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机场光影惊艳,高级感拉满!面子有了里子跟上吗?
“咔”的一声,朋友圈直接被一道光给劈开了。
那光,来自临沂机场的新航站楼。
一瞬间,各种角度、各种滤镜的“大片”就像不要钱似的糊了我一脸,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哪家好莱坞特效公司又搞出了什么新花样。
说真的,第一眼看见那照片,我下意识地放大了看了看,心里直犯嘀咕:效果图吧?
这流线型,这光影分布,也太不真实了,高级得有点像电脑渲染出来的。
咱们这种在尘世间摸爬滚打的俗人,看到这种场面,脑子里总会蹦出两个不怎么高雅的问题。
第一个,这得花多少钱?
第二个,这得花多少电费啊?
你别笑,问题虽然糙,但理不糙。
一座金碧辉煌的机场,当然能让城市脸上有光,可归根结底,它服务的还是我们这些拖着箱子、赶着飞机,为三餐奔波的普通人。
所以,这光,不能只为了好看。
我这人好奇心重,特地去扒了扒背后的门道,发现人家还真不是土财主式地把灯泡全拧上就完事了。
这套系统叫“智能照明”,听着就挺唬人。
整个航站楼里头,用的全是3500K到4000K的中性白光。
这是个啥概念?
这么说吧,你家卧室让你想睡觉的灯,大概是2700K的暖黄光;你办公室里让你想卷死所有同事的灯,可能是5000K以上的冷白光。
这3500K到4000K,就是个让你既能看清东西,又不至于精神紧张的“中间值”,让你在候机时的烦躁感能稍微降下来一点。
据说这光还搞了什么“光生物安全检测”,简单讲就是不伤眼。
这就有点意思了,说明设计者不光考虑了建筑的“面子”,也考虑到了旅客的“里子”。
这份心思,值得点个赞。
可问题又来了。
这种“极致简约”的设计,背后往往是极致的复杂和不菲的造价。
为了把灯具完美地“藏”起来,让旅客“见光不见灯”,他们用了一种叫BIM的技术。
你可以理解为在电脑里1:1地盖了个虚拟航站楼,把每一根管线、每一盏灯的位置都安排得明明白白。
这种从图纸阶段就开始的精雕细琢,确实是现代工程的奇迹。
但我不禁在想,我们这个时代,是不是对这种“视觉高级感”有点走火入魔了?
从网红咖啡馆到奢侈品商店,再到现在的公共交通枢纽,似乎都在奉行一种“少即是多”的冷淡美学。
一切都那么干净、高效、智能,但也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我突然有点怀念小时候的绿皮火车站,虽然灯光昏黄,人声鼎沸,空气里混杂着泡面和汗水的味道,但那种独有的人间烟火气,那种南来北往的嘈杂与离愁别绪,也是一种真实的美。
现在的机场,越来越像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把你从A点精准无误地输送到B-点,完美,却也无趣。
可能是我老了,矫情了。
毕竟,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谁也挡不住。
临沂这座城市,正憋着一股劲儿往前冲,一座能拿得出手的现代化机场,对它而言,不仅仅是交通工具,更像是一份递给世界的宣言。
那道光,照亮的不仅是夜空,更是这座城市的野心。
灯亮了,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
后续的运营、服务、航线规划,才是真正的大考。
千万别搞成某些网红餐厅,装修花了血本,结果菜难吃得要死,服务员爱答不理,最后还不是一地鸡毛。
硬件上去了,软件必须跟上。
别让旅客在欣赏着全球顶级的灯光设计时,却找不到一个给手机充电的插座;别让旅客在美轮美奂的大厅里,为了一个延误航班的信息跑断了腿。
那光,最终要能照进我们每个普通旅客的心里,让我们觉得,这趟旅程是方便的,是舒心的。
到那个时候,我们才会发自内心地觉得,这光,亮得真值。
所以啊,临沂机场的这场“首秀”,更像是一场大考的开场哨。
卷子发下来了,题头写得龙飞凤舞,但真正的答案,还得靠未来的日子一笔一划地去书写。
各位老铁,你们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这灯,你们觉得亮得值不值当?
评论区掰扯掰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