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微服访苏州,问茶肆老板,你可知朕是谁?老板八个字保全性命
声明:本故事基于历史传说改编,部分情节为文学创作,仅供娱乐阅读。
康熙二十八年春,一位普通商人模样的中年男子走进苏州城内一家不起眼的茶肆。
店内只有老板一人,正在悠闲地擦拭茶具。
"掌柜,来壶好茶。"男子坐下后,目光在简陋的茶肆里打量着。
老板热情地沏茶奉上,两人闲聊起来。谈话间,男子言谈不凡,见识广博,老板心中暗暗称奇。
突然,男子放下茶杯,眼神变得犀利起来:"掌柜的,你可知朕是谁?"
一个"朕"字出口,整个茶肆瞬间安静下来。老板手中的茶壶微微颤抖,他终于明白眼前这位客人的真实身份。
这一刻,生死只在一念间。老板深吸一口气,缓缓开口说出了八个字...
01
康熙二十八年二月,紫禁城内春寒料峭。
御书房里,康熙帝眉头紧锁,手中握着一份来自江南的奏折。
"江南赋税连年递减,官员却报告年年丰收,这其中必有蹊跷。"
康熙将奏折重重拍在桌案上,眼中闪过一丝怒意。
多年来,江南一直是大清朝的财政重地,每年上缴的赋税占国库收入的三成以上。
可近两年来,江南各府的税收报告却让他越来越看不懂。
报告上写的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可上缴的银两却一年比一年少。
康熙起身踱步,心中疑虑重重。
他想起了父皇顺治帝曾经说过的话:"欲知民情,须亲历民间。"
当年太祖皇帝打江山时,也常常微服私访,察看民情。
康熙忽然停下脚步,一个大胆的想法在心中成形。
"朕要亲自去江南看看,看看这天下第一富庶之地,到底是什么模样。"
第二天一早,康熙召来了贴身侍卫李德全。
"李德全,你准备一下,朕要微服出巡。"
李德全一惊:"皇上,您要去哪里?"
"苏州。"康熙的声音坚定而不容置疑。
李德全跪倒在地:"皇上,微服出巡太过危险,万一有个闪失..."
康熙摆了摆手:"朕意已决,你只需按朕的吩咐去办即可。"
三日后,一个穿着普通绸缎长袍的中年商人走出了京城。
他脸上贴着假胡须,头戴毡帽,看起来就像个富裕的丝绸商人。
这人正是康熙帝,而在距离他百步之外,李德全化装成普通护卫暗中跟随。
一路南下,康熙的心情既紧张又兴奋。
这是他登基以来第一次如此接近民间,第一次可以用平民的身份去观察这个他统治的帝国。
半个月后,康熙来到了苏州城。
刚进城门,他就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
宽阔的街道上车水马龙,商铺林立,一派繁华景象。
02
苏州城内,康熙缓缓踱步,仔细观察着这座传说中的天堂之城。
街道两旁确实商铺林立,酒楼茶肆生意兴隆。
可是细看之下,康熙却发现了一些不寻常之处。
那些穿着华丽的富商们个个满面红光,而普通百姓却大多面色憔悴。
在一处府衙门前,康熙看到许多衣衫褴褛的百姓跪在那里,似乎在申冤告状。
他悄悄上前想要听听,却被府衙的差役粗暴地驱赶开。
"去去去,这里是什么地方,是你们这些泥腿子能来的?"
差役的话语粗鄙不堪,完全没有官府应有的威严。
康熙心中一凉,继续向前走去。
走着走着,他来到了城郊一处相对安静的地方。
这里有一家小茶肆,位置偏僻,看起来并不起眼。
茶肆的招牌有些陈旧,上面写着"茗香轩"三个字。
康熙推门而入,只见茶肆内收拾得干干净净,虽然简陋,但茶具却都是精工细作的好瓷器。
一个五十来岁的精瘦汉子正在擦拭茶台,听到脚步声抬起头来。
这人眉目清秀,双眼有神,虽然穿着朴素,但举止间透着一股不凡的气质。
"客官里面请,不知要喝什么茶?"
