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揭秘,创新非砸钱,制度筑基,经济腾飞!
最近很多人可能都有这么一种感觉,好像经济不像前些年那么有劲头了。
无论是工薪阶层还是自己做点小买卖的,都觉得花钱得盘算着来,找工作的机会似乎也没那么多了。
我们每天都能在新闻上看到人工智能、生物科技这些新名词,听起来未来感十足,可转念一想,这些高科技好像并没有立刻让我们的钱包鼓起来,也没让生活压力一下子变小。
这到底是为什么?
经济增长的动力到底卡在哪儿了?
就在大家心里犯嘀咕的时候,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了202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得主,是三位经济学家——乔尔·莫基尔、菲利普·阿吉翁和彼得·豪伊特。
他们获奖的理由,恰好就回答了我们心里的这个疑问:他们把创新是如何真正带动经济增长这件事,从根儿上给说清楚了。
他们的研究告诉我们,想要经济持续向好,关键可能不在于简单地砸钱,而在于营造一个看不见摸不着,却至关重要的“环境”。
我们先来说说莫基尔的观点,他像一位历史侦探,翻遍了几百年的经济史,就为了搞明白一个问题:为什么有些国家能持续不断地涌现新想法、新技术,而有些地方却只是昙花一现?
他的结论可能和很多人想的不一样。
他认为,创新的源泉,不是靠天才的灵光一闪,也不是靠砸下重金建工厂买设备,而是要先培育一片能让创新思想自由生长的“土壤”。
他把知识分成了两种,一种是“知道为什么”的知识,也就是科学原理,比如我们知道电流是怎么形成的,知道疫苗为什么能预防疾病。
另一种是“知道怎么做”的知识,也就是具体的技术和工艺,比如工程师知道如何设计电路板,工人知道如何组装一台机器。
莫基尔强调,这两者必须紧密结合,创新才能有生命力。
如果只有“怎么做”的技术,没有“为什么”的原理支撑,那就像一个只会按图纸施工的工匠,能建起一座房子,但如果地基出了问题,或者想把房子盖得更高,他就束手无策了。
这种创新是一次性的,无法自我迭代。
反过来,如果只有满脑子的科学原理,却无法应用到实际生产中,那就是纸上谈兵。
真正能让创新持续爆发的,是一个能让这两种知识相互碰撞、相互启发的环境。
比如,一个大学教授研究出的新材料理论,能够很方便地和一个工厂里的工程师交流,工程师再根据实际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反过来给教授提出新的研究方向。
这种开放、自由的交流氛围,才是催生工业革命那样伟大变革的温床。
所以,要想让创新真正成为经济的引擎,首先要做的,是建设一个良好的知识生态系统,让学习和交流知识变得容易,让尝试和探索新想法没有后顾之忧。
这方面,我们国家近年来大力投入基础科学研究,鼓励产学研结合,正是在为未来的持续创新夯实地基。
有了创新的土壤,那么创新又是如何一步步推动整个经济向前走的呢?
这就需要听听阿吉翁和豪伊特的研究了。
他们用数学模型,把这个过程描绘得清清楚楚。
他们认为,经济增长的本质,是一个“创造性破坏”的循环过程。
这个词听起来有点激烈,但其实非常贴近现实。
举个例子,在智能手机出现之前,诺基亚是手机市场的绝对霸主,它的成功是基于当时的技术创新。
这份市场地位给它带来了丰厚的利润,这也是企业愿意投入研发的根本动力。
然而,苹果公司带着iPhone横空出世,用全新的触屏和应用生态系统,彻底颠覆了市场。
这就是“创造”,它“破坏”了诺基亚的旧有霸主地位。
紧接着,苹果成为了新的王者,但它也不敢懈怠,因为国内外的手机厂商,比如华为、小米,又带来了更强的拍照功能、更快的充电技术等新的“创造”,不断地挑战它的地位。
经济就是这样,在“新产品、新技术出现—旧产品、旧市场被淘汰—新的领先者获得回报—然后又被更新的创新者挑战”这样一个永不停歇的循环中,实现了螺旋式的上升。
每一次“破坏”,都意味着生产效率的提升和消费者体验的改善,整个社会的财富蛋糕也因此越做越大。
这两位经济学家还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观点,那就是市场竞争必须“恰到好处”。
如果一个行业完全没有竞争,一家独大,那这家企业就很容易失去创新的动力,反正躺着也能赚钱。
但反过来,如果竞争过于惨烈,大家都在低水平上进行价格战,今天你推出一个新功能,明天就被别人模仿,谁也赚不到足够的利润去投入长期的、高风险的研发,那么整个行业的技术进步也会停滞。
因此,一个健康的经济体,需要制度来维持一种平衡:既要保护创新者的知识产权,让他们能通过创新获得合理回报,又要防止他们形成永久性的垄断,时刻为新的挑战者留出门缝。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国家近些年要强调反垄断和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保证“创造性破坏”这个引擎能够持续、健康地运转。
把这三位学者的理论放在一起,我们就能得出一个清晰的结论:一个国家要想实现由创新驱动的、可持续的经济增长,绝不能指望市场自发完成所有事情,而必须依靠良好的制度设计来“搭建框架”。
持续的增长不是一个自然而然的结果,更像是一个需要精心规划和维护的“人工制品”。
这个框架首先要保障知识的自由传播和交流,为创新提供肥沃的土壤。
其次,要维护一个公平且适度的竞争环境,让创新的火花能够燎原,而不是被垄断的巨头扑灭。
最后,也是非常关键的一点,这个框架还必须考虑到在“创造性破坏”过程中受到冲击的那些人。
当新技术淘汰了旧岗位,比如人工智能客服替代了部分人工坐席,我们不能对这些失业的人置之不理。
如果缺乏相应的社会保障和再培训体系,不仅会造成社会问题,还会让大众对新技术产生恐惧和抵触,从而阻碍创新的进程。
因此,提供有效的职业技能培训,完善社会福利体系,帮助人们平稳度过转型期,这不仅是社会公平的体现,更是为了让整个创新系统能够顺畅运行所必需的“润滑剂”。
这其实也解释了我们国家为什么要大力推动职业教育,并不断完善社会保障网络,因为只有让每个人都能从创新发展中受益,而不是被其所抛弃,创新的道路才能越走越宽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