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论军事指挥才能,陈明仁在开国上将中能否排进前十位?
57名开国上将中,有三位是在解放战争中选择起义加入到人民军队中的,他们是:陈明仁、董其武、陶峙岳,其中,陈明仁因为在四平攻坚战中展现出的指挥才能,曾被伟人高度赞誉,那么,客观来说,若论军事指挥才能,陈明仁在开国上将中能否排进前十位呢?
下面我们从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
为什么陈明仁能竞争前十?
巅峰之作:四平攻坚战(1947年)
他面对的是东北民主联军(林彪指挥)的全力进攻。林彪是我军公认的军事天才,其麾下的李天佑、邓华等也都是后来的名将。
国民党守军71军并非精锐,且兵力处于劣势。陈明仁凭借顽强的意志和出色的战术布置,包括著名的“撒豆成兵”(用大豆阻滞我军冲锋)、构建密集的巷战火力网等,硬是顶住了我军的猛烈攻势,最终等来了援军。
此战是林彪军事生涯中罕见的挫折,我军伤亡重大。此战充分展现了陈明仁在绝境下的防御指挥能力、战场应变能力和部队掌控力。仅凭这一战,就足以让所有军事研究者将陈明仁列入名将行列。
全面的军事素养
陈明仁是黄埔一期生,科班出身,军事理论扎实,他不仅善守,也善攻。
在抗日战争中,他作为预二师师长参加滇西缅北反攻战役,主攻回龙山。他采用“空地协同、步炮协同、伴攻主攻相结合”的战术,一举攻克这个坚固据点,展现出出色的攻坚能力,得到盟军的高度赞扬。
名将试金石
评价一个将领的水平, 有时候要看他的对手是谁。陈明仁在四平让林彪吃了亏,这本身就极大地提升了他的“江湖地位”。能和林彪这种级别的对手过招并一度占据上风,其指挥水准毋庸置疑。
为什么他可能进不了前十?
开国上将的评选是一个综合性的荣誉体系,并非单纯的军事指挥能力排行榜。它还包括:
战功的“归属”问题: 陈明仁最辉煌的战绩(四平)是在国民党阵营中取得的。而我军的开国上将排名,首要考量的是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立下的战功。从这一点看,他的“功劳”反而成了“阻力”。虽然他后期率部起义,和平解放湖南功不可没,但这份功劳更多是政治性的,而非军事指挥性的。
在我军中的资历和代表性不足: 许多开国上将的资历极其深厚,经历了红军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全过程,是我军从弱到强、从发展到壮大的亲历者和指挥者。
比如刘亚楼,东北野战军参谋长,指挥艺术高超,负责天津战役总攻。
韩先楚(“旋风司令”)、邓华、杨得志、杨勇、杨成武(“三杨”)、叶飞等人,都是在红军时期就是我军高级指挥员,在解放战争中指挥了多个著名战役(如海南岛战役、上甘岭战役等),战功赫赫,且全程属于我军体系。
陈明仁1949年才起义加入我军,缺少了这漫长而关键的积累过程。
指挥大兵团作战的经验相对较少: 在国民党中,他最高做到兵团司令官。起义后,他在我军中担任第21兵团司令官,但并未再有机会指挥像辽沈、平津、淮海那种规模的超大型战役。而上述提到的很多上将,都有指挥大兵团作战的丰富经验。
结合上述事实,如果做一个纯粹的“军事指挥能力”天梯榜,不考虑政治和资历因素,许多军事史爱好者会将陈明仁放在一个非常高的位置。
因此,个人认为,开国上将中,抛开“战绩归属”这些,单论军事指挥才能的话,邓华、韩先楚、陈士榘、杨得志、许世友、叶飞、刘亚楼、黄永胜等人都各有千秋,陈明仁当与这些名将同一梯队,排进前十位,应该没问题,至于具体排名,那就见仁见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