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家辉的故事,乍一听还挺励志的,别说,在美国能当上州长、部长、大使这种角色,对于华裔来说真是打破天花板。但你真要搞明白他这一路走过来,大伙都会有点说不清的滋味。

咱们先把背景摆清楚。骆家辉的祖辈是跟着淘金热去的美国,结果啥都没淘到,还灰溜溜地回了中国。后来他爸算是又二进宫,到美国扎了根,但生活也不是一帆风顺。骆家辉从小过的日子就不宽裕,家里条件压根就谈不上富贵。可偏偏就是这么个环境,他人家读书猛,耶鲁政治、波士顿法律都混了,毕业后做了金县助理检察官,跟平时大陆电视剧里看的那些“官二代”完全不是一路子。

真正让他翻身的,是试着当州众议员。有人觉得你亚裔在白人圈子里很难混出头,连名字他们都念不顺。但他愣是一家家敲门,老老实实做群众工作,还真就让华侨和邻居都记住了。靠点运气、靠点人情,最后一步步爬到金县县长,又把州长给做了。克林顿专门为他站台,说他是“值得骄傲的儿子”,听起来挺振奋人心,但后来这词儿终究变了味儿。

为啥变味?主要是他当上商务部长后,干了一些让人不太舒坦的事。2009年那次华为本来准备在美国投标,机会挺大,结果他一纸文件签下来说“国家安全”,就把华为踢出局。其实说白了,当时美国对中国科技企业本来就忌惮,再加上贸易保护主义那股劲头,作为部长,他的工作就是为美国“保驾护航”。但问题在于,咱都知道他的身份,华裔背景,这一脚踢得很多中国人心里不是滋味,觉得有点吃里扒外。

等他做驻华大使,那时候舆论也是两极分化。有人觉得他是“咱自己人”,有人觉得他是美国“代言人”。骆家辉自己偏偏很会做表象,他住普通公寓、自己买咖啡、骑自行车上下班,在微博上火得一塌糊涂,直接成了“亲民官”的典范,反观有些人觉得这只不过是作秀,说到底还是要代表美国利益。其实这事说简单就简单,他领美国的工资,为美国干活,大使是干什么的?不就是替美国说话吗?你觉得他能两边都讨好?其实是妄想。

他在中国时经常要参加各种谈判,有时候还得跟前面的中国官员对着干。拿贸易谈判来说,往往是一边摆事实讲道理,一边还是咄咄逼人。你要说他能为中国谋点福利,那是不可能的。他当时的态度就是,维护美国企业、代表白宫政策,分外清晰。所以有人说他“双面人”,但其实他只代表美国那一面。

等到2013年宣布辞职,按道理该回家养老去了,结果你看看后面的操作,真是让人感慨。离职之后他频繁出现在中国各种高峰论坛、会议、投资讲座里,有时候一天能跑好几个地方。这些会议主办方是不会亏待他的,出场费都不是小钱,听说一场讲座几万美元,完全赶超美国本土“演艺圈”的顶流。

美国媒体都觉得奇怪,骆家辉比在西雅图还经常出现中国舞台,简直就像变了一个人。有人调侃他是“中国会议圈常驻嘉宾”,这个戏谑背后其实就是讽刺他“卸任后又要靠中国挣钱”。对于美国政客来说,这也挺常见:在位期间死死抓着权力,离了职以后拼命利用资源变现,不管是不是原来那些被“压制”的对象,能赚钱才是硬道理。

换句话说,这种“卸任再回中国捞金”的路数,他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只是骆家辉的身份特殊,当年直接对中国企业下过“重手”,现在却要在中国这边捞钱,这怎么看都让人心里不是滋味。有的人说他“反骨”,也有人说他“聪明”,但其实这些政客的做派早就有套路了,只不过他没怎么拗。

