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星期六0元外卖,谁为骑手商家辛酸买单?
“0元外卖”的狂欢,不过是资本市场一场精心策划的幻象。当消费者在手机屏幕前为免费餐品和巨额满减券欢呼雀跃时,这场由美团与淘宝闪购主导的“疯狂星期六”补贴大战,正以一种近乎残酷的方式,撕裂着外卖生态的脆弱表皮,暴露出其内部利益失衡的血淋淋真相。
近期,外卖行业的战火再度升级。最初,京东外卖以“百亿补贴”的豪迈姿态入局,迅速搅动一池春水,带动其日订单量在短短十几天内飙升至1000万单,单日补贴额高达2亿元。然而,自7月以来,真正的“肉搏战”在美团与淘宝闪购之间爆发,京东反而退居二线,直斥这种“0元购”、“18-18”的恶性补贴为“严重内卷”。在最近的两个周六,美团与淘宝闪购轮番上演“烧钱大戏”,淘宝闪购单日补贴额甚至突破12亿元,美团也豪掷数亿。这场无底线的价格战,无疑让消费者成了短期内的最大赢家,但其对整个行业生态的深远冲击,正让无数商家和骑手承受着难以言喻的巨大压力。
订单量的井喷,直接转化为骑手肩上沉重的、甚至致命的负担。美团骑手在过去两个周六平均每人多配送10单,尽管美团宣称其运力足以支撑上亿规模日订单量,但这种高强度工作已成常态。淘宝闪购则面临更严峻的运力挑战,订单高峰时段配送严重超时,不得不通过比美团更高的补贴大量招募骑手。根据公开数据,部分骑手日工作时长已达12-14小时,而他们的交通事故率更是普通司机的3倍。更令人心寒的是,为了规避严苛的超时罚款(单次扣款可达订单金额的30%-40%),以及动辄数百元的客户投诉扣款,闯红灯、超速几乎成了行业“潜规则”。这种所谓的“高收入”,不过是平台将运营成本和风险隐嫁于个体劳动者,以透支骑手健康与安全为代价的虚假繁荣。
商家,在这场补贴狂潮中,同样身陷两难的泥沼。面对平台巨额补贴带来的流量诱惑,他们几乎无法拒绝参与。美团通过“0元外卖”券,尤其是部分自提订单,以较低价格与商家结算,变相摊薄了自身的补贴成本。而淘宝闪购的大额满减券,则意味着商家必须在既有利润空间中做出妥协,以配合平台的低价策略。有奶茶店主苦笑着表示,其单店日订单量从日常的几百杯激增至三千杯,但每杯利润却不足1元,甚至在某些“0元券”活动中,平台要求商家倒贴2-3元。为了应对突如其来的巨量订单,商家被迫增加备货和人工,却可能陷入“出餐如流水线,赚不到吆喝钱”的尴尬境地。这不仅挤压了商家的利润空间,更让他们在订单量增长的表象下,承受着运营成本和利润率的双重挤压,甚至面临倒闭的风险。
这场补贴大战,表面上是市场份额的争夺,实则是一场对行业可持续发展的竭泽而渔。单纯依赖补贴构建的竞争力,一旦补贴退潮,用户留存将面临严峻考验,如同海市蜃楼般瞬间崩塌。外卖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多、快、省”的综合服务能力,而非无休止的烧钱。尽管平台可能辩称这是市场竞争的必然,是“整合增长的关键战役”,但这种非理性竞争不仅扭曲了市场价格,更加剧了平台、商家、骑手三方利益的严重失衡,最终损害的是整个行业生态的健康与长远发展。监管机构虽已约谈平台,要求停止恶性竞争,并拟将“低于成本价销售”纳入禁止范围,但资本的逐利本性,往往会找到新的规避路径。
外卖行业的未来,绝不能建立在一方狂欢掩盖另两方辛酸的零和博弈之上。平台必须回归理性竞争,将资源投入到提升服务效率、优化算法调度、改善骑手保障和赋能商家发展上,而非仅仅是无底线的价格战。只有当用户、商家、骑手三方利益得到合理保障,形成一个真正共赢的平衡生态,外卖行业才能真正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这场“疯狂星期六”的账单,最终将由整个行业,甚至整个社会买单。它警示我们,必须正视补贴背后深藏的结构性矛盾和隐性剥削。否则,当资本的盛宴散场,留下的将是一地鸡毛,以及一个被透支殆尽的、千疮百孔的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