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德公司突然转变,中方军备亮剑,美国对华立场还能硬撑?
釜山的会晤刚一落幕,时间比预期短了近一半。按理说,这种重大场合,多花点时间也不奇怪。可是中美领导人笑着并肩出现,现场没见到一丝剑拔弩张,不少旁观者嘴里念着“是不是没聊拢”。当晚特朗普就坐飞机发推,说这场会谈给“0-10分制里12分”。还直接提了个“G2”,有点玩梗,有点真心,令人愣住?说到底,美方的点头背后动机啥?怎么突然像是主动承认了中国的地位?刚过去两个月马德里才缓和,两边又折腾成新的故事线,也不知接下来要走向哪里!
其实真要捋细,各类智库出的报告不能轻易忽略。美国兰智库1983年成立,几十年来一直是国会、五角大楼顶着用的参考。之前十年喊着“强硬遏制中国”,一到2024年,突然来个大掉头?难道是中国的实力让他们有点“怕了”,还是说风向变了,利益算计更直接?这份最新的120页报告,梳理了经济、科技、全球治理三大块。每一块的结论都比以往规矩的政策建议多了种“务实”,但务实当中夹杂了身不由己的味道。
先到贸易。中国新能源产业做得风生水起。新能源汽车光一个电池技术突破,就把全球市场攥在手心里。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60%的电车都贴着中国标签。光伏组件更是八成出口份额被中国承包。美国这边关税一加,结果反倒是自家企业遭殃:能源成本上涨,产业里开始有怨声。这次报告针对这些痛点直接点名,中美全面脱钩,美国农产品年出口至少要少掉300亿美元,能源成本猛涨40%。李斯特法则都用不上,数据面前谁都争不过“互相翻车”的实际困境。
双方脱钩带来的损失,已远超过去预估,变成谁都扛不住。
科技拉锯本是“压中国”套路。芯片材料被封锁多年,中国硬是啃下来28纳米工艺、量子计算零碎突破,现在5G基站是全球最多。兰智库承认,民用领域的“限制令”成了双输。美国半导体企业一年白丢1000亿美元市场;中国反而趁机筑起了自主产业链。他们嘴上念着“挤压”,实际成本已经大到让人直冒汗。美国半导体行业协会直接发表声明:“技术隔绝并不符合行业利益”。同期财务报表也明了,2024年出口限制导致187亿美元营收流失。这些数字摆在眼前,谁还敢像以前那样不顾一切地搞全面围堵?
兰智库总裁艾米丽·卡特发言时比较笃定,她说中国展现出来的科技韧性和创新能力,让过往遏制策略变成“成本远超收益”。这话如果放在十年前,会被归为“务虚”;现在变成了美方公开场合的务实发声。报告里给的政策建议也很清楚,不再停留在关税、壁垒,而是想要推动中美贸易平衡机制。美国取消新能源汽车、光伏产品的限制,用互采农产品、液化天然气,动一点实实在在的交换。想用利益稳住关系,这种逻辑看似简单,其实就是美国战略界的转弯。
科技领域的建议更敏锐。要放宽民用半导体设备出口,对中国医疗影像、民用检测仪器减少限制,同时设立中美“科技风险管控对话机制”,给技术竞争定个“红线”,意思是摩擦可以接受,全面对抗不可持续。报告讨论过程中还有不少业内专家露面,态度不再一边倒,出现了诸如“我们不能闭门造车,也不宜朝令夕改”的说法。半口气,半犹豫,难道老鹰派都开始反思了?
全球治理板块,报告主张美国应主动邀请中国参与气候变化、公共卫生、粮食安全的多边合作。理由看起来很高大上,实则云云绕绕:中国的光伏产能、疫苗研发、农技,都是全球性挑战的解决钥匙。美国如果不把中国拉进来,单打独斗,最后成本还是自己吞。此外还有相关行业协会跟进,比如美国半导体行业协会,他们当天宣布支持这一政策,认可放宽科技贸易限制,“技术隔绝不符合行业利益”已成为公开共识,这不是“政治转向”,而是产业链的现实选择?