老板的声音温和有礼,态度恭敬但不卑微。
康熙四处打量了一眼,选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
"掌柜的,你这里有什么好茶?"
老板微微一笑:"客官是外地来的吧?我这里虽是小店,但茶叶却都是精品。"
他走到茶柜前,指着各种茶叶罐子说道:
"这是碧螺春,产自太湖洞庭山,香气清雅;这是龙井,来自杭州西湖,味道甘醇。"
"还有这武夷岩茶,福建那边送来的,茶味浓郁;这普洱茶饼,云南进贡的,陈年老茶。"
康熙听得暗暗称奇,这个茶肆老板对各地茶叶如此了解,绝非等闲之辈。
"那就来壶碧螺春吧。"康熙说道。
老板点点头,开始烧水备茶。
只见他动作娴熟,先是温壶,然后投茶,最后冲水。
整个过程行云流水,每一个步骤都精准到位,显然是个茶道高手。
03
老板将泡好的碧螺春端到康熙面前。
茶汤清澈碧绿,香气扑鼻而来,确实是上等好茶。
康熙轻抿一口,茶味甘甜回甘,忍不住点头称赞:
"好茶!掌柜的这手艺,可比宫里的茶师还要好。"
话一出口,康熙就暗暗后悔,差点露了马脚。
老板眉毛微微一挑,但没有多说什么,只是谦虚地笑了笑。
"客官过奖了,小店就是靠这点手艺糊口而已。"
"不知客官是做什么买卖的?从哪里来?"
康熙早有准备:"在下姓王,山东人氏,做点绸缎生意,这次来苏州进货。"
老板点点头:"原来如此,苏州的丝绸确实天下闻名。"
"掌柜的在苏州开茶肆多久了?"康熙问道。
"祖传的买卖,到我这里已经三代了。"老板一边说着,一边继续收拾茶具。
"我父亲那辈就在这里卖茶,后来传给了我。"
康熙心中一动,决定试探一下这个老板的见识。
"掌柜的对茶道如此精通,想必也尝过不少好茶吧?"
"那是自然,做这行的,没有点眼力见怎么行?"老板说道。
"不知可曾尝过宫廷贡茶?"康熙故意问道。
老板的手稍微停顿了一下,然后继续擦拭茶杯。
"贡茶?那是皇帝老爷喝的,我一个小民哪有机会尝到。"
"不过..."老板抬起头看了康熙一眼,"倒是听说过一些。"
"哦?愿闻其详。"康熙来了兴趣。
老板放下茶杯,若有所思地说道:
"听说皇宫里喝的茶,都是各地进贡的精品中的精品。"
"比如福建的白毫银针,一年只产几十斤,全部进贡;还有云南的金芽普洱,百年老树才出这点金芽。"
"据说光是一两这样的茶叶,就值普通人家一年的口粮。"
康熙暗暗称奇,这个茶肆老板连贡茶的种类和价值都知道得一清二楚。
"掌柜的见识渊博,连贡茶都了解得如此详细。"
老板谦虚地摆摆手:"都是道听途说,算不得什么见识。"
"不过有一件事我一直想不明白。"老板忽然说道。
"什么事?"康熙问道。
"就是这贡茶的事。"老板皱着眉头说:
"皇帝老爷日理万机,哪有那么多时间品茶?这么多好茶进贡上去,难道都喝得完?"
"还是说,这些茶叶另有用途?"
康熙心中一震,这个问题问得太尖锐了。
确实,宫里每年收到的贡茶数量巨大,皇帝一个人根本喝不完。
大部分都被分赏给了王公大臣,或者存放在库房里。
可这个普通的茶肆老板,竟然能想到这一层,实在不简单。
"这个...在下也不知道。"康熙故意装糊涂。
老板看了康熙一眼,没有继续这个话题,而是问道:
"王客官既然是做绸缎生意的,对苏州的丝绸市场应该很了解吧?"
