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帝一当上皇帝,就急着想干出点成绩来。他盼着快点把国家欠的钱收回来,快点挑些有本事的人出来做事,还想用实际行动让大家瞧瞧,他不仅是康熙帝选定的接班人,还是大家心里都认可的大清领头人。

哎,心急吃不了热豆腐,雍正太着急了,肯定会出错。他原本计划把山西作为全国催收欠款的榜样,还特意给刚提拔的“山西巡抚”诺敏戴上了“第一巡抚”的高帽子,想以此带动其他省份,可没想到,很快事情就露馅了。

田文镜在去河南当“河南巡抚”的路上,途经山西(从北京到河南,他不走直线,却绕了个远路去山西,这里面的门道,你得好好琢磨琢磨),“意外”发现山西竟然在半年内就把欠国库的钱都还清了,这事有蹊跷。于是,他赶紧写了份报告,递给了雍正皇帝。

好了,现在有个问题,雍正皇上得怎么解决呢?

要是皇帝下令好好查一查,那事情就会像隆科多说的那样。

我觉得,山西藩库里真有三百万两银子摆在那儿,说明诺敏说的话是真的,也说明皇上封诺敏为天下第一巡抚,真是英明。

诺敏是由隆科多推荐的,要是诺敏有啥差错,那就说明自己看人不准,推荐不当,得跟着一起担责呢!

这话就是告诉雍正皇上:你得留心接下来的打算,毕竟你才刚把诺敏封为“头号巡抚”。要是现在下令严查,真查出啥毛病,那不等于自己抽自己嘴巴子嘛。我可以担这个责,但你得想想,能不能受得了丢人的后果。

记住啊,你刚当上皇帝没多久,要是你的威名没了,后果会有多糟糕,你心里应该清楚!

可要是雍正皇帝装作没看见,那事情就会像廉亲王胤禩说的那样了。

不是山西的问题那就是田文镜的问题,这事儿到底是谁的错,朝廷得查明白,不然大臣百姓们都会议论纷纷,人心也不稳。臣弟怕的是,皇上正月十六下的命令,让各省两年内填补国库的亏空,最后又白忙活了。

田文镜上的一道奏章,在朝廷和民间都掀起了大风浪,其他省份也都眼巴巴地看着朝廷怎么处理。要是你去严查,说不定会自讨没趣;可要是你选择包庇,那大家就会觉得你说的“两年补齐国库亏空”只是空口白话,没人会再相信。

诺敏那档子事,还有山西那事儿,跟廉亲王胤禩八竿子打不着。他就是想让雍正皇帝出丑,巴巴地盼着雍正新朝出笑话。要是雍正真成了笑柄,他也算是为自己没能当上皇帝出口恶气了!

咱们再来瞧瞧雍正皇帝是怎么应对的:

我的意思是派图里琛去,你们觉得怎么样呢?

没说不管,也没说全面调查,先派个人去那边瞅瞅,了解下真实情况,然后再决定怎么做!

雍正皇上的抉择呢,就像是站在了廉亲王和隆科多中间,既不偏向这边,也不支持那边,大家自然没法反驳。但这么重要的事儿,为啥雍正皇上只是派了个“头号御前侍卫”去处理呢?

图里琛很忠心,加上他能靠自己的特别地位全力支持田文镜,所以他下定决心要把山西亏空案的真面目彻底揭露出来。

记住啊,雍正皇上以前管过要回国家欠债的事儿,他深知这有多难。山西半年内就还清国家欠债,这事儿到底靠不靠谱,他心里明镜似的。他就是打算趁这次机会,杀鸡儆猴,让其他省份都害怕。

你得明白,雍正皇上虽然发了话,说两年内得把国库的债都还上,但这事儿有两种搞法:一种是真按照皇上的意思,老老实实地把债还清;另一种呢,就像诺敏那样,要么玩虚的,要么就压榨老百姓。

雍正皇上肯定不想看到第二种情形出现,他决定先树立个榜样,杀鸡给猴看,哪怕丢面子,哪怕被人笑话,他甚至不惜亲自给天下人下跪道歉,就为了让其他各省看到,他追回国库欠款的决心有多大,确保在两年内实实在在把欠款都收回来。

因此,田文镜特意绕了个远路去山西,结果歪打正着发现了山西的问题,之后他就赶紧写了奏折,把山西的情况上报给了朝廷。

不过,隆科多可不想诺敏惹上麻烦,所以当天晚上他就把图里琛叫来,打算给他提个醒。

图里琛,你这次去的任务可不简单,责任重大啊。

要留意,说了这句话后,图里琛没啥动静,只是静静地没说话。

隆科多见图里琛开始装傻,连忙换了口气,威胁他说:

皇上的声誉,朝廷的形象,全都靠你一个人撑着啦。

任务搞砸了,皇上会没面子,朝廷也会不光彩,你想想自己会有啥结果?

