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年的中国,几千万老百姓正活在贫穷、战火和外敌环伺的日子里。那时中国被外国列强瓜分得连张“全身照”都找不到!可就在这山穷水尽的时候,一个矮个子、面皮黝黑、说话还有点广东口音的年轻人,却发动了一场彻底改变中国命运的大事——他叫孙中山。你敢信,这个人居然能卷起一场推翻王朝、割裂了几千年封建体制的风暴?他到底干了为什么被叫作“国父”?这几个疑问留着慢慢跟你掰扯。咱们从头说。

一边是数百年皇权的清王朝,手里还拿着“天命”的大旗;一边是孙中山,手上没刀没枪,就凭一颗心,开始喊“振兴中华”。有人觉得孙中山是“空想家”,拿洋人的民主当药方,救不了老百姓的穷病;另一边却有一群年轻人,受他感染,誓死跟旧制度对着干。两边阵营,剑拔弩张,群众一头雾水——谁说得对?话才说一半,孙中山就高调杀进历史舞台,号称要做“革命领袖”。可光有理想管用吗?众人边看热闹边嘀咕,这种局面,能不能真折腾出新气象?

话得从1894年说起。彼时的檀香山,华侨多、机会多,也容易掩人耳目。28岁的孙中山,凑了几位志同道合的小伙伴,成立了“兴中会”。别看名字正经,其实特像“邻里互助小组”——干的却是让晚清官员睡不着觉的事:推翻清朝,建立“民族独立的新中国”。有人嗤之以鼻,觉得他们不过是蚍蜉撼树。可没成想,孙中山东奔西走,革命火种竟越来越旺。11年后,他在日本成立了“同盟会”,联合各路革命党人,把反清运动做成全国连锁店。老百姓说,这帮人胆儿真大!清廷开始发悬赏,谁能捉了孙中山赏大银。这种光景,就像一场真人版“猫鼠游戏”。

可也有人犹豫:闹事容易,治国难。就像街坊口头禅——容易了你!“说风凉话没用,不下场谁知道苦?”这时的中国老百姓,或迷茫、或热血,谁都算在历史的大棋盘里下了一步子。

大风大浪之后,好像局势暂时稳定了。一场辛亥革命把清王朝轰下王位,满清皇帝宣布退位,新上台的民国政府,孙中山成了临时大总统,开了“共和国”的头柜。大家以为,好日子来了,百姓的苦要到头了。可惜事与愿违,政治依然乱成一锅粥。政坛新秀袁世凯,原本“帮忙”革命,后来干脆“篡位”——孙中山被挤下台。随后宋教仁被暗杀,国民党被禁、二次革命失败,袁世凯露出真脸,公开耍起帝王梦,复辟帝制。这场权力的游戏,让无数革命者心灰意冷,普通老百姓更是看得眼花缭乱:“这年头,换谁当老大,咱的命就能改?”反对者说,孙中山搞革命是“内耗”,谁当政都脱不了一张旧皮。革命陷入低谷,风声骤紧,甚至有投降妥协的声音。整个社会气氛,就像冬天的炉火点不着,冷飕飕的。

就在大家以为“天又塌下来”,一切回老路时,局势急转直下。没多久,袁世凯因全国讨伐,称帝三个月没捞到啥好处,病死了。群龙无首,军阀你一拳我一脚,南北继续分裂。孙中山却没服输,广府一带重整旗鼓,在广州拉起大旗,成立“军政府”,自己当了大元帅。“割据地盘”看多了,他主张:“革命力量不能再靠北洋政府,必须有自己的底盘。”这是他的背水一战,也是整个中国命运的转折点。那些之前小看他的人,这回傻了眼。原来,“空想家”真的能把书生意气变成翻天覆地的力量。前期埋下的“民族独立”、“人民权利”的种子,此刻全部开花结果。

可好景不常,孙中山在广州也碰了一鼻子灰。军阀混战,谁都想做老大。表面上“革命联合”,暗地里却防着他插手。旧的敌人刚倒下,新的难关又来了。南北统一成了一场“马拉松”,跑到半道,还要互相绊脚。孙中山甚至被逼得离开广州,转战上海东山再起。政治斗争越来越难,信任变成纸糊窗户,戳一戳就漏风。国民党整顿也不顺,军心不稳,经费短缺,敌人动作频频。和谈失败,各方分歧越拉越大,热血青年变成了失落中年。“理想和现实之间,隔着一条黄浦江。”人心里那点希望,也在风雨飘摇中打折扣。

说到这儿,也许有人觉得,孙中山就是“理想主义的反面教材”——打江山行,守江山难。要不是老天帮忙,清朝都没得倒那么容易;一场革命三起三落,又不是史书上写得那般豪气冲天。革命队伍自己人都合不来,“民权”、“民生”喊得响,可钱袋子空着、各地军头唱独角戏,最后还不是“政党游戏”。有人夸他三民主义高大上,五权分立创新,细瞧瞧不就是把西洋玩意儿“中餐西吃”?真要论稳定,老百姓不是更盼着安稳过小日子?理想太丰满,现实骨感。老孙这思路,照这么搞下去,想带中国走向现代化,恐怕难得很!不过你要说他啥都没留下,那也太没良心——至少,“国父”这顶帽子,戴得还不赖。

你觉得孙中山这种“理想加行动”的方式,到底是掀起了历史巨浪,还是只在大风大浪里添了一撮浪花?革命救国是必经之路,还是瞎折腾一场?有的人说,没有孙中山,民族起步、民权觉醒就是梦一场;可也有不少人认为,折腾来折腾去,最后还是中国老百姓苦,谁坐龙椅都一样。你怎么这场革命到底是救国,还是造新乱?能不能来说说你家长辈又是怎么看待这段历史的?楼下评论区,等你来掰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