他自己当然也得面对这些质疑。一次在上海的论坛,有人当着面问他对华为的看法,他压根没多说,只含糊了一句“时代变得很快”。这就是所谓的官方答复,其实啥意思都没有,你说他是觉得自己做得“对”还是觉得“后悔”?其实谁也不知道。他当时在中美企业合作论坛合影,镜头一闪,各路嘉宾都在,就是没多少人热情喊他“值得骄傲的儿子”。大家心里都有把秤,说到底还是现实最重要。

说实话,这事你要分清“身份”与“立场”还挺难的。有人觉得他是美国政坛的“华人代表”,说明华裔在西方社会能立足,有能力、有地位,是亚裔自豪感的象征。可现实是,政治圈里讲的是利益,亲不亲,分场合。骆家辉能再三得到重用,说白了,是因为他能帮美国解决难题。他的华裔背景只是一个可以用的标签,到了该拿硬措施该打压中国企业的时候,也绝不会含糊。这一点国内很多人感到伤心,觉得“自己人不帮自己人”,但在美国的政坛逻辑里,谁也管不了你是不是华裔,只管你是不是懂得为美国服务。

有意思的是,卸任以后他“经济圈”的标签却用得很溜。中国这些论坛、峰会、讲座,多半喜欢请国外有名气有经验的面孔回来分享,大家都愿意听听“官员”讲故事,更愿意跟台下的嘉宾多交流资源。骆家辉不但带来了美国的视角,也带了美国的人脉。对方企业想找路子出海,政府想要了解对方政策,这些原本官场上的积累瞬间就可以卖钱,几年下来小钱变大钱,谁还管是“亮相”还是“捞金”?其实对他这种人来说,这就是人生的新阶段。

你怎么看他这套做法?有人觉得挺正常,退休了嘛,生计还是要解决;有人觉得不舒服,打压中国头号科技企业,还要来中国挣钱。“两面人”这个词不少人用,其实换个角度说,人家就是掌握了规则,知道什么时候该硬什么时候该软。你指望能找个“一心为中华”的高官,恐怕是天方夜谭。

其实华裔在美国高官里混得好的人有,但真正能代表中国利益的少之又少。华裔政客的处境一直都挺难,既要摆出“多元”的样子,也要无时无刻证明自己“忠于美国”。不然的话,你上不去,根本没机会。骆家辉在华盛顿能一步步爬到顶,就是因为他懂这些道理。你真要指望他卸任后给中国企业“报仇”,大概是想多了。现实生活里,谁都是为自己打算盘。政界能混出名声,经济圈能赚到钱,这就是本事。咱们普通人感到膈应,但他自己只会觉得很自然,说到底不是他的错,是整个时代和规则的错。

最后回头看这个人,不管你喜欢不喜欢,他的经历也确实说明了一个道理:在大国博弈里,个人身份是工具,立场才是分界线。你是谁,是干什么的,决定了你的方向。华人当上美国州长、部长、大使,是表面上的荣耀,真正有分量的还是你为谁说话,为谁干事。卸任之后,靠着“经验”和“关系”到中国挣钱,算是玩转资源,但你要说这样的人值得骄傲,恐怕没人再认同。

换到你自己,如果有这样的机会,你能怎么做?多数人可能也会选择跟着规则混,哪有那么多“正义”可言。社会就是这样。骆家辉这个事,既是他自己的选择,也是时代的缩影,错不在他,更多的是现实让人无奈。大家在评价他的时候,可以有自己的立场,但也要明白底层逻辑其实还是利益优先,无论你是哪国人,到了高位,都是先维护本国本阵营。你看明白这个规律,也就想明白了华裔政客的真实处境。

——本篇内容参考秋叶侃史《美国华裔部长骆家辉:在任时数次打压华为,卸任后到中国疯狂捞金》,《企业观察家》,2022年第8期,第32-37页;《美驻华大使骆家辉明年离职 回国或求更大发展》,《新京报》,2013年11月21日;《美国商界巨头强力支持骆家辉出任美驻华大使》,中国新闻网,2011年3月10日;《1996年11月5日 骆家辉当选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华人州长》,人民网,2009年2月26日;Gary Locke, Interview with NPR, National Public Radio, 2011。

本新闻旨在引导公众树立正确价值观,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权益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