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投资3000亿,专家高呼养不起,中国为什么一定要建川藏铁路?
声明丨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川藏铁路,总投资高达3000亿元,桥隧比近乎95%,穿越高原、跨越横断山脉,专家高呼“养不起”,外界质疑“回报率低”。
然而,中国却依然在寸土必争的地形中,一锹接一锹地开凿,哪怕高原缺氧、隧道温度高达86.7℃,也要咬牙推进。
13小时,成都到拉萨,穿越1838公里,这不仅是一条铁路,更是一条攸关国家安全、民族团结、经济突围、地缘掌控的战略大动脉。
从1899年孙中山首次设想,到2030年全线贯通,百年布局,步步为营,中国为什么一定要建川藏铁路?这不是一笔经济账,而是一场没有退路的国家博弈。
近十年来,当世界的目光聚焦在中美博弈、中东动荡、俄乌战争时,中国西南的雪域高原上,一条跨越千山万水的钢铁脊梁正悄然铺展。
从成都到拉萨,从平原到高原,川藏铁路工程每天都在推进,哪怕是凛冬飞雪封山,哪怕是岩爆肆虐施工现场,哪怕是专家一再警告“这条铁路不划算”。
在拉林段的桑珠岭隧道,施工人员冒着86.7℃的高温钻探,岩爆持续20小时,工人们靠吸氧维持体力,那不是工程,那是人命与信念之间的考验。
川藏铁路并非一蹴而就。
早在1899年,孙中山就曾在其著作中提出修建川藏铁路的设想,认为西藏是国家安危的根本屏障。
1950年代,毛泽东则明确指示“铁路要尽快修到拉萨”。但受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和地理环境,这一设想只能被暂时搁置。
直到2011年,全国人大将川藏铁路建设再度纳入议题,标志着这一世纪工程正式启动。2014年,成雅段与拉林段先后开工,为整条主干线打下基础。2018年,成雅段通车,2021年,拉林段建成,川藏交通格局开始发生根本变化。
拉林段全长403公里,桥隧比高达75%,穿越青藏高原东缘的地质断裂带,修建这段铁路几乎是与天斗、与地斗。
而真正的“硬骨头”,是全长1011公里的雅林段。
这一段跨越横断山脉、穿越活动断裂带密布的区域,地质条件极其复杂。
计划建设72至74座隧道,其中最长的易贡隧道达42.48公里,最大埋深1696米,仅这一座隧道的施工难度,就相当于建造多个港珠澳大桥隧道。
有人质疑:投下3000亿,甚至更多,值得吗?
这是一个典型的外部视角问题,对于中国而言,川藏铁路从来就不是一笔简单的经济账。
这是一条战略动脉,一条国家意志的通道。
从地缘政治角度观察,拉林段距离中印边境实控线仅20公里。一旦局势突变,这条铁路能在12小时内将兵力物资精准输送至前线,成为对抗突发边境冲突的有力支撑。
印度对此高度敏感,媒体曾明确指出,中国铁路已铺到“我们家门口”。
川藏铁路的另一重意义,是打通青藏高原南北双通道,形成以青藏铁路和川藏铁路为骨架的“战略双脉”结构。
一旦某一条线路受灾或受阻,另一条线路可立即承担调度任务,确保对西藏的管控和支援能力不受影响。
这不仅是军事布局,更是国家主权的体现。
除了国防,川藏铁路还承载着经济突围的重担。
西藏的铜矿、锂矿储量居全国前列,尤其是锂资源,占全球40%。
而青藏铁路运输能力早已饱和,设计能力800万吨,实际运行高达4800万吨,远超负荷。川藏铁路一旦贯通,将为矿产资源开发打开新通道,缓解运力瓶颈。
更重要的是,铁路将极大降低运输成本,目前公路运输成本是铁路的10倍。
川藏铁路建成后,成都到拉萨的货运时间将从40小时缩短至13小时,运输成本降低60%至70%,西藏市场上的蔬菜、水果等生活物资价格预计下降20%至30%,百姓的生活质量将明显改善。
这是一条改变民生的通道,一条让雪域高原真正融入国家经济循环的动脉。
旅游是川藏铁路另一个重要推手。
成都至拉萨,一路串联起甘孜、林芝、昌都等旅游节点,铁路一通,年游客量预计将达5000万人次,旅游收入增长高达3000亿元。
对比西藏2022年GDP总量2132.6亿元,川藏铁路带来的旅游红利无疑是雪中送炭。
过去,从林芝到拉萨,需要两天的盘山车程;今天,只需三小时,列车便可穿云破雾直达雪城。
铁路改变的不只是时间,还有命运。
藏区“看病难”、“物价高”的问题,一直困扰着高原百姓。川藏铁路将使医疗物资、生活用品快速抵达,让外界资源更有效地支援偏远藏区。
孩子们上学、老人们就医、农牧民进城务工,都不再是一场体力与时间的拉锯战。
铁路还带来了就业机会,成千上万的藏族年轻人参与铁路建设与运营,既学习了技术,也拓宽了眼界,真正实现了输血与造血的双循环。
生态问题,是外界对川藏铁路最尖锐的指责之一。
有人担心铁路穿越自然保护区,破坏生态平衡。
但实际建设中,川藏铁路大量采用透水路基、野生动物通道,避开生态敏感区,生态保护被列为工程前提而非附属考虑。每一段线路选址,都经过反复比选和生态评估,尽最大可能减少对环境的干扰。
这是一条尊重自然的通道,而非践踏生态的侵略者。
质疑最多的,还是那句“养不起”。
3000亿,铺在山川之间,无数桥梁、隧道、人工,每一笔都是真金白银。
外界不理解中国为何执着于一条“看似不赚钱”的铁路。
但决策者早已明确,这不是一项盈利项目,而是一项战略投资。
它的回报不在账本上,而在民族团结、国家安全、边疆稳定与长期发展的大局之中。
中国不缺账房先生,但更需要战略家。
川藏铁路,是西部崛起的核心工程,是国家主权的宣示工程,是民族团结的桥梁工程,是地缘冲突下的安全工程。
它不是一时兴起的冲动,而是百年布局的落子。它背后的逻辑,远比“成本效益比”更深远。
从1899年设想到2030年全线贯通,131年,三代人。有些铁路,是为了通车;而有些铁路,是为了通国、通民、通心。
川藏铁路,便是后者。
来源:中国将建世界最险铁路 科学家为防灾献策2017-07-05 22:19·新华网#热问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