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耀武晋升74军军长时的三位师长是谁?为何无人继任军长职位?
1939年秋天,王耀武升为国民党74军的军长,在这之前,他还是74军的副军长兼51师的师长。等到他职务提升了,74军这边也悄摸着进行了一轮人事变动。到了1940年年头,这波人事调整落定,主要干部情况变成了这样:
军长仍然是王耀武。副军长的位置由57师师长施中诚接任。李天霞从原本的51师副师长升成了51师师长。57师师长这个位子换成了原本的57师副师长余程万。58师师长是廖龄奇,他早在1938年就提上来了。
一眼就能瞧出来,这回74军的调整,除了廖龄奇还坐在原来的位子上,军长、副军长,还有两个师长都换了人,再加上别的军官岗位也有变动,这阵仗可真不小。
74军是在1937年9月初刚刚淞沪战役打响就临时拼起来的,开始下边只有俞济时自己带的58师和王耀武领的51师,后来施中诚的57师也被拉了进来,变成了一个有仨师的大军。
74军从成立到孟良崮一役全军覆没(不算后来的重建),一共换过四位军长,分别是俞济时、王耀武、施中诚和张灵甫。
要说讲辈分再加上立过的军功,王耀武后头轮到施中诚也挺说得过去,但让人纳闷的是,施中诚下来后,咋就轮到张灵甫了呢?那会儿王耀武接军长的时候,张灵甫还只是个副旅长兼团长。那为啥,后头三个师长一个都没当上74军的军长?
这仨师长里头,想必数李天霞心里最不服气,对张灵甫的意见也最大。说起来,这两人之前还老是上下级关系,李天霞被提拔当51师师长之前,还一直是副师长兼着153旅的旅长,那会儿张灵甫就在这旅里头当团长(后来还兼了副旅长)。
李天霞当上师长后,张灵甫就接替了他空下来的153旅旅长位置。张灵甫本来在胡宗南部队里当团长,后来因为枪杀了自己的第二任老婆吴海兰,被抓了起来,军事法庭判了他十年。当时快打起全面抗战的时候,张灵甫获释出来,觉得自己没办法再回胡宗南那边混,就跑去找了熟识的王耀武,成了上校候差员。那会儿,李天霞已经是王耀武手底下一个旅的旅长了。
淞沪会战打到后面,王耀武带着部队撤到后方整顿,顺便新组建了个补充团,这团长的位子就落到了张灵甫头上,最后这个团都归到了李天霞带的153旅管辖。
张灵甫其实算是半路插进了74军,特别是王耀武老班底51师,论起辈分,根本比不上李天霞。再说,李天霞跟王耀武还是黄埔三期一个班的老同学,早在读书的时候关系就相当铁。
网上有许多吹捧张灵甫、贬低李天霞的帖子,仔细琢磨,其实不少说是张灵甫抗日“立下大功”的事儿,实际上都和李天霞脱不开干系。李天霞这个人,确实有不少争议,老了以后还因诈骗惹了牢狱之灾。可要说到抗战的时候,他在王耀武麾下干的那些年,表现还是挺亮眼的。
说起孟良崮战役那会儿,坊间总喜欢调侃一句,“中心开花张灵甫,千里驰援李天霞”,其实这事有啥难理解的呢?放眼来看,不少国民党的将官,打仗早期还能撑得住,后来混久了,就越来越浮躁,手脚不干净,实力也就慢慢跟不上了。
像蒋鼎文、刘峙这俩人物,当初打北伐、中原大战那阵子,在蒋介石那队伍里都是响当当的猛人。蒋鼎文号称“飞将军”,这可不是拿孙元良那个“飞将军”开玩笑,而是真正的褒义。刘峙呢,更牛气,外号“常胜将军”。回头瞧一瞧他俩后面的作为,差距实在有点大,都让人忍不住怀疑,这还是同一个人吗?