康熙点点头:"略知一二。"
"那不知王客官觉得苏州的生意如何?"老板问道。
"看起来很兴旺啊,街上车水马龙,商铺林立。"康熙如实回答。
老板苦笑了一下:"表面上确实如此。"
这句话里的含义,让康熙心中警觉起来。
他决定深入探探这个老板的底细。
04
"掌柜的这话是什么意思?难道苏州的生意不好做?"康熙装作好奇地问道。
老板看了看四周,确认茶肆里只有他们两人,才压低声音说道:
"王客官,您是外地人,不知道这里面的门道。"
"苏州城看起来繁华,可真正做生意的人都知道,现在的日子越来越难过了。"
康熙心中一动:"怎么个难过法?"
老板叹了口气:"各种苛捐杂税名目繁多,今天收个商业税,明天又来个道路税。"
"前个月府衙又新设了个什么市容税,说是为了维护街道整洁。"
"我这小茶肆,一个月下来各种税费要交出去大半的收入。"
康熙听得眉头直皱:"那为什么街上还是这么热闹?"
"那是因为有钱人的生意好做,普通百姓的日子却越来越苦。"老板说道。
"您看那些酒楼茶肆,客人都是什么人?不是富商就是官员。"
"至于普通百姓,哪有闲钱去消费?"
康熙仔细回想刚才在街上看到的情景,确实如老板所说。
那些繁华的商铺里,进出的大多是衣着华丽的富人,普通百姓只是在街上匆匆走过。
"那地方官员不管吗?"康熙问道。
老板苦笑:"管?怎么管?这些税收政策就是他们制定的。"
"听说上面催得紧,要求增加税收,下面的官员就想方设法巧立名目。"
康熙心中震动,他知道朝廷确实对地方税收有要求,但没想到执行得如此过分。
"那皇帝陛下就不知道这些事?"康熙试探性地问道。
老板摇摇头:"皇帝老爷远在京城,下面的官员上报的都是好消息。"
"说什么民丰物阜、百姓安居乐业,皇帝哪里知道实情?"
这番话让康熙如醍醐灌顶,他终于明白为什么奏折上写的和实际情况差距如此之大。
"掌柜的说得有道理。"康熙点点头,然后故意问道:
"不过朝廷应该有体察民情的官员吧?"
老板冷笑一声:"体察民情?那些钦差大人来的时候,地方官员早就安排好了。"
"带他们看的都是最繁华的地方,见的都是最富裕的商户。"
"哪里会让他们看到真正的民间疾苦?"
康熙越听越心惊,这个茶肆老板对官场的了解如此深刻,绝不是一般的平民百姓。
他决定进一步试探这个人的身份。
"掌柜的对朝政如此了解,莫不是曾经做过官?"
老板连忙摆手:"不敢不敢,我就是个卖茶的小民,哪里当过什么官。"
"只是在这苏州城待久了,见得多了,自然就知道一些事情。"
康熙不信,一个普通的茶肆老板,不可能对朝政有如此深刻的见解。
他决定用一个更加直接的方法来试探。
"掌柜的,在下有个不情之请。"康熙忽然说道。
"王客官请说。"老板回答。
"在下初来苏州,对这里的情况不太了解,想请掌柜的介绍一下苏州府的主要官员。"
这个要求让老板明显愣了一下。
一个做绸缎生意的商人,为什么要了解地方官员?
老板的眼神变得警惕起来,看向康熙的目光也多了几分审视。
"王客官为什么要了解这些?"
