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干统运,地支统气,天道循环,地道升降,就形成了十天干与十二地支。十二地支,原本是空间的十二个方位,是将一圈三百六十度,分成了十二个三十度,为十二次。以二十八星宿为标记,反映着地气升降的过程。

从女宿八度,经过虚宿,到危宿十五度,期间共三十度,为玄枵之次,其位在子。虚宿为虚日鼠,于是子位所对应的生肖就是老鼠。当岁星进入子位,就是鼠年。斗柄到子位,就是子月。同样午位也是一样,中间的星宿为星日马,所对应的生肖就是马。

于是地支就是空间的方位概念,是环绕在地球周围,遥远空间的纵向坐标,反映着地球大气的变化规律,其力量取决于进入该方位的天体之力。然而纯粹的纵向坐标,是无法反映出空间的准确之位,于是就产生了十天干。

地支为空间的经度坐标,天干就是空间的维度坐标。天干五道,地支六道,一经一纬,前后形成了六十个交叉点,一半为阴,一半为阳,就是六十甲子,反映着宇宙空间的准确方位,以及该交叉点的天体之力。

书云:四七为经,五德为纬度。岁星绕经一周十二年,盖十二辰者,天之经度,就天大圆之形,划分为十二也。十天干者,天之纬度,分五色,各有内外二界,故就五道剖分为十,而以十干纪之。十天干的源头,来自于辰星。

在太阳系中,距离太阳最近的行星为水星,古称辰星。水星与太阳的最大角距不超过二十八度,而三十度为一辰,十二辰就是一周天,所以被称为辰星。在古人的观测中,辰星的公转时间约为八十九天,运行四圈,就是三百五十六天左右。

也就是说辰星运行四圈,再加十分之一圈,就等于地球公转一圈的时间,也就是三百六十五天左右。假设地球从春分点开始公转,也就是太阳黄经到达零度之时,公转一圈三百六十度之后,又一次到达春分点。

在同样的时间里,水星却绕着太阳公转了四圈,还多了十分之一圈。一圈三百六十度,那么十分之一圈,就是三十六度。所以地球每公转一圈,水星的公转轨迹都会多出来三十六度。十年之后,就多出来三百六十度,多出来一个圆,两者的轨迹重合,然后再次循环。

正因为辰星的十分之一圈,十年一重合,而形成了十个天干,往复循环。所以十天干反映的是太阳,地球与水星之间的力量关系。以立春节气开始,以水星公转多出来的第一个三十六度为甲,第二个三十六度为乙,第三个三十六度为丙,第四个三十六度为丁,依此类推。

等到第十个三十六度时,就为癸,正好多出来一圈,之后两者重合,又从甲开始循环。所以十天干的每个空间角度为三十六度,约为三十六天半。那么从立春开始,两个三十六度区间为甲乙,对应着七十三天左右,这七十三天就为木运。

之后的丙丁之位也是两个三十六度,对应的七十三天就为火运。再往后的两个三十六度为戊己,依然是七十三天为土运,古人称之为长夏。之后的两个三十六度为庚辛,对应七十三天,为秋季的金运。最后的两个三十六度为壬癸,对应的七十三天为冬季水运。

所以天干统运,一运约73天,所统辖的就是木火土金水五运,对应着“春,夏,长夏,秋,冬”五个季节,是将空间的维度划分为十个三十六度,以十天干来标记。而地支则是从天顶到地底,将空间的经度划分为十二个三十度,彼此横竖交叉,形成了六十个交叉点,就是六十甲子。

于是六十甲子,就是宇宙空间的六十个方位点,六十年一循环,是时间的概念,也是空间的概念。书云:经度正圆而阔,纬度椭圆而狭,不能整齐,以次迟差,必六十年然后岁星乃复于甲子。所以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是时间也是空间,以干支来表现。

每一个时空点,都对应着不同的时间,以及不同的天体之力,这些天体力量之间的刑冲克害,就形成了一个交叉点的力量,以纳音来表示。甲子乙丑海中金,丙寅丁卯炉中火,反映的是某一个时空点,力量融合之后的特点。#传统文化#

十年一大运,十二流月一流年,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如何判断?

“己未”之土冒青烟,心机深沉坐墓地,为啥?己未之人,有啥特点

“气厚则寿,气散则尽”,何时气尽何时散?答案来了,实例说明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一甲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