一听这话,图里琛似乎待不住了,连忙摆出一副恳求的样子:

请中堂大人给点儿指点和建议。

当然,图里琛心里明白这里面的轻重缓急,他之所以自己不先开口,就是想让隆科多自己坦白说出来。

这种事,你要是主动说出来,那就得担起主要责任,要是被动地听到,那就只能听从安排,责任也就相对轻多了。

这位皇上刚登上皇位,费了好大劲治国理政,好不容易在山西树了个好榜样。你要是这时候闹笑话,我可真不知道该咋收拾烂摊子了。

啥是笑话呢?

让领导出丑就是闹笑话,给领导难堪也是让人笑话的事儿!

山西是领导树起来的好榜样,得护着,得藏着,别太过计较,有时候得装点糊涂,心里明白但不说破,这点默契很重要!

可是到了第二天,雍正皇上又把图里琛叫了过去,给了他一些别的吩咐:

雍正:隆科多,他都跟你讲了些什么事情啊?

图里琛:皇上,隆中堂让我跟您说,得时刻想着维护您的威名和朝廷的形象。

在职场上混,最重要的就是要记住,宁可少交一个朋友,也别多树一个敌。要是不关乎自己的切身利益,千万别去主动坑人或攻击别人。能帮上忙时就开口支持一下,帮不上忙就保持沉默,反正别老去给别人使绊子。

隆科多就是想让图里琛别太较真,装糊涂算了。但要是这么说,就显得隆科多太自私。不过,要是说成是为了维护领导的名声,保全朝廷的颜面,那就成了大公无私了。

同样的事儿换个说法,说法不同结果也就两样了!

当然,雍正帝心里更琢磨着图里琛会咋做决定。

你自己心里是怎么考虑的呢?

要怎么思考呢?

领导,我会公平公正地处理这事儿的。

领导的面子,怎能不考虑呢!

报告领导,我会灵活处理,不会太过较真。

事情可以这样做,但话可不能这样讲!

因此,对于领导提出的这个问题,我们实在没办法回答,只能再把它抛回给领导。

全都按照皇上的指示来做。

老板说,老板的话就是规矩,老板指哪里我就去哪里,你让我公正办事,我胆大到敢动整个山西的官府;老板让我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我敢直接跟田文镜对着干!

接着,老板就给出了指示:

我没啥别的吩咐,就一句话,你得记住了,到了那儿先别急着说话,把事儿原原本本搞清楚,赶紧回来告诉我,懂了吗?

听到这个命令,图里琛愣了一下,过了好一会儿才回答说:“是!”

图里琛为啥会拿不定主意呢?

这个迟疑就像雍正皇帝首次上朝时,十阿哥胤俄突然想上厕所,雍正硬是把火气压了下去,张廷玉向他投去了佩服的目光。跟张廷玉一样,图里琛也是经历过两朝的老臣了,碰到这种事通常都有老规矩应对,可雍正皇帝这种不顾形象、非要把事情搞个水落石出的做法,确实让人吃惊,接着就变成了钦佩。

皇上叫什么其实不关键,关键是得知道事情的真相,碰到这样的命令,谁会不觉得奇怪呢!

遵照雍正的命令,图里琛和田文镜一块儿迅速弄清楚了山西亏空案的情况,他们一起写的报告送到了雍正皇上那儿,接着,上书房的三位重臣急忙赶到皇上面前。

图里琛和田文镜一起上的奏折到了,告的是诺敏和山西那二百九十七个官员。朕这回可被诺敏给耍了,这事儿简直离奇,你们也都瞧瞧吧。

要记住领导着重说的话,“我被他耍了”。如果只是骗骗人,没沾到啥利益,那就只是道德上的不对。可要是骗人还捞到了好处,那就犯法了。特别是,要是敢骗皇帝,不管啥原因,那都是“欺君之罪”,罪名可大了。

领导表态了,你心里就该有谱了,别再胡乱说话!

但领导接着又说了一句,好像是对刚才说的话进行了补充或者说是改正:

山西真是个宝地,杏花村的美酒,清徐的好醋,再加上那满山的煤,咋就搞成现在这模样了呢?