康熙早有准备:"做生意嘛,总要知道当地的情况,万一有什么事情需要打点,也好心中有数。"
老板沉默了一会儿,似乎在考虑是否要回答这个问题。
最终,他还是开口了:
"苏州知府姓陈,名叫陈维新,是个文人出身。"
"听说这人学问不错,但做官嘛..."老板摇摇头,没有继续说下去。
康熙心中暗震,陈维新这个名字他当然知道,那是他亲自提拔的官员。
"掌柜的觉得这位陈知府如何?"康熙问道。
老板犹豫了一下,还是说了实话:
"陈大人人品不坏,但可惜..."
"可惜什么?"康熙追问。
"可惜上有压力,下有阻力,很多事情身不由己。"
这句话让康熙陷入了深思。
看来问题比他想象的还要复杂,不是简单的官员贪腐,而是整个体系的问题。
05
康熙放下茶杯,决定做最后一次试探。
"掌柜的,在下还有一事相询。"
老板点点头:"王客官请说。"
"听说最近朝廷要减免江南的部分赋税,不知是否属实?"
这完全是康熙编造的消息,朝廷并没有这样的政策。
他想看看这个老板的反应,以及对朝政的了解程度。
老板听了这话,眼中闪过一丝惊讶,然后摇摇头:
"王客官从哪里听来的消息?我怎么没有听说?"
"而且以目前的情况来看,朝廷减税的可能性不大。"
康熙故作惊讶:"为什么这么说?"
老板看了康熙一眼,似乎在判断是否应该说出心中的想法。
最终,他还是开口了:
"皇上年轻气盛,志向远大,要收复台湾,要平定边疆,这些都需要大量银两。"
"江南是朝廷的钱袋子,怎么可能减税?"
康熙听得心中震撼不已。
这个茶肆老板不仅了解地方政务,连朝廷的大政方针都分析得头头是道。
而且最关键的是,他说的都是实情。
康熙确实在考虑收复台湾的计划,也确实需要大量军费。
可这些机密信息,一个普通的茶肆老板是怎么知道的?
康熙忍不住问道:"掌柜的怎么知道朝廷的这些计划?"
老板意识到自己说得太多了,连忙摆手:
"这些都是道听途说,算不得准。"
"王客官不要当真。"
但康熙已经确定,这个人绝对不是普通的茶肆老板。
他的见识、分析能力,甚至对朝廷机密的了解,都远超一般人。
康熙决定进行最后的试探,也是最危险的试探。
他要揭开自己的身份,看看这个神秘的老板会如何反应。
康熙缓缓站起身来,目光变得深邃而威严。
茶肆内的光线似乎都变得暗淡了一些,只有康熙身上散发出一种让人敬畏的气势。
老板敏锐地察觉到了这种变化,脸色开始发白。
康熙一字一句地说道:
"掌柜的,你分析得很有道理。"
"不过,朕有一个问题想要问你。"
"朕"这个字一出口,整个茶肆仿佛都在震动。
老板的脸色瞬间变得惨白如纸,手中正在收拾的茶具"哐当"一声掉在地上。
他双腿一软,几乎要跪倒在地。
康熙看着老板惊恐的表情,缓缓说道:
"掌柜的,你可知朕是谁?"
茶肆内的空气仿佛凝固了。
康熙帝的目光如炬,紧紧盯着眼前这个普通的茶肆老板。
老板的额头渗出细密的汗珠,他清楚地知道,眼前这位就是当今圣上,一个字说错,就是掉脑袋的下场!
