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水滔滔不绝向东流,波涛中英雄往事被冲走。对错成败一瞬成旧梦。青山还是那座青山,夕阳多次映山红。

江边有个老渔夫,头发已经花白,常看秋月吹春风。碰到朋友就喝壶浑酒乐融融。古往今来多少事儿,都变成了咱俩的笑话中。

北洋军阀掌权那会儿,国家乱得跟一锅粥似的,政府也是乱糟糟的。中华民国的总统、总理换得可勤快了,就跟玩儿接力赛一样,一个接一个。就像是戏台上唱的那样,“你刚唱完我接上,错把临时当家乡;真可笑,最后全给别人忙活了。”

你知道吗?在民国时期,有两个来自河南的人做过总统,还有一个河南人当过国务总理。他们都是谁呢?咱们这次先说说北洋的大人物——徐世昌。

徐世昌是民国时期的第二把手总统,他做人做事圆滑机灵,四面讨好,大家给他起了外号叫“透明狐狸”、“狡猾的徐大佬”。

徐世昌,生日是1855年10月20日,去世于1939年6月6日,他小名叫卜五,大号菊人。老家在河南卫辉,不过祖宗原本是浙江宁波鄞县人,后来明朝时搬到北方。徐世昌的曾祖父到河南当官,一家子就在那儿扎根了。徐世昌呢,是在河南卫辉汲县的曹营街出生的。

徐世昌小时候就没了爸爸,他妈妈来自安徽桐城一个很有学问的家庭,家里管教得很严。17岁那年,他跟着叔祖父在县衙门里帮忙写文件。18岁又给知府大人管信件和账目。到了24岁,他在淮宁县(现在叫淮阳县)当官,负责处理公文。那时候,他碰见了袁世凯,两人特别投缘,就成了好朋友。

有了袁世凯的帮忙,徐世昌和徐世光两兄弟去了应天府参加科举考试,结果两人都考上了。到了1886年,也就是光绪十二年,徐世昌又考中了进士,一开始在翰林院当了个庶吉士的小官,过了三年,也就是1889年光绪十五年,升为了七品编修。不过啊,徐世昌在翰林院待了整整十年,一直都没能升大官。

1897年,也就是光绪二十三年,袁世凯请求皇上让徐世昌来天津帮他训练新军,担任稽查参谋军务营务的头头,做他的副手。皇上答应了,徐世昌很高兴地接受了任务,从此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

徐世昌上任后,管起了全军的文案工作,还参与了重要决定的商量,成了袁世凯身边的好帮手。他在小站练兵虽然只待了两年多,但因为袁世凯特别看重他,加上他本身是翰林出身,是个有文化的大人物,所以将领们都对他很尊敬,都叫他老师。徐世昌工作特别卖力,还自己学了军事和英语,编了《新建陆军兵略存录》和十三册的《操法详晰图说》,用来安排全军的训练和教育工作。他做得非常好,名气也越来越大,在北洋军队里,他的地位仅次于袁世凯,算是完成了自己“靠文化提升武艺,用军功出人头地”的心愿。

徐世昌和袁世凯都卷入了维新变法。但到了紧要关头,他们俩都很精明地选了对自己有利的路,避开风险。戊戌六君子的牺牲,反倒成了他们升官的垫脚石,从此深受慈禧太后那伙人的喜爱,仕途一帆风顺。1900年,八国联军打进北京,慈禧和光绪帝逃难,徐世昌跟着护驾,赢得了慈禧的欢心。后来,他就参与起了朝廷的大小事务,包括政务、钱财、军事、教育。1905年,徐世昌奉旨进了军机处,年底就当上了军机大臣,还代理兵部尚书。第二年,51岁的他又被朝廷派去当钦差大臣、东三省总督,还管着东三省的将军事务,手握军政大权,官位升到了从一品。

光绪帝和西太后去世后,袁世凯被罢了官,让他回家养脚伤去了。同时,徐世昌被调回北京,当上了邮传部尚书。徐世昌在东北那三年干得不错,他搞了好多政治上的新花样,比如让总督来总负责,还严打贪官,换了批新官员,让满洲有了新气象,大家都管这叫“徐世昌的新把戏”。

说到跟日本的外交,徐世昌觉得“最重要的是得守住咱们的主权”。对那些日本大胆的侵略行为,他主张得狠狠反击:“你得让人家知道,咱不是好惹的,人家才不敢动手;你得让人家明白,咱不能被骗,人家才不敢欺负你。”跟沙俄斗争时,他也是硬碰硬,最后结果是“挺满意的,没啥遗憾”。