李天霞这人一直被看做是74军军长的头号热门。1942年11月,等到施中诚调到担任一百军军长以后,王耀武一张口推荐,李天霞就顺利坐上了副军长的位置。转眼到了1943年,鄂西会战打完,王耀武直接升到了第二十九集团军副总司令,虽然他还暂时兼着74军军长,可是大家都明白,这王耀武这架势,就等着再往上走,说不准哪天就升官了。那会儿,谁接替军长的位置?大伙几乎都觉得李天霞最合适。
1944年2月,王耀武被提拔成了二十四集团军的总司令,这下手底下带着四个军,分别是七十三军、七十四军、七十九军和一零零军。
担任集团军总司令后,身上指挥着四个军,可不能还死守着原来的军长这个位子。于是,王耀武跟当时担任老蒋侍卫长的俞济时一商量,向军委会请示同意,进行了一番调整:把一百军军长施中诚调去当了七十四军军长,而原先七十四军的副军长李天霞则接任了一百军军长的位置。
这个安排让李天霞心里有点不是滋味,虽然官升一级成了军长,可却离开了自己熟悉的74军。王耀武和俞济时的这番人事变动,里头门道不少,细琢磨一下,你就会发现玄机:李天霞一调走,瞧瞧,接任74军副军长的人正好是余程万。
王耀武和俞济时一直对余程万挺看重,有人觉得,他们俩压根就想着让余程万去掌舵74军。
1943年11月下旬,日军杀到常德,余程万带着57师八千多弟兄和日军拼死鏖战,一直打到12月3日,部队几乎全军覆没。余程万带着两百来号人杀出重围,剩下的几十个战士在团长柴意新的带领下,朝日军发动一次不要命的冲锋,最后集体阵亡。
王耀武一听说余程万突围出城,心头顿时一紧,按捺不住喊出声来,不妙啊。因为蒋介石和战区长官孙连仲,根本没下过让常德守军突围的指令。蒋介石刚刚还在开罗会议上大肆夸过常德守军,说人家能拼到最后一个兵,这会儿师长反倒带头跑出了重围,这事传出去,蒋介石气得还不炸锅才怪。
王耀武一看局势不对,等到其他部队开始反击常德的时候,赶紧给余程万发了封电报,千叮咛万嘱咐,一定要带着剩下的弟兄跟着反攻部队头一批杀进城,这样事情还有缓和的可能。结果还真让他给猜中了,常德收复没多久,蒋介石立马派人把余程万带走,准备交给军法处置。
余程万一被带走,各路人就都出面求情,这事闹得挺大。王耀武、俞济时也是托关系四处张罗,忙前忙后地为他说话。余程万关了几个月,最后还是被放了出来。刚好碰上王耀武升任集团军总司令,大刀阔斧搞人事变动,这时候顺势让余程万当了74军副军长。
施中诚调到74军纯属临时过一下场子,他一撤走,军长这职肯定得物色新主。光看让余程万当副军长这安排,俞济时和王耀武压根没拿他当外人,心里就认准这人合适。后来,张灵甫提拔成副军长那阵,余程万的副军长职位可没被撤,俩人还是一中将一少将,排位上余程万还在张灵甫前头。那阵张灵甫还去陆大进修过一阵子,这期间军里的大小事还就是施中诚把权力交给了余程万打理。
说起来,余程万因为常德保卫战打出了名堂,却也是这仗让他被老蒋一脚踢到边上。等抗战一结束,施中诚升到二十集团军副总司令的位子,面对俞济时和王耀武推举的余程万和张灵甫,老蒋直接挑了张灵甫,把余程万安排去训练团兵役班学习,这下子他跟74军算是真没啥关系了。
张灵甫成了74军军长(后来叫整编74师),部队里头就有种说法,叫“廖龄奇还在,张灵甫就难翻身”。
其实情况正是这样,1940年,张灵甫升为58师副师长。没隔多久,一年后,他再度被提拔成了师长。一年多两次晋升,这升官速度确实算快的了。
张灵甫能那么快坐上58师师长的位置,说白了,就是因为前任廖龄奇给枪毙了。那会儿正值第二次长沙会战打响,廖龄奇为了结婚请了假,等到他赶回战场,已经过了好几天。等仗一打完,薛岳就在南岳军事会议上把廖龄奇告了一状,说他是“临阵脱逃”。老蒋一听气不打一处来,直接下达枪决命令。
廖龄奇的死,说实话挺冤枉,毕竟这结婚请假是走了流程,长官部批准了,批的人还是薛岳。结果还是丢了命,背后事情还真不少。主要是廖龄奇打仗挺猛,可惜在为人处世这块有点短板,薛岳、俞济时、王耀武这些人都被他得罪了。
余程万进了牢房以后,王耀武跟俞济时到处找人帮忙营救。而说到廖龄奇被关押甚至丢了性命,他们俩其实也没怎么管,就在一边看着。看看王耀武和俞济时的表现,也就明白,即便廖龄奇没被杀,他们也绝不会把74军交到他手上。可要是廖龄奇活着,张灵甫资历还没那么硬,师长的位置也没那么快轮到他。74军到底归谁,还真有得争,说不定后头局面就不一样了。
张灵甫升任军长这事之后,为人行事挺嚣张,惹得很多将领心里都不太服气。在1947年2月,王耀武便向南京那头提了个建议,把张灵甫带着的整编74军和李天霞手下的整编83军合在一起,组建一个“整编74军”,说白了就是弄个小型兵团出来。军务局长俞济时看了王耀武的想法,也紧跟着跑去跟蒋介石提了同样的方案。
王耀武和俞济时一起提出来的建议,一拍即合,蒋介石点了头,还特意问了他们心里头的军长人选,两人不约而同地把李天霞推荐了上去,蒋介石也答应了。谁能想到,过了两个多月,整编74师在孟良崮一仗就全军覆没,整编74军的组建也就跟着黄了。
从打算让李天霞来担整编74军军长这事来看,王耀武和俞济时对张灵甫的看法,比之前多少已经起了点变化。
仅仅是74军军长的人选问题,里面的弯弯绕绕就够复杂的,这不也正好反映出了整个国民党军队内部那些老毛病。
#高考人生始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