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联合国,空气里似乎都飘着一丝历史性的乐观。当法国、比利时这些欧洲老牌国家都站出来点头,承认巴勒斯坦国的联合国成员国名单,一下子拉长到了157个。巴勒斯坦总统阿巴斯甚至都没来现场,隔着屏幕连线,脸上写满了感激,嘴里念叨的还是那句老话——“巴以共存”,末了还不忘给犹太人送上个新年祝福。

这股和风,简直要把整个国际社会给吹暖了。安理会那五张大国椅子上,就剩下山姆大叔还板着脸,没个笑模样。可谁也没想到,就在大家以为这事儿八九不离十的时候,现任美国总统特朗普跟法国总统马克龙私下里的一句话,像一盆冰水,兜头浇了下来,凉了个透心彻骨。他说:“我这辈子,都站以色列那边。”一句话,给巴勒斯坦人刚刚燃起的希望,判了“死刑”。

山姆大叔不听劝

那场由法国和沙特牵头的会议,说白了,就是全世界对“两国方案”的一次集体站台。法国总统马克龙喊得声嘶力竭:“不能再等了,就是现在!”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也敲着边鼓,说这事儿要是不成,中东就别想太平,恐怖主义的火苗能燎遍全世界。连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这些美国的老铁们,也都纷纷表了态。

可世界的方向盘,好像压根儿就拧不动美国和以色列这两块顽石。这边厢全球都在为和平奔走,那边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的回应却冷得像冰。他话说得很绝,什么巴勒斯坦国,门儿都没有,甚至还放话“我们的目标不止加沙”。这哪是谈判,这分明是宣告,所有巴勒斯坦的地,他全都要。

而特朗普的白宫,则用最实在的行动,给以色列的这份强硬砌上了一堵最厚的墙。除了那句“一辈子”的深情告白,特朗普还亲自下场,催着国会赶紧把给以色列的军援法案给批了。这不明摆着是递刀子、还附赠一桶汽油吗?全世界的共识,在这俩国家的铁板面前,脆弱得像张纸。

白宫姓什么

特朗普那句话,可不是一时兴起的情感抒发,它背后是美国外交天平早已彻底倒向以色列的残酷现实。为了挺以色列,华盛顿当局已经到了不计血本的地步。在安理会,美国为了以色列耍“一票否决权”都快成了保留节目,甚至不惜亲自下场,直接空袭以色列的死对头伊朗。

更让人跌破眼镜的是,华盛顿甚至能把自己的信誉当废纸,默许以色列空袭卡塔尔,眼睁睁看着自己在中东的重要盟友被揍。这哪儿是什么“美国优先”,这简直是彻头彻尾的“以色列优先”。

这股风气,从上到下,把整个美国社会都浸透了。从公共场合不许讨论任何对以色列不利的话题,到大学校长就因为在巴以问题上说了句“保持中立”,就被扣上“反犹”的大帽子,最后只能灰溜溜地辞职。整个美国的政界、舆论界,甚至大公司,都弥漫着一种让人喘不过气的氛围:为了以色列,他们什么都做得出来。

中东炮响黄金万两

那么问题来了,特朗普为什么要这么死心塌地地抱着以色列,甚至不惜押上美国的国家信誉?答案,可能就藏在他那本经济账里。以色列在中东搅起的这锅粥,越乱,对特朗普背后的那帮利益集团来说,就越是一本万利的买卖。

别忘了,特朗普一直以来都把化石能源产业当成是提振经济的“核心动力”。而美国的那些页岩油公司,正是在他的政策扶持下才得以野蛮生长。这些能源巨头,自然也成了特朗普最忠实、最大方的金主爸爸。

这么一看,逻辑就通了。中东局势越乱,国际油价就越是噌噌往上涨,这对美国的能源出口简直是天大的利好。美国的页岩油虽然量大,但开采成本高得吓人,必须靠着国际油价在高位撑着,才能有钱赚。所以,一个能在中东不断惹事生非的以色列,就成了帮特朗普背后金主们发财的那个最完美的“打手”。

MAGA们的信仰崩塌

可有意思的是,特朗普这番“我一生都站在以色列这边”的真情流露,却也让他自己掉进了一个巨大的政治悖论里,甚至可以说,是在亲手打碎他那些最铁杆支持者——“MAGA派”的信仰。要知道,特朗普可是举着“让美国再次伟大”的旗号上位的,他给外界的印象,一直是个彻头彻尾的“美国优先”孤立主义者。

也正是这个口号,才吸引了无数对海外打仗和无休止的对外援助烦透了的美国中下层民众。他们想要的,是一个能先管好自己家里的就业和民生,而不是把大把的钞票和精力,洒在遥远中东的总统。但现在,特朗普却毫不遮掩地告诉他们,他心里真正优先的,其实是以色列。这让那些曾经为他疯狂的MAGA们,情何以堪?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在特朗普的铁杆支持者中,像查理·柯克这样的新一代意见领袖,恰恰就一直明确地反对美国过度卷入中东、无底线地支持以色列。当他们听到自己追随的领袖说出这样一番话时,不知道心里会是怎样一番五味杂陈。

结语

一场全世界都伸长了脖子看的和平会议,157个国家的点头认可,最后却连白宫里的一句话都顶不过。这残酷的一幕,把当今国际政治的真相,扒得干干净净:世界的意愿固然声势浩大,但真正能拍板决定一个地区命运的,还是手里攥着绝对实力的那几个玩家。巴勒斯坦的建国之路,虽然赢得了满世界的同情和道义支持,但只要他那个强悍的邻居不点头,只要那个唯一的超级大国还无条件地给他邻居撑腰,那所谓的“两国方案”,就永远只能是一张画在纸上的饼。特朗普的这句“死刑判决”,让这条本就坎坷的路,看起来更加没有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