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有个县城藏在青藏高原边上,夏天睡觉要盖棉被你敢信?当地人听到外地游客嫌热要开空调,表情活像见了外星人。这就不得不提渭源县——一个连空调推销员来了都得改行卖电热毯的避暑宝地。

上个月我在厨房煎鸡蛋都能烫伤手的天气里,偶然钻进这个海拔两千米的小城。刚下客车就被穿夹克的接站大叔吓了一跳,还当自己穿越到了秋天。汽车站旁农家乐老板娘递来荞麦饼时特意提醒:"晚上盖毯子别着凉"。这话在七月说出来,比超市冰柜的冷气还让人哆嗦。

渭源人把夏天过成了行为艺术。菜市场早市五点开张,小贩裹着薄棉袄吆喝八毛一斤的油菜;广场舞大妈跳完《最炫民族风》,顺手从包里抽出针织开衫;连景区卖烤土豆的都用"天然冰箱"当卖点——就是那些终年冒寒气的山涧。气象站的老数据揭了老底:这里七月均温19度,昼夜温差能撞出15度的悬崖式降温。

精打细算的银发族早摸透了门道。老供销社改的招待所里,东北来的张姨边织毛衣边算账:"住满一月才花两千一,比三亚民宿两晚还便宜。"她说的六十块包三餐的价位,在县城里不算稀罕。五块钱的浆水面能填饱两个胃,二十块的拼车费够绕老君山转两圈。更绝的是滨河路夜市,十块钱的烤羊肚签子能扎成小扫帚。

渭河源景区检票员有个绝活儿:凭游客着装猜籍贯。穿短袖狂奔的必是南方人,套冲锋衣还喊冷的准来自火炉城市。我看他拦住了个要买冰棍的小伙:"别浪费钱,前面瀑布底下比冰箱冷藏室还凉快。"果然,水雾扑到脸上那刻,四十块门票突然就值回了票价。

如今这儿的农家乐老板都学会了新话术:"WiFi满格,被子加厚。"毕竟去年有广东游客半夜敲遍半条街找毛衣,愣是让"空调县"的名号传出了圈。只是别怪我没提醒——来这里收拾行李,羽绒服可比遮阳伞实在得多。

本新闻严格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倡导积极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争议,欢迎监督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