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宋徽宗为首的北宋朝廷,在联金灭辽的时候索要的条件是收回燕云十六州,但是他们连燕云十六州究竟是哪十六个州都弄不明白,导致后来交割的时候跟金国产生了很大的分歧,最终惹祸上身。这个故事就是用来证明宋徽宗和北宋朝廷的昏庸无能。

但是据北宋末年的史料记载,北宋朝廷不是搞不清楚燕云十六州,而是刻意为之,想要给自己争取更大的利益。

“燕云十六州”概念,出自《辽史》,里面这样记载,会同元年十一月晋复遣赵莹奉表来贺,以幽、蓟、瀛、莫、涿、檀、顺、妫、儒、新、武、云、应、朔、寰、蔚十六州并图籍来献。就是公元938年,石敬瑭为了寻求辽国的帮助,把燕山山前山后的十六个州一起献给了辽国。

燕云十六州因燕山和太行山的地理阻隔,分为了山前、山后两个部分。其中山前七州:幽州(今北京西南)、顺州(今北京顺义)、檀州(今北京密云)、蓟州(今天津蓟县)、涿州(今河北涿州)、瀛州(今河北河间)、莫州(今河北任丘),以幽州(也叫燕京)为中心。

山后九州:蔚州(今河北蔚县)、应州(今山西应县)、寰州(今山西朔州东)、朔州(今山西朔州)、云州(今山西大同)、武州(今河北宣化)、新州(今河北涿鹿)、妫州(今河北怀来)、儒州(今北京延庆),以云州为中心。

周世宗北伐的时候,把山前的瀛州和莫州打回来了,北宋后来继承后周的政治遗产以后,也顺便把这两个州变成了自己的领土,所以丢失的燕云十六州,其实是燕云十四州。

宋徽宗海上之盟以后,在宣和二年派赵良嗣(马植)去出使金国商量具体细节,专门就让赵良嗣去跟金太祖沟通燕云十六州的问题。因为金国那时候刚刚成立没多久,身处东北,并没有实际接触到燕云十六州这一片土地,所以赵良嗣跟他说的是“燕京一带”的土地。金太祖同意了。

赵良嗣很快就发现,“燕京一带”这个说法不准确,容易被误会为山前七州(其实是五州,因为瀛州和莫州回来了),于是马上又跟金太祖确认说:“燕京一带,指的是以前石敬瑭割让给辽国的燕云十六州,并不单单指的是燕京这一个地方。”

金太祖依然同意了说:“西京(云中)我们本来就不想要,出兵去西京只是为了抓天祚皇帝,等抓到了他,我们就把西京交给你们。”到此时为止,赵良嗣已经把宋徽宗的诉求表达得很清楚了,金太祖也同意了。

四个月之后,金国的使者来到开封,跟宋徽宗正式交换文件,这时候,宋徽宗提交的名单里面就变成了:山前的蓟州、涿州、易州、檀州、顺州、营州、平州,山后的云州、寰州、应州、朔州、蔚州、妫州、儒州、新州、武州。为了避免宋辽两国之间地名的不同,宋徽宗还特别标注:云州改为西京,新州改为奉圣州,武州改为归化州。

从这个细节来看,宋徽宗是清楚地名变化的。但是仔细对照这个名单,你就会发现,山后的九州没有变,但是山前七州的名字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已经收回来的瀛州和莫州不在名单上,但是增加了易州、营州(今河北昌黎一带)和平州(今河北卢龙)。

这三个州也是很讲究的,易州是当初宋太祖北伐时丢失的,现在可以趁此机会要回来;营州和平州是扼守秦皇岛一线进出辽东的咽喉,宋徽宗一直想要,这次正好蒙混过关。至于燕京,他又玩了一个文字游戏,将燕京和蓟州合二为一,统称为蓟州,因为燕京的古称就是蓟。这一次协议没能签定,并且金太祖也识别出来了平州和营州的私货。

到了宣和四年双方再一次沟通土地交割的时候,他的名字再变化成了山前的幽州、蓟州、涿州、檀州、顺州、营州、平州,山后的云州、寰州、应州、朔州、蔚州、妫州、儒州、新州、武州,专门标明:“内幽州系今契丹所称燕京。”这份名单跟两年前相比,山前七州又有一些小变化。宋徽宗把易州去掉了,因为这时候易州的守将主动投降童贯,宋徽宗已经把易州拿回来了。为了稳妥起见,他还是把燕京给加了上去,免得到时候闹纠纷。

这就是宋徽宗两次提交燕云十六州名单的全部过程。的确两次名单不一样,但是我们从里面的变化就能看出,这个不一样,并不是宋徽宗和北宋朝廷不懂,他们是非常精通的,之所以混来混去,就是想赌金国不熟悉燕云十六州的历史,自己浑水摸鱼获取更大的利益而已。

但是最后的结局并不美好,聪明反被聪明误,宋军在战场上确实太差了,根本没有谈判的筹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