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刚会谈结束,美国财长迫不及待传出风声,令美国豆农有了希望
中美釜山会谈刚结束,美国财长贝森特就迫不及待地宣布“中国将购买1200万吨美国大豆”,瞬间点燃美国农业州的希望。芝加哥大豆期货应声暴涨至15个月新高,豆农们奔走相告。然而,这场看似双赢的贸易突破,实则是中美博弈中的一环,美国试图用“大豆外交”安抚国内压力,而中国则手握多元化供应链的底牌,冷静掌控着节奏。
贝森特在会谈后的高调宣言,细节丰富但经不起推敲。他声称中国将在本季度采购1200万吨大豆,未来三年每年进口2500万吨,并强调协议将于下周签署。这一表态直接刺激市场反应,美国豆农情绪从焦虑转向短暂狂欢。艾奥瓦州农民帕姆·约翰逊甚至感叹“终于看到一线希望”,因为过去半年间,中国对美国大豆的采购量一度降为零,导致中西部农场主每英亩亏损高达200美元。
然而,贝森特的乐观情绪并未得到中方直接确认。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的回应仅表示相关磋商结果已公开,并强调中国的出口管制是“对全球产业链的规范”。这种含蓄的措辞与美方的热烈形成鲜明对比,暗示协议细节可能存在变数。事实上,美国大豆面临的障碍远未消除,中国对美国加征的23%关税仍未撤销,而巴西大豆因价格优势始终是更优先的选择。
大豆贸易的背后,是中美双方的现实博弈。美国农业州作为特朗普的核心票仓,面临库存积压和价格暴跌的双重压力。伊利诺伊州等主要产区的大豆库存较往年翻倍,豆农甚至被迫使用临时储存设施囤积货物。特朗普政府此前曾计划拨款100亿至140亿美元援助农民,但显然,打开中国市场才是根本解决方案。
对中国而言,大豆采购是战略筹码而非必需品。2024年中国进口大豆约1.05亿吨,但美国份额已从历史最高的60%暴跌至22%。通过扩大巴西、阿根廷等供应源,中国已构建多元化供应链。此外,中储粮的充足储备进一步降低了对单一国家的依赖。贝森特宣称的“每年2500万吨”订单,实则仅占中国年进口量的四分之一,且可能随南美市场价格波动调整规模。
美方高调宣传的“突破”还隐藏着未公开的交换条件。贝森特透露,美国将暂缓“实体清单”制裁一年,换取中国暂停稀土出口管制计划。这种“双暂停”机制为双方争取缓冲期,但中国始终掌握稀土这一关键筹码。外媒分析指出,美国在科技管制等核心议题上未让步的前提下,中方不可能轻易放弃稀土和大豆的杠杆作用。
市场对美方声明的质疑同样强烈。《华尔街日报》和路透社均指出,所谓“框架协议”缺乏具体时间表和保障措施。例如,贝森特未说明中国采购是否以取消关税为前提,也未提及如何解决大豆质量争议,此前中国曾因麦角真菌污染暂停部分美国供应商资格。这些漏洞使得协议更像政治宣传而非商业合约。
美国豆农的乐观中掺杂着不安。大豆委员会董事罗布·埃沃特坦言:“这并未在短期内解决所有问题。”尽管三批约18万吨的大豆已安排装运,但长期订单能否落地取决于中美后续谈判。而特朗普在APEC峰会后的匆匆离场,暗示双方仍存分歧。若关税问题悬而不决,美国大豆的价格竞争力将持续弱于南美供应商。
中方在此次谈判中展现出清晰的策略:以适度采购换取美方关税让步,同时保持供应链灵活性。美国大豆出口协会数据显示,中国仍是美国大豆最大买家,但“反对关税手段”已成为产业共识。这种态度削弱了特朗普将农产品贸易政治化的企图,迫使美方必须拿出更实质性让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