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国那边有个消息传出来,在全球科技圈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很多人都在讨论这件事。

事情是这样的,美国正在考虑一项关于H-1B签证的新规定。

这个H-1B签证,简单来说,就是美国发给外国高技术人才的工作签证,比如工程师、科学家之类的。

以前申请这个签证,费用大概是几千美元,虽然也不便宜,但对于科技公司来说还能承受。

可现在这个新规定,打算把费用一下子提高到10万美元,足足涨了二十多倍。

这个数字一出来,就像往平静的湖里扔了一块大石头,立刻就炸开了锅。

大家都在琢磨,美国这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

是真的为了保护本国人的饭碗,还是在下一盘谁也看不懂的大棋?

这事儿最开始被大家广泛关注,是因为一位叫扎克·威尔逊的前Meta公司工程师在网上发的一段话。

他回忆说,他在2017年的时候,所在的一个数据工程团队总共有17个人,结果其中有15个人拿的都是H-1B签证,也就是说,绝大部分都是外国人。

他给大家算了笔账,如果按照10万美元一个人的新规来算,光是为了给这一个小组的15个外籍员工续签证,公司每年就要多花150万美元。

这还只是一个小组,像Meta这样的大公司,得有多少这样的团队?

这笔开销可就不是个小数目了。

他的这番话立刻引发了热烈的讨论。

有些美国本地人听了挺高兴,觉得这是个好机会。

就像威尔逊自己开玩笑说的那样,如果这个规定真的实施了,那么对于想进科技大厂的美国人来说,一下子就少了八成的竞争对手,工作机会不就来了吗?

听起来好像是这个道理,把外国人都挡在门外,好工作自然就留给本国人了。

但是,很多身在其中的专业人士,尤其是那些持有H-1B签证的外国工程师,却有完全不同的看法。

一位印度工程师就直接反驳说,公司花150万美元的签证费,看起来很多,但你知道这15个人为公司创造了多大的价值吗?

可能高达1200亿美元。

跟这个数字比起来,那点签证费根本就不算什么。

更有人一针见血地指出,美国以为抬高门槛就能把这些人赶走,那就太天真了。

这些顶尖的人才不会凭空消失,他们只会带着技术和经验,去加拿大的多伦多、印度的班加罗尔或者新加坡,在那些地方照样能干出一番事业,甚至打造出下一个像谷歌、Meta那样的公司。

这么一看,问题就复杂了。

这已经不单单是保护几个工作岗位那么简单了,它可能会动摇整个美国科技行业的根基。

几十年来,H-1B签证就像一根巨大的管道,源源不断地把全世界最聪明的大脑,特别是来自印度和中国的人才,输送到硅谷。

我们现在熟知的很多科技大佬,其实都不是美国土生土长的。

比如,英伟达的创始人黄仁勋是华人移民,特斯拉的马斯克来自南非,谷歌的联合创始人谢尔盖·布林也是从俄罗斯移民过来的。

可以说,没有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人才,就没有今天如此辉煌的硅谷。

现在美国突然要把这根管道的阀门拧紧,给人才设置一个如此高的价格门槛,这到底是在筛选精英,还是在给自己断供呢?

这个新规定如果真的执行起来,对硅谷内部的影响也是两极分化的。

对于像谷歌、亚马逊、英伟达这样的巨头公司来说,10万美元一个人的签证费,可能真的不算什么。

他们一年赚的钱是以千亿美金计算的,这点成本分摊下来,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甚至,他们可能还挺欢迎这个政策。

因为以前,他们不仅要和同行竞争人才,还要和成千上万家有潜力的小公司抢人。

现在政府出面,用高昂的费用直接把小公司的路给堵死了,那些原本可能流向初创公司的顶尖人才,现在除了选择巨头,几乎没有别的出路。

所以,我们看到英伟达和OpenAI的首席执行官都出来表示支持,他们认为这样能让真正有价值的人才留下来。

说白了,就是钱能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他们有足够的资本买下全世界最优秀的人才,从而进一步巩固自己的行业地位。

但是,对于那些刚刚起步,还在为生存挣扎的初创公司来说,这简直就是一场灾难。

很多伟大的科技公司,比如苹果、谷歌,最初都是在车库或者宿舍里诞生的。

在他们最缺钱的时候,靠的就是能以相对较低的成本雇佣到充满激情和才华的外国年轻人一起奋斗。

如果当时就有10万美元的签证门槛,这些公司可能在萌芽阶段就已经死掉了。

硅谷之所以能成为全球创新的中心,靠的从来都不是几家巨头的垄断,而是那种充满活力、小公司随时可能挑战大公司的创新生态。

这个政策一旦实施,无疑会严重打击这种生态,让创业的门槛变得无比高昂。

更有意思的是,在美国这边打算关门的时候,世界其他国家却在争先恐后地开窗。

英国的反应最快,有消息说他们正在考虑一项新政策,对顶尖的专业人才直接免除签证费用。

这就像是在对那些在美国感到失望的人才喊话:“来我们这里吧,我们不收钱!”效果是立竿见影的,一家英国人工智能公司的老板说,短短几天内,他的邮箱就收到了上千封来自美国顶尖科技公司员工的求职信。

欧洲其他国家也没闲着,德国、法国都在简化技术移民的流程,荷兰甚至给出了个人所得税优惠的政策。

过去,欧洲一直抱怨自己的人才被美国吸走,现在好不容易等到美国自己犯错,当然要抓住机会把人才抢回来。

亚洲和中东地区也看到了机会。

印度的班加罗尔本来就是IT人才的聚集地,新加坡凭借其开放的政策和低税收,也成了很多人的选择。

最近,这些地方的科技公司招聘网站访问量大增,很多简历都来自那些在美国工作的H-1B持有者。

可以说,美国这个政策,无意中给全世界的竞争对手送上了一份“人才大礼包”。

从长远来看,这件事触及到了美国科技霸权的核心问题——人才和移民。

美国之所以强大,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像一块磁铁,吸引了全世界的人才。

它提供了一个“美国梦”,让有才华的人相信,只要努力就能在这里成功。

但现在,这个梦被标上了一个10万美元的价格标签。

这传递出的信号是,机会不再是平等的,而是为有钱人准备的。

这可能会让美国逐渐失去对全球顶尖人才的吸引力。

当全世界最聪明、最多元化的大脑不再把美国作为首选时,创新的活力自然会减弱。

全球科技的格局,也可能因此从美国一家独大,慢慢走向多个中心共同竞争的局面。

美国本想通过这个政策保护自己,但结果很可能是,它不仅没能留住工作,反而把创造未来的机会,推给了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