徐世昌看到清朝政府不行了,就提前打算,找好后路。他做事小心,从不自大,也不公开站队。他能跟上时代,大力推行新政策,同时也不冷落那些老派和有权有势的人。他两边都处得好,上下关系都打通,因此得了个“水晶狐狸”的外号。

辛亥革命闹起来后,徐世昌看清了形势,跟着大局走,思想上开始从支持皇帝一个人说了算,慢慢转到了支持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他对付革命党人的办法,也从打压变成了安抚,再从安抚变成了和解。他们不想和革命党硬碰硬,觉得应该用和平手段,让清朝皇帝下台,这样就能去掉帝制,建起中华民国了。

袁世凯和徐世昌又一次合作,两人配合得很默契,共同导演了一场大历史事件。说到怎么让清朝皇帝退位,徐世昌给袁世凯支了个招:让段祺瑞带头,联合北洋的64位将领,一起发电报给清朝政府,说“要么赶紧建立共和国,要么我们就用武力解决”。电报发出去的第二天,徐世昌怕被人说闲话,就主动请求辞职不干了。

徐世昌在背后推波助澜,让袁世凯上演了复出、施压朝廷、掌握大权的三出大戏。袁世凯不仅逼得清朝皇帝下了台,还帮忙南北两边谈和,再加上他手上有北洋大军撑腰,中华民国的临时大总统位置,自然就落到了袁世凯头上。

徐世昌对袁世凯当上总统可是帮了大忙,按理说国务总理的位置就该是他的。但奇怪的是,徐世昌这时候却选择急流勇退。他觉得自己虽然受了清廷的大恩,但又全力支持袁世凯,心里觉得对不起朝廷。所以,他就找了个“国家变故让人难过”的理由,坚决辞掉了太保的职位,想先避开一段时间的指责。

徐世昌在青岛过着隐居生活,到了民国四年,也就是1915年5月,袁世凯多次邀请他出山,最后他答应了,当上了北洋政府的国务卿,大家都叫他“徐相国”。

没过多久,袁世凯打算重新当皇帝,可徐世昌却不这么想,最后他们俩各走各的路了。徐世昌回到了河南辉县的水竹村,还给自己起了个别名叫水竹村人。

1918年,就是民国七年的那会儿,选第二届总统时,北洋军阀里面闹矛盾了,段祺瑞和冯国璋争得不可开交,结果徐世昌捡了个漏,成了大家眼里的总统“好苗子”。徐世昌一当上总统,就想着让南方和北方握手言和,停止内战,可惜都没啥大用。

1922年,也就是民国十一年,直奉大战打响,最后是直系赢了。曹锟施压后,徐世昌没办法,只好下台,40多年的政治路就这么断了。后来他在北京、天津、河南辉县这些地方住过。

1937年,“卢沟桥事变”一闹起来,日本就派曹汝霖去找徐世昌,想让他出山,和日本签个友好协议。可徐世昌说自己岁数大了,不干这事儿。到了1938年,华北被日本占了,他们又想让徐世昌出来管华北的事,板垣征四郎和土肥原贤二找了他好几次,徐世昌都说自己病了,不肯见他们。

1939年6月5日,徐世昌因为膀胱癌病逝,享年85岁。他被安葬在辉县,但没有修建坟墓,只是立了一块写着“水竹邨人之墓”的碑。

徐世昌的纪念银币

徐世昌从小书就读得很多,还是翰林出身,特别有学问,对传统文化、历史、书画创作和收藏都很在行,成就很多,大家都叫他“总统里的史学家”、“总统里的书画家”还有“总统诗人”等等。

总统研究专家

徐世昌对历史学很有研究,在1914年,也就是民国三年时,他成了清史馆的总编辑,负责编写《清儒学案》。这本书开头有徐世昌写的序,他说:“咱们国家这三百年来,出了很多有名的学者,他们继承和发展了宋明时期的学术,成就都很高,事迹也都清清楚楚。我斗胆试着把他们的言行和作品整理出来,挑出重点,汇集成一本书,好接在黄宗羲的两本书后面,希望能给现在的学者们当个参考。”他是模仿《明儒学案》和《宋元学案》的写法来编这本书的。书里一共列了172个正式的学案,总共194卷,收录了179位学者。每个人的学案都用他的字来命名,前面再写上他的姓名。

