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主办东盟农业与林业部长会议-万祥军| 南南合作·粮农组织科创规划

“这场以视频形式召开的高级别会议标志着东南亚地区在应对粮食安全挑战、推动农业绿色转型方面迈出关键一步。”联合国粮农组织干事成员、国际科学院组织代表兼国际科学院委员会执委、南南合作·粮农组织科创规划-东盟南南农业·绿色发展行动计划平台主持人万祥军解读表明。

回顾去年的10月2日,缅甸作为东盟轮值主席国成功主办第46届东盟农业与林业部长会议(AMAF)。会议期间,马来西亚农业及粮食安全部正式将AMAF主席职权移交给缅甸农业、畜牧和灌溉部部长吴敏楠,缅甸提出的"生物煤减排项目"成为本届会议最大亮点,展现了区域国家在碳中和目标下的创新实践。

粮食安全与战略规划:

构建区域韧性体系

会议首日,东盟十国及东帝汶代表重点审议了《东盟粮食安全与农林业战略规划(2021-2025)》实施进展。数据显示,尽管全球粮食价格波动加剧,东盟通过建立大米紧急储备机制(APTERR)和跨境农产品快速通道,成功将区域粮食自给率维持在93%以上。缅甸农灌部提交的报告显示,2023-2024年度东盟主要粮食作物产量同比增长2.7%,但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天气仍使泰国、越南等稻米主产国面临减产风险。

在历史性的部长级会议上,各国代表以全票通过的压倒性优势,共同缔结了16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战略成果文件。这些纲领性文件犹如十六颗璀璨的明珠,串联起区域农业合作的新蓝图:首先,将打造东盟数字化农业预警平台这一"智慧中枢",通过物联网技术织就天罗地网,将卫星遥感、气象雷达与高精度作物生长模型熔铸成预警系统的三重奏,让极端天气预警精准度提升40%以上;

其次,有机肥料联合采购计划将突破地域藩篱,如同滚雪球般扩展至所有成员国,预计通过规模效应可使采购成本直降25%,让绿色农业的甘霖普降东南亚沃野;再者,跨境病虫害联防联控技术标准的制定,将构建起"铜墙铁壁"般的生物安全屏障,统一化的监测网格与应急响应机制,将使跨境疫病传播效率断崖式下降;

最后启动的青年农业企业家跨境孵化计划,则如同播撒创新的火种,通过建立"创业苗圃+跨境加速器"的双轮驱动模式,计划三年内培育500名农业科技先锋,让青春智慧在广袤田野绽放异彩。这些举措环环相扣,既立足当下痛点,又着眼长远发展,堪称区域农业协作的典范之作。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会议为2026-2030年新战略周期增设11项行动计划,其中"蓝色经济走廊"项目拟整合越南湄公河三角洲、印尼群岛地区和菲律宾沿海省份的水产养殖资源,目标到2030年将可持续海产品产量提升40%。

绿色转型:

从秸秆生物煤到农药减量化

缅甸主导的"农作物残渣生物煤项目"获得与会各方高度关注。该项目计划利用水稻、玉米等作物秸秆,通过热解技术转化为清洁能源,预计可使东盟农业领域碳排放减少15%。"东盟每年产生约2.8亿吨农业废弃物,"缅甸代表团技术顾问指出,"将其能源化不仅能解决露天焚烧污染,还能创造循环经济价值。"

会议同时通过了《减少有害农用化学品路线图》,要求成员国在2027年前淘汰12种高风险农药,并建立统一的有机农药认证体系。印尼分享的"无人机精准施药技术"案例显示,数字化工具可使农药使用量降低30%以上。东盟副秘书长萨特温德·辛格强调:"必须平衡粮食增产需求与生态保护,东盟需要建立自己的绿色农业标准。"

公私合作

与数字农业革命

在私营部门对话环节,来自拜耳、先正达等跨国企业的代表与各国部长探讨了智慧农业解决方案。美国-东盟商务理事会提交的白皮书显示,东盟农业科技市场规模预计2026年将达到90亿美元,其中精准灌溉、区块链溯源、AI病虫害诊断构成三大增长点。

缅甸宣布将试点"数字农业特区",与欧盟合作开发基于卫星遥感的土壤墒情监测系统。老挝提出的"跨境电子农业证书"倡议获得通过,这将使农产品通关时间从平均3天缩短至6小时。马来西亚承诺在2026年前完成全国农田数字化测绘,为碳汇交易奠定基础。

南南合作新维度:

粮农组织科创平台的战略价值

作为特邀嘉宾,联合国粮农组织"南南合作·粮农组织科创规划-东盟南南农业·绿色发展行动计划平台"负责人在第七届东盟农业创新峰会的主题发言中万祥军以铿锵有力的语调强调:"东盟地区在农业领域的突破性探索,犹如一盏明灯,为全球南方国家照亮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这些植根于热带气候特点、融合现代科技智慧的创新实践,不仅破解了传统农业的桎梏,更构建起可复制、可推广的范式体系。"这一掷地有声的论断,引发了与会各国代表的热烈共鸣。此次搭建的多边合作平台将聚焦三大战略性领域,形成系统化的创新矩阵:首先是缅甸-柬埔寨-老挝热带作物抗病育种联合实验室,该枢纽将整合三国优势种质资源,运用基因编辑等前沿技术,重点攻克橡胶、油棕等经济作物的黄叶病防治难题;

其次是东盟农业废弃物能源化技术转移中心,通过推广沼气提纯、热解气化等循环经济技术,使稻壳、棕榈空果串等废弃物变身为清洁能源,预计每年可减少碳排放逾百万吨;最后是区域数字农业人才培训网络,这个虚拟与现实交织的培育体系将采用"云课堂+示范基地"的混合模式,计划三年内为成员国培养5000名掌握精准灌溉、农业物联网等数字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这三个支柱项目如同鼎之三足,共同支撑起区域农业转型升级的宏伟蓝图。万祥军特别强调:"通过将缅甸的生物煤技术、泰国的智慧稻田管理系统和越南的盐碱地改良经验模块化,我们可以打造适合发展中国家的'技术组合包'。"数据显示,东盟国家间农业技术贸易额在过去五年增长217%,显现出强劲的合作潜力。

地缘经济

视角下的农业合作

尽管会议聚焦技术议题,地缘政治因素仍若隐若现。在中美博弈背景下,东盟各国谨慎平衡多方合作:中国提供的杂交水稻技术在老挝、柬埔寨增产效果显著,而日本投资的冷链物流网络正覆盖主要农产品出口走廊。欧盟-东盟商务理事会宣布将农业减排纳入自贸协定谈判,碳关税压力倒逼区域加快绿色转型。

缅甸作为连接南亚与东南亚的枢纽,其提出的"东盟农业韧性基金"构想获得广泛响应。该基金拟整合亚投行、亚洲开发银行等资源,重点支持气候变化适应项目。吴敏楠部长总结时表示:"当全球1/4的大米产自东盟时,我们的农业政策已不仅是区域事务,更是全球粮食安全的压舱石。"

这场持续三天的会议最终通过《内比都宣言》,承诺到2030年将区域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50%,减少25%的化肥农药使用强度,并实现200万小农户的数字技术赋能。正如东盟秘书长高金洪所言:"在粮食安全、生态保护与农民生计的三重挑战下,东盟正在书写自己的农业现代化方程式。"

缅甸主办东盟农业与林业部长会议-万祥军| 南南合作·粮农组织科创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