真遗憾,挺让人惋惜的,甚至感觉有点儿被对不起,那么,我们该怎么理解领导的这个态度呢?

还没打算要伤害别人,这事儿还有商量的空间!

不过,雍正皇帝向来是个分明爱恨的人,甚至有人说他“心狠多疑”。碰到这么大的“骗君”罪过,他咋会有这样的反应呢?

很明显,他在试探三位大臣的反应,其实更是想给满朝文武一个暗示,这事还有转机,让大家赶紧上书进言,好让雍正皇帝更清楚地了解大家的真实心思。

张廷玉确实老练有经验,他很快就表明了立场,是第一个表态的人。

我们这些大臣在朝廷里地位不低,可却没提前做好准备,请皇上责罚我们。

领导也会犯错?那怎么可能!领导咋能被驳了面子呢。要是真有啥不对劲儿,那也是手下的人没赶紧提醒,或者是没早点看出问题来。

头儿?

领导也不是不会犯错的人!

这事儿都怪我们,领导您看着办吧!

张廷玉说完后,马齐连忙接着说:

这件事主要责任在上书房,恳请皇上惩处,也好给朝野上下一个说法。

范围被缩得更小了,直接指向了“上书房”。而上书房里总共就三位大臣,所以说的到底是谁,一眼就能看出来!

马齐说得直白:诺敏犯了错,得先拿举荐他的隆科多是问,这样才能给朝廷上下一个说法!

隆科多一听这话,急了,连忙开口说清楚:

诺敏是我推荐的人,要说有错,我肯定是头一个。但我觉得,诺敏的问题是太急着想立功了,他和那些贪污受贿、不尽职的官员不一样。把这事儿搞明白了,也好给朝廷上下有个说法。

隆科多毕竟还年轻,比不上张廷玉和马齐的老练。上头都已经说了诺敏那是“欺君之罪”,你却还想替他遮掩,说他“情有可原”,甚至还想让朝廷对诺敏“网开一面”。你这是觉得领导判错了,还是想赶紧把自己摘出去啊?

马齐本就打算让雍正皇帝找隆科多的麻烦,一听隆科多这样遮遮掩掩,心里更加不满,立刻就反驳了他:

他这是在骗皇帝,比贪污受贿、不认真工作还要让人生气。

这儿有个事儿挺让人好奇,马齐和隆科多之间到底有啥过节呢?为啥马齐非得跟隆科多较这个真,要追究他的责任呢?

官场里的门道,有时候体现在表面的争斗上,有时候又藏在背后的吓唬里!

马齐现在在上书房里排第二,虽然他是个老资格的大臣,但以前站队站错了,支持过皇八子胤禩,还被康熙皇上多次批评。反观隆科多,他是拥立新皇的大功臣,现在又是雍正皇上的红人,对马齐的位置构成了很大的威胁。马齐自己不犯错当然好,但挡不住隆科多继续建功立业。要是隆科多再立点新功,地位再升一升,那马齐的位置可就不保了!

因此,马齐要是想稳住自己的位子,就得时不时地给隆科多找点麻烦!

隆科多心里当然清楚这一点,可他就是因为缺乏斗争的经验,所以老是掉进别人的圈套里。就像现在,马齐一攻过来,他又立刻犯了个大错。

按照马大人的想法,难道是要不管皇上的名声了吗?

同事间闹矛盾,别拉别人下水,更不能把麻烦甩给领导,这在单位是大忌讳,只会给自己多树敌。

你俩吵架,非得把领导扯进来,还让领导被迫站队帮你,这真是自找麻烦!

不过,雍正皇帝心里已经清楚那三位大臣的真实意图,目的达到了,他才不在乎他们是否吵架,有没有过节呢,于是就随便下了个命令。

行了,你们都先退下吧,让朕独自冷静冷静。

这条指令一发,三个人几乎异口同声地叫了声“皇上”,似乎都不甘心就这么结束谈话!

张廷玉心里想的“皇上”这事儿挺简单:您还没对我们发话呢,咱们得给您留点面子,不能让您出丑,更不能让您记错了!

马齐对“皇上”说,其实是在提个醒:隆科多那边您还没处置呢,得赶紧拿出点厉害手段来!

隆科多对皇上说:“求您别让我们走啊!我到底哪儿做错了?您得给我个明白话呀!您可千万别光听马齐一个人的话!”

雍正皇帝默不作声,只留下一个让人捉摸不透的背影,仿佛在说:要是你们都安心了,那朕可就没法安心了!

(以下内容仅根据电视剧《雍正王朝》里的故事和角色来说,请各位观众自行分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