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军机赴美密训,深化合作剑指中国?美澳同盟露出獠牙
当澳大利亚的KC-30A空中加油机最近飞赴美国本土,与全球最强空军搞起了深度融合训练,这事儿本身就挺引人关注。可几乎在同时,中国的轰-6机群也没闲着,在运油-20的支援下,把战略巡航的范围首次延伸到了北美防空圈。这两件事,看似发生在太平洋两端,却明明白白告诉我们,西太平洋的战略棋局正在发生变化。它抛出了一个最核心的问题:当一方的“矛”不断加长,另一方的“盾”还能只守不攻吗?
盟友连手,压制前沿
美澳之间的军事合作,早就不是简单意义上的盟友互动了。它更像是一种精心布局的“前沿压制”,核心目标就是最大限度提升远程兵力投射和协同作战的效率。澳大利亚KC-30A跑到美国去训练,说白了就是为了和美军的F-35A、F-35B、F-35C这些战机能无缝衔接。这加油机硬管软管都能用,就是为了啥都能加,啥时候都能加。
而今年规模空前的“护身符军刀”联合军演,有19个国家参与,美军甚至把两艘航母或者两栖攻击舰的打击群都拉出来了。这阵仗,摆明了就是要展示在印太地区的肌肉和决心。之前,澳大利亚的P-8A反潜机和E-7A预警机就已经常驻日本琉球那些第一岛链的基地,给美军行动提供支援。
这样的步步紧逼,当然会让另一方坐不住,非得想办法突破封锁不可。区域内军事存在感不断强化,寻求反制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
轰-6出奇,远海破局
面对美方及其盟友的“前沿压制”,中国空军的应对方式显得有些“非对称”,那就是拿轰-6轰炸机当平台,靠着“导弹卡车”和技术升级来破局。事实证明,这招还真有效,成功把战略战线从“家门口”向外推了一大截。
轰-6系列的发展速度,真是出乎不少人意料。从早年的轰-6K能覆盖第一岛链,到轰-6N在运油-20支援下能威慑第二岛链,再到近期直接把机群开到阿拉斯加防空识别区边缘。这作战半径,从3500公里加完油直接飙到4000公里以上,能投射的范围一下就大了。
轰-6最厉害的地方,就是它当“导弹卡车”的本事。它挂载的武器射程,远比平台本身的航程更重要。鹰击-12反舰导弹打400-500公里,长剑-20巡航导弹能打2000-2500公里。今年4月,台海联合演习里,轰-6甚至公开展示了挂载新型KD-21空射弹道导弹,连发射画面都放出来了。这意思很明白:如果轰-6N配合高超音速导弹,能形成6000公里的核打击圈,那美国西海岸可就在打击范围里了。
这些能力的跃升,让第三方观察者,比如日本和北约,最初只是警惕,现在已经公开承认区域战略平衡被打破了。
对等威慑,新棋局
如今西太平洋的军事互动,早就不是简单的“第一岛链”攻防了。现在更像是“你来我往,互不相让”的对等威慑新阶段。最能说明问题的,就是中俄轰炸机编队最近的联合巡航,直接逼近北美防空区,让北美防空司令部不得不紧急升空F-16和F-35来拦截。这举动,分明就是对美军长期在南海、台海搞抵近侦察和“航行自由”行动的一种回应。
西方媒体和官方机构的反应,也印证了这一点。日本的《防卫白皮书》直接把轰-6列为“最高等级空中威胁”,还急着买F-35。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也承认,中国远程打击能力正在从根本上改变亚洲安全格局。美国媒体《国家利益》更是直言,中国正在“重写军事平衡公式”,这已经不是区域对抗那么简单了。
数据也摆在那儿:日本航空自卫队每年紧急升空拦截中俄军机超过700次,其中七成以上都和轰-6有关。这不光说明轰-6远海巡航成了常态,更揭示了它给区域防空带来的巨大压力,威慑效果确实很明显。
笔者以为
所以你看,澳大利亚的加油机和中国的轰炸机,在太平洋两端画出的两条轨迹,其实是相互关联的。这不再是单方面的战略延伸,更像是双方的能力展示和边界探底。这种“战略对等”,不代表一定会打起来,但它无疑大大增加了误判的风险。当一方的“红线”能被另一方的打击半径轻易覆盖时,传统的威慑逻辑可能就没那么管用了。大家都在一个“玻璃房子”里,彼此的动作都看得一清二楚。
这场博弈的真正焦点,已经从争夺某个岛礁或者海峡的控制权,变成了未来几十年西太平洋战略稳定框架的重塑。接下来最关键的,就是各方怎么去管理这种高风险的“对等威慑”态势,避免它擦枪走火,演变成真正的冲突。毕竟,军事行动的频率和强度都在往上走,这一地区可真是越来越敏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