正在为找到一袋面粉走遍半个城市。
最让人揪心的是时间。 重建加沙需要多少年? 没人说得清。 但一个孩子从营养不良到恢复健康,耽误不起任何一天。 无国界医生反复强调,援助不该附加任何政治条件。 可现实是,每一车救援物资都要经过层层审批,在检查站耗上数小时甚至数天。
现在的情况就像一场没有尽头的马拉松。 停火协议签了,国际社会关注了,可卡在检查站的那五百多辆卡车,什么时候才能开到需要的人手中? 医院里的医生们还在用有限的资源抢救着奄奄一息的孩子,而谈判桌上的数字游戏,似乎永远比现实快一步。
加沙的夜晚格外漫长。 没有足够的电力,没有安全的饮用水,更没有填饱肚子的食物。 当世界把目光投向下一轮谈判时,这里的人们还在为最基本的生存权利等待。 或许正如一位当地志愿者说的:“我们不需要同情,只需要公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