康熙帝眯起眼睛,等待着老板的回答。
最终,老板深深吸了一口气,颤抖着声音缓缓说出了八个字。
06
"小民只知柴米油盐。"
这八个字,如山石落地,在茶肆内回荡。
康熙帝瞬间愣住了,那种准备听到跪地求饶或者慌乱辩解的预期完全落空。
他没想到,这个茶肆老板竟然用如此巧妙的方式回答了这个致命的问题。
既不否认,也不承认,只是简单地表明自己的身份——一个只关心柴米油盐的普通百姓。
康熙帝的眼中闪过复杂的神色,震惊、思考、欣赏,各种情感交织在一起。
老板依然颤抖着,但眼神中却透露出一种坚定。
这八个字,既是对康熙帝身份的间接确认,又是对自己立场的明确表态。
康熙帝缓缓坐回椅子,目光依然锁定着老板。
良久,他开口了:"你这八个字,很有意思。"
老板依然低着头,不敢抬眼看康熙帝。
"皇上恕罪,草民实在是...实在是不知道该如何回答。"
康熙帝摆了摆手:"起来说话,朕今日微服私访,不是来问罪的。"
老板这才敢抬起头,但依然站得笔直,不敢有丝毫放松。
"你刚才那句话,朕很认同。"康熙帝说道。
"一个百姓,确实应该只关心柴米油盐,这本就是你们的本分。"
"但是..."康熙帝话锋一转,"你刚才对朝政的了解,可不像只知柴米油盐的人。"
老板额头上的汗珠又开始冒出来。
他知道,皇帝这是在试探他的真实身份。
"回皇上,草民虽然只是个卖茶的,但在苏州城待了这么多年,总会听到一些风言风语。"
"而且..."老板犹豫了一下,"草民的父亲曾经在府衙做过小吏,所以对一些事情略有耳闻。"
康熙帝点点头,这个解释合情合理。
一个府衙小吏的儿子,确实可能比普通百姓知道更多内情。
"你父亲做过小吏?"康熙帝问道。
"是的,不过早就过世了。"老板回答。
"他在府衙做什么?"
"管理库房的小吏,专门负责茶叶、丝绸等贡品的收发。"
康熙帝恍然大悟,难怪这个老板对贡茶如此了解。
原来他父亲就是负责这方面事务的官员。
"那你为什么不继承父业,而是开茶肆?"康熙帝好奇地问道。
老板苦笑了一下:"皇上,您刚才也看到了,现在的官场..."
他没有继续说下去,但意思已经很明白了。
康熙帝深深地看了老板一眼,心中对这个人更加刮目相看。
能够看清官场的污浊而选择做个普通商人,这需要很大的智慧和勇气。
07
康熙帝忽然放松了身体,靠在椅背上。
"你不用这么紧张,朕今日来这里,就是想听听真话。"
"刚才你说的那些,朕都记在心里了。"
老板这才稍微放松了一些,但依然不敢完全放下戒备。
"皇上,草民刚才的话如有冒犯..."
"没有冒犯。"康熙帝摆摆手,"恰恰相反,你说的都是实情。"
"朕在京城,听到的都是好消息,什么民丰物阜、国泰民安。"
"可今日朕亲眼所见,才知道江南的真实情况。"
老板听到这话,心中更加震撼。
原来皇帝真的不知道下面的真实情况,那些官员上报的都是假象。
康熙帝站起身来,在茶肆内踱步。
"你刚才说,那些钦差大臣来苏州,地方官员都事先安排好路线?"
"是的,皇上。"老板如实回答。
"他们会提前清理街道,安排富商配合,甚至雇人扮演富裕的百姓。"
"钦差大人看到的,都是最繁华的景象,最满意的笑脸。"
康熙帝听得眉头直皱:"还有这种事?"
"皇上,这在地方上已经是公开的秘密了。"老板说道。
"每次有钦差要来,府衙都会提前通知,要求各商户配合演戏。"
"如果不配合,就会被找各种麻烦。"
康熙帝愤怒了:"欺君之罪,该当何罪!"
老板吓了一跳,连忙跪倒在地。
"皇上息怒,草民只是如实相告,并无他意。"
康熙帝深吸一口气,努力平复情绪。
"你起来,朕不是怪你,朕是怪那些欺上瞒下的官员。"
老板这才敢起身,但依然战战兢兢。
康熙帝看着老板的样子,心中更加愧疚。
连一个普通百姓都对皇帝如此恐惧,可见这个国家的治理确实出了大问题。
"你不用怕朕,朕今日就是个普通客人。"康熙帝尽量让自己的语气温和一些。
"朕想听听你的建议,你觉得应该如何改变现在的情况?"
