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4日,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在哈尔科夫前线视察时,乌军指挥官突然抛出重磅消息:俄军阵中出现了来自中国等国的“雇佣兵”。泽连斯基迅速在社交媒体上回应,称将“作出回应”。这并非孤立事件,而是乌克兰在军事和外交双重压力下,试图通过信息战转嫁责任、争取军援的深层策略,其长期影响将超越军事层面,直接挑战中国的国际形象与和平斡旋努力。

这番指控并非首次。早在今年4月,泽连斯基就曾宣称俄方招募了150余名中国籍人员参战,甚至公布了所谓“被俘中国雇佣兵”的审讯片段。然而,这些指控在事实面前屡屡碰壁,例如一度广为流传的“中国退役士兵在乌东照片”,最终被证实为中国游客在圣彼得堡参加军事主题旅游的留影。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已明确回应,中方在乌克兰危机问题上始终致力于劝和促谈,并多次提醒中国公民远离冲突区域,避免卷入任何军事行动。

此次旧调重弹,其背后动机值得深思。当前,乌东部战线乌军节节败退,军事压力巨大;同时,特朗普设定的“俄乌和平谈判最后期限”于8月5日失效,外交陷入僵局。分析人士指出,泽连斯基此举旨在为战场失利寻找替罪羊,将乌军颓势归咎于“俄罗斯靠人海战术取胜”。更深层次的考量在于军援博弈,通过将中国等国与俄罗斯捆绑,渲染“反西方同盟”的叙事,以倒逼北约加快输送F-16战机和远程导弹等关键军备。这正是信息战的经典运用,将虚假信息作为战略工具,服务于其军事和政治目标。

事实上,国际冲突中“雇佣兵”现象并不少见。俄罗斯独立媒体数据显示,来自48个国家的1500多名外国人已加入俄军序列。而乌克兰的“国际军团”规模更为惊人,2022年便招募了84个国家逾1.1万人。在乌克兰自身大量招募外国作战人员的背景下,其对中国的指控显得尤为讽刺,也进一步暴露了其信息战的本质。中国始终坚持劝和促谈,与巴西等全球南方国家推动“和平之友”小组,积极开展穿梭外交,寻求停火方案。这种和平斡旋的努力,在乌克兰的“雇佣兵”指控下,面临着被抹黑和阻挠的风险。

面对这种复杂而隐蔽的国际舆论战,中国需要超越传统的官方回应模式,采取更主动、更具建设性的策略来重塑国际舆论格局。这包括深化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构建“元叙事-场景化”的内容体系,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价值基点,通过多层次传播策略实现价值内核的有效转译。同时,应重塑生产关系,打造“轻骑兵”式的工作室模式,激发新质生产力,快速响应国际舆情。更要实现智能驱动与数据安全的平衡,利用AI技术分析舆情、精准传播,但也要警惕技术异化带来的虚假信息风险,并推动构建“中央-地方-民间”三级协同外宣网络,形成传播合力。最终,完善以“效果导向”为核心的国际传播评价指标,从政治、市场、社会多维度评估传播效能,确保中国声音在全球舆论场中实现有效触达与深度共鸣。

在信息迷雾弥漫的时代,维护国家形象与推动和平,已成为一场无声的战争,中国必须主动出击,方能拨开云雾,让真相与和平的曙光普照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