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飞天历史上的首批宇航员Gaganyatri Shubhanshu Shukla,经过41年的飞行历程,终于从国际空间站回到了地面,这意味着Axiom-4任务正式画上了句号。

这次任务结束后,印度空间站组织在官网上也公布了整个任务的安排,还特别强调了印度宇航员在太空中顺利完成任务的意义。这对未来印度的载人航天计划到底会带来哪些促进作用呢?到底取得了哪些实实在在的成果呢?接下来就详细跟你聊聊。

当然,得提前说一下,Axiom-4这个任务是由美国领头操办的,并不算印度自己单独运营的载人飞船。

不过,印度抢到了自己心仪的成就,而且他们的载人飞行目标挺宏大,这基本是在和中俄美一较高下,甚至说首次飞行就有可能跑赢中俄美,是真的吗?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咱们先看看印度这方面取得的成果,再来聊聊它的载人飞船相关问题。

印度创41年历史宇航员返回:18天有何成果?

没错,这次行动对印度来说意义挺重大,毕竟他们已经有41年没搞过航天任务了,这还是印度宇航员首次踏上国际空间站执行任务呢。

这次前往国际空间站的行程是在6月25日乘坐龙飞船出发,7月15日返回,不过实际上真正开展任务的时间只有18天,其他时间算上去返回的路上时间,印度也都说明得明明白白。

不过跟之前的计划比起来,原本预估是14天,这次多了4天,对于印度来说其实也是赚到了,毕竟时间越长,对未来的航天任务帮衬越大。

在这18天的时间里,印度宇航员实现了41年来首次重返太空,这到底带来了哪些成果呢?他们完成了哪些任务,又取得了什么样的突破?

根据公布的情况显示,主要收获有7个方面,也算是圆满完成了任务,包括肌肉再生研究、藻类生长实验、作物可行性检测、微生物存活能力、太空环境下的认知表现等等。每个实验的目的都是为了更深入了解人类在太空中的生命反应和微重力条件,具体的数据各自如下:

这18天里完成的这7项重大成果,确实算得上挺不错了。特别是关于肌肉、动物的那部分试验,对印度未来的载人飞行任务帮助挺大。通过这些实验所得的成果,将为他们未来执行载人太空任务提供支持,减少太空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

其实说到底,这次实验的核心出发点就是印度为了自己的载人飞船项目做准备。花掉的资金也挺惊人,差不多快赶上印度月船三号任务的投入了,那次任务花了超过7000万美元,而这次印度的载人飞船任务,预算也已经超过了6000万美元。

这就反映出,印度确实挺重视这次任务,想通过收集大量数据,来推动自己航天计划的进一步发展。

可问题是,印度的载人飞船计划嘛,老是推来推去的,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落实到位。

印度自己载人飞行计划延期,但目标很大

确实呀,印度的无人测试今年还没有开展,按计划呢,要完成2-3次飞行试验之后,才会启动本国的载人飞船任务,可偏偏这事儿一再推迟,原本预计无人测试延期到2025年下半年,可一直没有任何消息,这到底怎么回事啊,说来也让人摸不着头脑。

对于咱们国家的载人飞行计划呐,目前的目标是2027年进行首次飞行,最初可是定在2026年嘛,但后来就推迟了。这到底是啥原因啊?说不清楚,也许是技术准备得比较慢,或者是各种环节需要更充分的验证,总之就是拖了一点时间吧。

第一个原因嘛,主要是印度的飞船遇到了一些技术难题,至于具体的问题细节啊,没有对外公布,保持得挺低调的。

第二个原因也很重要,说的就是安全方面的问题。他们举了美国星际客机飞船首次载人飞行任务的测试例子,提醒大家,印度不能像波音那样,发生安全事故。

其实,归根到底,主要还是印度的技术水平不过关,所以没法按原定时间完成任务,而美国不过是充当了个挡箭牌罢了。

不过说到这,虽然印度的首次载人飞船计划预计在2027年实施,延期了些,但他们的野心真是不小。就在第一次载人飞行中,竟然要完成3次飞行,持续3天,飞到400公里的轨道,这一规模比起中俄美在首次载人飞船任务时,实力明显要更提升不少。不仅人、时间都在刷新世界纪录,整个计划的目标也没变,挺厉害的不是吗?

到目前为止,已经公布了4个参与任务的名单,细节挺让人关注的。

里面有印度宇航员普拉桑特·巴拉克里斯南·奈尔(Prasanth Balakrishnan Nair)、阿吉特·克里斯南(Ajit Krishnan)、安加德·普拉塔普(Angad Pratap)和舒布汉舒·舒克拉(Shubhanshu Shukla),其中最后一个可是这次去国际空间站的印度宇航员,另外三位还得挑选两位,具体的任务名单还没有公布呢。

这就说明了,印度的航天梦想正在逐步拓展自己的目标嘛,当然啦,除了飞船推迟之外,印度还在推动其他方面的问题,也可以说是未来印度航天事业中最为关键的一环。

印度已经完成了太空对接

没错,印度未来打算搞个自家的空间站,还打算让自己的宇航员住上去,要迈出这步,太空对接这事儿已经搞定了,不过对印度来说,这个过程其实挺不容易的,挺坎坷的。

也就是说,印度在进行太空对接任务时,经历了三次挫折,直到第四次才迎来了成功。如果那个时候坐上的宇航员遇到这些困难,后果可是挺严重的,想象都不敢想。

由此可见,印度在这方面的技术水平还需要提升。太空对接确实不是容易的活儿,不仅要依靠航天器的自主导航和调控,还得处理通信、能源和安全等一系列复杂的问题。印度经历了三次失败,直到第四次才搞定,也充分说明这项技术的难度非同小可。

接下来还要换成飞船,这就得进一步突破技术水平,因为测试的航天器对接算不上啥,飞船大得多,对技术的要求也更严苛。这一步对于印度未来的载人飞行计划来说,确实算是个不小的考验。

所以,这个世界第四的航天技术还得自己一步步摸索,不能指望马上就能实现完善。在测试过程中,印度虽然搞定了太空对接,可差点儿被自己测控搞废掉,要是第四次对接再失败,错过了窗口期,测控的范围又有限,那就只能延期了,不能急啊。

这就反映出我们国家测控方面还挺薄弱的,这也是以后载人飞行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只能说,印度真的得赶快向中俄美那样的体系努力了,这条路还得继续走,不是一两次任务就能完全证明我们航天能力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