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可辛独自走红毯让人唏嘘,内娱现状令人深思,昔日风光终成往事
一部星光璀璨、集结半个娱乐圈神仙阵容的电影,《酱园弄》,原本让观众翘首以盼,最后却一个大马趴,票房口碑双双跌进谷底,这事儿你琢磨琢磨,是不是挺让人出乎意料的?
就在酱园弄开拍消息一出,各大明星粉丝就炸翻了天。杨幂、赵丽颖、章子怡、雷佳音,还有那么多影帝影后,不夸张地说,光看演员表就像在看春晚。一群人买票根本不是冲着故事,纯粹就是“这配置,不能错过”。真有人感慨:你啥时候见过85花顶流能同框,还一堆人冲着女配都甘心?”这种画面谁看了不觉得值回票价?网友各种留言:“拼配角能拼到这种程度,导演得多有本事。”
结果事实啪啪打脸,三亿多票房,豆瓣6分都拿不到。这可是花了那么多天价片酬、各路营销轮番轰炸后的成绩。电影刚上映那几天,大屏幕前人头攒动,朋友圈、抖音、小红书,全在刷《酱园弄》。但只过了个热乎劲儿,那口碑掉得比温度还快。不少人刚看完就忍不住吐槽:“拍了半天,看啥了?人物动机跟谜题一样,一头雾水,连结局都不给你。”影院外,几个人边走边愤愤攥着票根。
电影没头没尾,观众到最后都跟吃了闭门羹似的懵圈。细究下来才知道,《酱园弄》其实还只上映了“第一部”,后边的故事全藏着没交代完。制作方不怕观众嫌弃,直接说:“太精彩,得分两次讲。”这时候有些人真急了:“你以为你是春节档动画片?分两部就分两部,关键故事线必须扛得住啊。”可《酱园弄》倒好,整场电影全在反复讲家暴与压抑,重点高潮藏在第二部,谁有那么大耐心等你下回分解?
宣传口径主打“悬疑”,看完观众却发现根本不是这么回事。最开始谁都被那句“谁是凶手?”吸引进来了,结果到头来所有动机都写在大喇叭上,连主角詹周氏的悲惨遭遇都一览无遗。“还以为能看到谜中谜,结果全是伤心事。”有网友直接在弹幕区吐槽。
说句掏心窝子的,《酱园弄》想玩的大格局、思想上的突破,不是观众不能理解,是真没做好铺垫。灯光下,章子怡的眼泪演得滴水成冰,可故事线走到一半就断了,观众憋得慌。悬疑片这种类型,本身就不能断头,正热闹突然瞎了一半屏幕,就像你追了半集剧,电视突然停电了,谁受得了?
诡异的是,电影上映前后,整个剧组的氛围堪称冰火两重天。戛纳红毯上,明星们齐刷刷排成排,每个人都打扮得光鲜亮丽,轮番抢镜头。章子怡穿着白裙,杨幂红唇微笑,雷佳音带着憨憨笑意,就像开小型粉丝见面会。采访那天,媒体各种拍,剧组里气氛超级好。可电影上映完,转头到了东京电影节,连红毯只剩陈可辛孤零零一人。杨幂没来,章子怡没来,雷佳音也不现身。原因说是档期撞了,可十月初还有人直接在东京偶遇章子怡带娃追星,你说这是不是有点太巧了?
票房跳水,剧组气场直线下坡,谁也不想提这事了。对比一下戛纳的高光和东京的落寞,这画面感跟过山车一样刺激。网上还有人犀利说:“红毯是人气,票房才是底气。”“碰上口碑扑街,明星们尴尬得连发言都不敢多说两句。”你再想想那三亿多的票房,跟投资方的预期十五亿相比,差了十万八千里。
这种大制作,明星扎堆,最后却让导演陈可辛成了“孤勇者”。身为导演,项目砸了谁也推不掉,他还得硬着头皮到处跑宣传,想点办法给电影续点流量。杨幂在忙新活动,章子怡有更重要的私人行程,几个主演全都“档期冲突”,观众多少也能理解。没人忍得了一个电影把自己卷成笑料。
其实娱乐圈说穿了就这点现象:作品好,红毯上你就是人群C位,作品扑街,自己都开始装透明,躲在角落里不吱声。杨洋演完《你的人间烟火》,直接成了“油腻男”标签新晋人选,自己都自嘲:“既然大家不喜欢我,那我就少出现。”谁要是敢在烂片上映后再出来宣传,风险比中五百万还高,没人敢玩这个心跳了。
归根结底,观众不是傻子,什么阵容都救不了烂剧本。再严密的明星矩阵,再高级的海报,故事不好一切归零。娱乐圈想啃“流量经济”的老本,没戏了。你看看过去几年大票房爆款,都是靠口口相传、剧情在线、演技下饭打出来的,单靠光鲜噱头撑场面,绝对火不过小半年。
说真的,这波《酱园弄》的教训多扎实!陈可辛或许是真的高估了观众的包容度,低估了市场的残酷。不是每部电影都能靠“星光”发电。夜深人静,还是靠一个扎实的故事、角色的共情、以及真情实感的表演让观众心甘情愿一次次走进电影院。
看到这,大家是不是也想吐槽几句?你觉得票房和口碑扑街,会让这些顶流阵容“洗牌”吗?演员再碰见类似片子还敢接吗?欢迎在评论区唠唠,如果有啥想法或者看法,别憋着,咱们一起聊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