这个问题让老板更加紧张了。
一个平民百姓,怎么敢对皇帝的治国策略提建议?
"皇上,草民不敢..."
"朕命你说!"康熙帝的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老板咬了咬牙,最终还是开口了:
"皇上,草民觉得,要想知道真实情况,就不能让地方官员知道您要来。"
"微服私访是个好办法,但要做得更彻底。"
康熙帝点点头:"继续说。"
"还有就是,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能只是换几个官员。"
"现在的体制下,新官员来了还是会重复同样的错误。"
这番话让康熙帝陷入了深思。
老板说得对,问题不在于个别官员,而是整个体制。
08
康熙帝在茶肆内来回踱步,脑海中思考着老板的话。
"你刚才说体制问题,具体是什么意思?"
老板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决定说出心中的想法。
"皇上,现在的考核制度有问题。"
"地方官员的升迁,主要看上缴的赋税和呈报的政绩。"
"所以他们只关心数字好看,不关心百姓死活。"
"为了完成赋税指标,他们不惜巧立名目,增加百姓负担。"
"为了呈报好的政绩,他们不惜弄虚作假,欺上瞒下。"
康熙帝听得心中震动。
这个茶肆老板的分析,比朝堂上那些大臣的奏章还要深刻。
"那你觉得应该怎么改?"康熙帝问道。
老板深吸一口气:"皇上,草民觉得应该改变考核标准。"
"不能只看赋税收入,要看百姓的实际生活水平。"
"不能只听官员汇报,要有专门的渠道了解民情。"
"比如设立专门的监察机构,不定期地进行暗访。"
"或者建立百姓举报的渠道,让民众可以直接向朝廷反映问题。"
康熙帝越听越觉得有道理。
这些建议虽然出自一个平民之口,但却切中要害。
"你还有什么建议?"康熙帝问道。
"还有就是税收制度的问题。"老板继续说道。
"现在的税种太多太杂,而且标准不统一。"
"同样的生意,在不同的地方税率不同,给了官员很大的自由裁量权。"
"这就为贪腐和滥收费提供了机会。"
"如果能统一税制,明确标准,就能减少很多问题。"
康熙帝频频点头,这些建议确实很有价值。
他忽然想到一个问题:"你对朝政如此了解,真的只是因为你父亲做过小吏?"
老板的脸色变得有些不自然。
沉默了一会儿,他终于开口了:
"实不相瞒,皇上,草民年轻时曾经参加过科举。"
"虽然没有中举,但也读过一些书,对治国理政有过一些思考。"
康熙帝恍然大悟,难怪这个人的见识如此不凡。
原来是个读书人出身。
"为什么没有继续参加科举?"康熙帝问道。
老板苦笑了一下:"皇上,您也知道,科举不只是看学问,还要看门第、看关系。"
"像草民这样的小门小户,即使学问再好,也很难脱颖而出。"
"与其在科举路上蹉跎岁月,不如安心做个小买卖,养家糊口。"
康熙帝听得心中沉重。
科举制度本来是为了选拔人才,可现在却被门第关系所束缚。
像眼前这样的有识之士,本应该为国效力,却只能在民间经营小茶肆。
这是多大的人才浪费啊!
09
康熙帝在茶肆内站定,看着眼前这个朴实的茶肆老板。
"你叫什么名字?"
"草民张明德。"老板恭敬地回答。
"张明德..."康熙帝念叨着这个名字,"明德,明德惟馨,很好的名字。"
"皇上过奖了。"张明德谦虚地说道。
康熙帝忽然做了一个决定:"张明德,朕想请你到京城做官。"
张明德一听这话,立刻跪倒在地。
"皇上,草民不敢,草民只是个平民百姓,怎么能..."
