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责声明:本网发布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文章观点仅供参考,所涉及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为提高文章流畅性,文章可能存在故事编译,读者请自行辩解!如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

走在大城市的街头,公交车空荡的画面越来越常见。2025年一季度,公交客运量比去年同期还少了4.6%。一个个空着的站牌,干脆不再更新。

24条公交线路在北京消失,像652路、专53路这些,明面上还在运营,其实一趟只拉三四个人,有时候夜里一辆车上连俩乘客都找不到,最终不得不被砍掉。

这个寒意,数字上一览无余。2014年,全国公交客运量还高达781.88亿人次,那时的公交站台,永远是吵吵闹闹的排队长龙。公交司机是社区里人人羡慕的“有铁饭碗”,乘客挤在车门口,抢个座位全凭手速。八年过去,到2022年,这个数字直接砍到353.37亿人次。不是公交不想跑,而是根本没人等车了。很多线路频繁停运,索性贴上停业公告。江苏、四川、甘肃等等地的公交集团,账本上的窟窿越补越大,连最坚挺的收入都在塌缩。公交行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关停潮”。

想想十年前,谁能想到公交能陷这么大危机?可危机不是凭空掉下来的。苏州公交2024年整年收入2.28亿,开销却高达28.72亿,就算拿到政府补贴,还是净亏损了4864万。成都亏得更扎心,2024年一口气亏出去1.08亿。兰州则早已裂开,扛着39亿债务,欠职工工资和社保5亿多。司机拿到工资条,忍不住叹气,谁还觉得这碗饭铁?

大城市尚且艰难,小地方更是一地鸡毛。河南曹县那三十多辆新能源公交,想开开不了,不是不想,而是电池坏了,没钱修。七十多辆被厂家锁了系统,钥匙插进去一点反应都没有。这不是个别现象,镇江那些2015年采购的新能源公交,现在需要换电池,一辆要花六七万元,一百多辆一起换,账算下来压根撑不起,更别提司机一个人常常得顶两份活,上午开这趟,下午赶那趟,图省点油钱,还有线路勉强维持。

公交怎么混成现在这个样子?大家都明白,单靠补贴救不了场。乌鲁木齐公交公司,被拖欠补贴26亿多,几年都结不清;商丘的补贴,三年掉了一半。司乘人员的工资和营运开销一天都不能停,但票价十几年没大动过,成都普通公交一块钱,空调车两块钱,就是这样顽固地维持着。各地财政压力之下,也只能看着补贴越发捉襟见肘。

再往深里看,根上的那些“黄金时代”其实早已摇摇欲坠。出门坐公交,不再是唯一选项。地铁线网2024年新增748公里,客运量翻着9.5%的速度往上走;哈啰共享单车用户数已过7.5亿,买菜接娃、三五公里的小路,哪个不是扫一下码就骑走了。公交的“方便便宜”,在人们心里逐渐失色。说句实在的,这像极了一百多年前的运河时代——那会儿运河航运鼎盛,码头生意红火。等铁路一修通,不出二十年,运河彻底凉了。老运河公司怎么活下去?有的转游轮、有的做货运,多数直接关停大部分线路。眼下公交的苦况,和当年运河公司的焦头烂额像到了骨子里。

这种转型,最难的还不是“没人坐”,而是体制上的错位。公交既要坚守公益,砍服务砍不得,但用旧的管理方式、票价机制和线路逻辑硬撑,早已不合时宜。票收入少,补贴跟不上,成本却只涨不跌,导致行业整体陷入“政策与市场双重失配”的死循环。司机工资涨了,油价电价没一个省心,新能源的电池、老式的柴油车,都在消耗着仅剩不多的现金流。

可话说回来,人都是逼到墙角才会生变。2024年以后,大批公交公司想尽新法子突围。南京503路公交,把闲时变成同城快递线路,车厢拉客的同时带上货物;六合的蔬菜早上搭公交进城,午餐桌上就见到。佛岗公交场站厂房,和顺丰一起改成物流分拣线,原来修车的地儿,现在堆满快递件。

有些地方则琢磨怎么用人用车用得更值。比如老式铛铛车,改成婚车,装饰一新后,春节迎亲27对新人大呼好玩。一辆车能把亲友全拉走,比请婚车队省心多了。再就是厦门的智慧公交,不仅实时调配车辆,乘客等车时间明显缩短。深圳的智能公交运营已跑了200多天,基于数字化平台,确保高峰时段发车密度,极大提升了服务精准度。

不少小城市干脆一边修地铁,一边试点网约公交和社区巴士。三原县的8辆网约公交一年赚了69万,成本反而降了两成,盈利和服务都兼顾。深圳搞社区小公交,几十万人因此受益,细分到了每一个片区。青岛尝试公交地铁换乘优惠,整合交通预算,提高整体出行效率。

财政上,2025年国家出台新政,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支持下,每辆新能源公交还能拿到八万元的更新补贴,换电池能补四万多。交通部也在重点城市推服务提升专项,实打实缓解企业压力。可以说,国家资金引导、地方创新落地、用户需求倒逼反馈,三股力量合流,推动公交往“多元服务、分层场景、用户参与”这条路上走。

这和19世纪英国邮政马车改革如出一辙。铁路一上来,邮政马车快速萎缩,邮政总局没选择彻底停运,而是创新业务,把马车转型做偏远地区补充,甚至还衍生了存款理财业务,硬是把老路改出了新活法。这就是“服务还能活,老法子不行就得变”。

今天的公交,面对的不是一城一业的危机,而是全社会人口和城市结构的巨大迁移。高峰时代,一台公交就是城市活力的缩影。现在城乡流动逐步放缓,小城空心化愈演愈烈,随之萎缩的不仅是客流,还有对“城市生活主场”的想象。公交也只能去主动拥抱那些新需求——智慧调度、社区化路线、多元盈利。哪怕苦一点,老铁饭碗也能捧出新花样。

想明白了,才看得远。公交行业的“黄金年代”已经翻篇,但新一轮出行重组才刚开始。能不能平稳转型,比拼的不是脸皮厚度,而是创新的速度和精准度。金饭碗不等于坑不塌,未来谁能一边守住公益底线,一边摸索市场逻辑,谁就有机会在下一个周期卷土重来。

妥妥的,想守吃老本基本凉凉。公交这碗饭,也许还要靠一代人的折腾,才能端得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