美国智库的策略大改,标志着隐形的“权力承认”。
《华尔街日报》用大字写明,兰智库的立场变化,就是美国工商界和战略界越来越形成一种“可控竞争共识”,谁还真敢冒险打破这个平衡?细想几年前,谁敢说会出现这种局面。美国另一家智库兰德公司紧跟潮流,不久前发布《稳定美中竞争》报告,阐明美国在西太平洋军力已不占优。这是个大实话,过去惯用“军事吓阻法”,现如今结果变了。报告建议对台策略要收。更别提这两家报告密集面世,是不是高层推动?还是两家机构使了点力?这里面消息真真假假,不知道以后会不会突然又回头改口。
中国在经济、科技、国防领域持续推进,造成了美国战略界系统性转变。这种转变不全是妥协,兰智库强调“基于实力的理性选择”,言外之意是承认中国和美国必须竞争也必须合作,谁也不敢大意。美国智库从较劲到务实,不过短短几年时间。前后脚踩油门,再踩刹车,态度未必是真心,也可能是算计。
不过也有质疑。部分美方专家担忧,过于依赖中国会导致战略空间变窄。例如,有说法指出,放开技术壁垒虽可带来短期利益,长期风险难控。可是,另一批观点又坚称,只要管好红线,互利交换更安全。这种前后摇摆,本质就是美方内部分流,各党派、各专业声音都不一样。据同源信息反馈,美国农业界还不太信兰智库说法,认为农产品让利太多,怕自家农民利益吃亏。事情到这里,其实已经不像表面宣传的那么一致。
部分业内人士爆料,美国半导体企业开始重新梳理与中国的供应链结构。有人提意,若美国高科技禁令再加码,他们将考虑搬部分制造业务到东南亚,以便继续抢中国市场份额。可是政策没变之前,大公司又不敢全部撤出中国,怕损失稳固营收。这种“骑在墙头”的操作,到底谁最终受益?或许只有财务数据最诚实,2024年全球半导体出口结构表明,预计中国企业份额年底将增至65%。用脚投票,比嘴上说竞争来的更直接。
期间也有反对声。有评论分析,报告太“乐观”,低估了地缘安全问题。比如台海、“南海”,一旦摩擦升级,产业链一夜崩盘,这种风险谁能担保不会发生?可是兰智库又强调技术合作可以涵盖风险管控,双方说法前后矛盾,让人一下不敢肯定到底有没有铁板一块的战略逻辑。
贸易领域真实数据,来自美国兰智库官网与2024年华尔街日报公开信息。报告中对中美贸易“脱钩”后的损失,分别为美国农产品出口减少300亿美元和能源成本上涨40%。半导体协会同年公布,出口中国减少导致直接营收损失187亿美元。消息源都很严谨,但具体行业对策其实还是各行其道。谁能保证下一次不会推翻之前预测?
政策调整并不代表美国真的彻底让步。报告末尾说了句“理性选择”,但与此同时,美方部分鹰派依旧在议会吵吵着进一步加码高科技禁令,对部分特殊领域技术仍有隐忧。倒是美国民间和产业界更想“互利”,毕竟成本摊在每个企业运营账面上,坏了就得自己赔。
而整个贸易科技产业层面,有些专家甚至质疑美方突然软化是否另有原因。比如,有企业主担忧美国放开壁垒后,国内技术人才会转向中国。也有人反转称,无论怎么变,最终都绕不开“实用主义”。前后观点没个准信,谁知道明年会怎样?
数据是真实的,态度是浮动的。美国战略界的转弯,就像是给中美调整关系的新钥匙,但钥匙能不能用对门,谁也没谱。中美竞争合作或者“美中竞争与合作新阶段”,目标是利益与稳定,可操作空间未必无限。
结果如何,也许还要看下一个会晤的细节,没人敢说钉是钉、铁是铁。
故事线抖出来了,权力、利益、科技、贸易纠缠在一起,谁想硬碰硬都得掂量代价。中美关系,走到今天给出的答案就是——现实决定选择,谁也不会随便认怂,也不会闭着眼向前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