徐世昌很喜欢道家思想,特别看重道家在日常生活中给人的启发,教人做好事、有道德。他相信道家的那些深奥道理,但对于那些神鬼之类的离奇说法,他却不太当回事。

国家元首中的文学爱好者,爱写诗的领袖

徐世昌被大家叫做“总统里的诗人”,他一辈子都在写诗,从没停过。1918年,也就是民国七年,他整理出版了12卷的《水竹村人诗集》。到了1924年,民国十三年,他又出了6卷的《归云楼题画诗》。一直到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他还出了《拣珠录》等作品,总共8集76卷,真是非常丰富。徐世昌的诗风格淡雅悠闲,语言简练清新,都是写他的真实感受,不受世俗牵绊。他的作品时间跨度长,内容也很广泛。

被誉为书画大师的国家领导人

徐世昌自小6岁就爱上了画画,尤其擅长山水和松竹,画扇子更是一绝,画得特别好,而且他每次画画都会配上诗,但这些宝贝画作他可不轻易给人,所以留下来的画比书法要少。他的《晴风露月四竹图》特别有名,大家都说:“那画里的晴竹,好像能听见雨滴声;风竹摇摇摆摆,露竹湿漉漉的;月竹则清清爽爽,真是画竹里的顶尖作品。”徐世昌画的花卉、松竹,还有梅兰竹菊四君子,风格高雅,仙气飘飘,在民国时的画坛上,他的名声可响了。

1919年到1926年间,徐世昌把自己的书法作品整理成了三册《水竹邨人临帖》和一册《石门山临图帖》,然后印刷出版。他主要写的是对联书法,当然也有一些条幅、册页等其他形式的作品。

徐世昌特别喜欢文学,大家都叫他“文人”总统。他爱好收藏古书,家里藏书多到8万卷,其中宋元时期的珍贵版本特别多。他还建了好几个藏书楼,比如“晚晴簃”、“书髓楼”,意思就是说这些地方藏的都是书中的精品。他的藏书上还盖着“弢斋藏书印”、“书髓楼藏品”这些印章。除了古书,他也爱收藏书画,家里到处都是名画和书法作品。他还编了本《书髓楼藏书目》,一共8卷加1卷附录,记录了家里7000多种藏书,1935年用古宋字印了出来。另外,他还编了《晚晴簃所藏清人别集目录》4册,抄的,收了2700多种清人的别集,还有《晚晴簃已选诗集目录》这些。他还喜欢刻书,专门设了个“徐东海编书处”,刻的主要作品是柯劭忞主编的《新元史》257卷和其他好几十种书。他刻的书质量特别好,扉页上经常印着“天津徐氏”、“进修堂开雕”、“静远堂”、“退耕堂”这些字样。

大家对徐世昌各有各的看法:

徐世昌虽然“处世圆滑,比长乐老还精明”,但在清帝让位和袁世凯想称帝这两件事上,他的看法挺明白也挺开通的,因此他能站稳脚跟不是没有道理的。

徐世昌快40岁了还只是个庶吉士,多亏了老朋友袁世凯看重他的才能,请他帮忙在小站训练军队。从那以后,他就一路高升,从七品小官做到了一品大员,仕途顺畅。这全靠他超群的人际交往本领,在朝廷里混得风生水起。连慈禧太后都跟荣禄提起过:“徐世昌说不定能接上李鸿章的班呢!”

袁世凯一见到徐世昌就连连称赞:“菊人,你真是个了不起的人才啊!”

张伯驹在《续洪宪记事诗补注》里写过这样一首诗:“这人只会为自己谋利不顾国家,空有辅佐两朝的名声。真可笑,他的性格就像甘草一样百搭,却偏偏自称爱菊之人。”

沈云龙说:“徐先生的行书,模仿苏轼的风格但显得更为瘦硬有力,整篇作品看起来清晰爽快,笔势连贯,一下子就完成了。”

鲁迅说:徐大总统的那一套哲学,就是顺其自然,不去管它。

国民政府称赞说:“徐世昌是咱们国家德高望重的老人,大家都很敬重他。这些年他在天津过着悠闲的生活,讲究道德修养。当敌人逼近华北时,他们多次想用威胁和好处来动摇他,耍尽各种阴谋手段,但他始终坚强不屈,坚守自己的立场。他高尚的品格和节气,得到了大家的共同钦佩。”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