"朕说你能,你就能。"康熙帝的声音不容置疑。
"像你这样有见识的人,埋没在民间实在可惜。"
"朕需要你这样敢说真话、能看到问题本质的人。"
张明德依然跪在地上,不敢起身。
"皇上,草民真的不敢,草民在这苏州城待惯了..."
康熙帝摆摆手:"朕不勉强你,你先考虑考虑。"
"不过,朕有个请求。"
"皇上请说。"张明德回答。
"朕希望你能写一份关于苏州民情的详细报告,包括你刚才说的那些问题。"
"朕要带回京城,作为改革的参考。"
张明德这才敢抬起头:"这个草民可以做到。"
"很好。"康熙帝点点头,"报告写好后,你托人送到京城,朕会安排人接收。"
"另外..."康熙帝从怀中掏出一块玉佩,"这个你收着,将来如果有什么困难,可以拿着它到京城找朕。"
张明德接过玉佩,发现上面刻着一条五爪金龙,明显是皇室专用的物品。
"皇上,这太贵重了..."
"朕说给你就给你,收着吧。"康熙帝说道。
张明德只好小心翼翼地收起玉佩。
康熙帝看了看窗外,天色已晚。
"朕该回去了,这次苏州之行,收获很大。"
"特别是遇到了你这样的人,让朕看到了希望。"
张明德连忙起身相送:"皇上慢走。"
康熙帝走到门口,忽然回头说道:"朕会记住今天你说的每一句话。"
"朕向你保证,朕一定会改变现在的状况,让百姓过上好日子。"
说完,康熙帝推门而出,消失在夜色中。
张明德站在门口,望着康熙帝远去的身影,心中既激动又忐忑。
他知道,自己刚才的话可能会改变很多人的命运,包括自己的命运。
10
三个月后,京城紫禁城。
康熙帝坐在御书房里,面前摆着一份厚厚的奏报。
这正是张明德写的苏州民情报告。
报告详细记录了苏州的真实情况,包括各种苛捐杂税的具体名目和收费标准。
康熙帝看得越来越愤怒,原来下面的情况比他想象的还要糟糕。
同时,报告还提出了十几条改革建议,都很具体很实用。
康熙帝放下报告,对身边的李德全说道:
"传朕旨意,召集内阁大臣议事。"
"朕要根据这份报告,对地方政务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当天下午,内阁大臣们聚集在御书房。
康熙帝将张明德的报告内容向大臣们介绍了一遍。
大臣们听得面面相觑,没想到下面的情况如此严重。
"诸位爱卿,对于这些问题,你们有什么看法?"康熙帝问道。
首辅大学士明珠首先发言:"皇上,这些问题确实存在,但改革需要慎重。"
"如果动作太大,可能会影响朝廷的税收收入。"
康熙帝摇摇头:"朕宁可税收少一些,也不能让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中。"
"而且,报告中也提到了,合理的税收制度反而能增加税收。"
经过激烈的讨论,康熙帝最终决定实施几项重要改革:
首先,统一税制,取消各种巧立名目的杂税。
其次,改革官员考核制度,不仅看税收,更要看民情。
第三,建立监察制度,定期派遣钦差暗访各地。
第四,开设直通朝廷的举报渠道,让百姓可以直接反映问题。
这些改革措施很快在全国推广,效果立竿见影。
江南地区的税收负担大大减轻,百姓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而朝廷的税收收入,反而因为征收效率的提高而稳步增长。
康熙帝对这次改革的效果非常满意。
他经常想起那个苏州茶肆里的张明德,想起那句"小民只知柴米油盐"。
正是这样的平民百姓,用他们的智慧和真诚,帮助皇帝看清了国家的真实状况。
一年后,张明德收到了一份来自京城的任命书。
康熙帝任命他为监察御史,专门负责暗访民情。
张明德最终还是进了京,成为了康熙帝身边的重要幕僚。
而那句"小民只知柴米油盐",也成为了康熙朝的一段佳话。
它提醒着每一个统治者,真正的智慧往往来自民间,真正的治国之道,就是让百姓安居乐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