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兴生物巨额分红背后:股息率高达850%!股票停牌已超6年!
谁能想到,一家美股上市公司,分红引发的风暴,远比疫苗本身还要刺激。科兴生物股东们的争斗,一度剑拔弩张,火花四溅。大笔现金分红像一颗重磅炸弹,直接点燃了六年多的纷争积怨。
2025年6月,科兴生物公告将于7月初,每股派发55美元特别现金股息。这个数字,远远超过停牌前6.47美元的股价,股息率高达850%。巨额分红一出,市场舆论哗然,朋友圈都在转这个消息。
投资方尚珹资本和维梧资本不服气,在中国香港把科兴生物告上法庭。公告显示,科兴生物最终胜诉,挡住了对方的临时禁令申请。分红背后,股东之间的裂痕彻底撕开,大家都不想做“吃亏的那一个”。
翻开账本,科兴生物账上有103亿美元现金,准备7月初一次性掏出33亿美金分给有效股东。这种大手笔,在美股历史上都少见。外界很难不感慨,这家公司到底经历了什么,才有底气这样撒钱?
时间倒回2015年,创始人尹卫东和未名医药前董事长潘爱华分歧浮出水面。2018年,双方争夺公司控制权,演变成司法大战。谁能掌控董事会,谁就能掌握分红大权,这在商战里太常见。
2019年2月23日,科兴生物宣布要增发近40%普通股和大量优先股。其实就是反收购的老套路,通过股权摊薄,让收购方的持股比例大幅下降。控股权之争,已经白热化,谁也不想让步。
3月6日,特拉华州法院下达“保持现状令”,不许发新股。东加勒比海最高法院发话,不准稀释1Globe Capital的股份。多地法院介入,案子盘根错节,股东们的博弈无比激烈。
科兴生物2018年2月的股东大会,尹卫东一方五人连任。1Globe Capital等反对派投票无效。到了2025年1月,英国伦敦枢密院突然裁定,历史决议程序有瑕疵,调整了董事会人选。
这一下,分红和控股权之争变得更复杂。法院认定反收购措施无效,董事会成员洗牌,原本被边缘化的1Globe Capital重新上台。维梧资本和尚珹资本也没闲着,继续打官司,局面一度陷入死结。
2025年6月中旬,科兴生物董事会宣布加快分红进度,不惜和不同意见的股东正面对抗。这种强行推进,在A股可能不多见,在美股也很罕见。公司公告反复强调,分红要快,还得遵守纳斯达克和诉讼结果。
6月24日,尚珹资本在香港递交禁制令申请。6月26日,维梧资本跟进。6月27日,香港高等法院判决科兴生物胜诉,没让禁令通过。短短几天,法庭攻防战轮番上演,气氛紧绷得像拉满的弦。
表面上看,这似乎是分红利益之争。事实上,背后是控股权、董事会控制权的多年拉锯。谁能分到钱,谁能说了算,本质上还是权力和利益的角逐。
2021年,科兴生物净利润高达84.67亿美元,业绩增长7572%。那年新冠疫苗需求火爆,公司业绩一飞冲天。可2023年、2024年上半年,净利润又变成亏损。
钱是过去几年疫苗赚来的,但怎么分,成了最大的问题。公告里说,子公司分了8亿美元现金股息,尚珹资本已经拿到5亿多。普通股东还啥都没拿到,分配不均,怨气积攒到顶点。
各路资本机构,背后都是利益算盘。尚珹资本2016年成立,专注中国市场,维梧资本则是一家国际医疗健康巨头。大家在资本市场上摸爬滚打多年,都不愿意做沉默的输家。
公司层面,尹卫东和潘爱华都是生物学背景,曾经合作创业,如今各有阵营。2015年之前,科兴生物业绩平淡,2015至2020年净利润总共才2亿美元。新冠疫情成了分水岭,2021年突然暴富。
这场分红风波,既是金钱的诱惑,也是权力的较量。停牌超过六年,市价远低于分红金额,分红方案一出,谁都想分一杯羹。可现实是,利益分配和权力更替极难两全,矛盾只会越来越大。
从中国到纽约、再到香港,多地法院轮番表态。每一次判决,都让局势变得更加胶着。谁能最终掌控董事会,谁能拿到最大蛋糕,仍然悬而未决。
这背后反映出,中国企业国际化和治理结构的复杂性。董事会权力更替、法院多地裁决、资本方的持续博弈,都是巨头公司绕不开的难题。巨额分红,只是表象,背后的权力游戏才是真正的主线。
市场和投资者都在盯着7月初这场分红大戏。纳斯达克的态度、法院的最终裁决,都会影响最后的分红能否顺利到账。没人敢保证,后续不会有新变数。
现在看,科兴生物分红事件是一场利益与规则的较量。资本、法律、企业治理,各方力量交织,推动着剧情不断反转。每一位股东、每一个决策,都将影响着公司未来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