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时任120师师长的贺龙突然接到急报,称715团出了事,团长李文清竟然在军中开了枪,而且开枪的对象居然还是715团政委。这件事闹出的动静不小,李文清当时拿着手枪追着政委跑,虽然没真打中政委,但开枪也是事实。

这件事发生以后,消息不胫而走,贺龙得知此事时,延安方面也接到了消息。当时延安正在搞整风运动,因为这件事对贺龙进行了批评,称他的队伍“匪气重”。贺龙严于治军,遭到这样的批评哪里受得了?顿时火冒三丈,嚷着必须要枪毙李文清!

一把手枪引起的风波

很快,事情的来龙去脉被弄清楚了,这起事件的起因竟因为战利品中的一把手枪。1939年4月,齐会战斗打响,715团负责主攻,李文清一马当先带头冲锋,胳膊中弹仍然速度不减。715团战士们见到这一幕士气大振,攻势如潮之下,日军难以抵挡,李文清最终率领715团打了一场漂亮的大胜仗。

李文清这次打败的敌人是日军吉田大队,缴获的战利品颇为丰富,其中三八大盖和掷弹筒不计其数,堆满了一地。李文清战后欣赏着这些战利品,突然眼前一亮,顺手抄起一把手枪,顿时爱不释手起来。

这把手枪是南部十四式手枪,枪体乌黑发亮,细密的防滑纹路令人看着着迷,在众多战利品堆里仍然能被李文清一眼看中,可见这把手枪的颜值多么吸引人。笔者专门查了一下这把手枪,外形看着不错,实战性能却属实一般,不过长期使用看样早和毛瑟枪的李文清,对这把手枪还是情有独钟。

于是,李文清冒出一个想法,想要私自留下这把手枪当做纪念。毕竟这一战他带领715团打了胜仗,自己又在这一战中负了伤,身为那个时期的团长,留下一把手枪当纪念品也算不上违反纪律。

但就在这个时候,过来清点战利品的政委恰好出现了,全程目睹了这一幕。李文清也不瞒着,直接对政委说出了自己的想法,结果遭到了政委的严厉拒绝。政委的理由是,如果团长留一把,营长留一把,连长留一把,战利品还能剩下多少?纪律还要不要?

政委的这番话让人听了不舒服,但话糙理不糙,军队的纪律确实还是要遵守的。李文清身为团长,面对如此坚守纪律底线的政委,自然也理解。于是,李文清强忍着喜爱,将这把手枪交给了政委。

只是临走之前,还是颇为不舍的告诉政委,这把手枪他很喜欢,希望上交以后按需分配时,能够优先考虑给他。这个请求合情合理,毕竟李文清是这场胜仗主攻团的团长。政委当时答应了李文清,李文清也没多想,毕竟政委是一个守住纪律底线的人,让他很信任。

但事情在几天后却出现了反转,有人告诉李文清,政委将他喜欢的那把手枪送给了延安过来的一个女学生。李文清听了这话,顿时火冒三丈,从来不会藏着掖着的李文清,直接去找政委理论。政委当时给他的解释是,女学生是延安负责宣传的负责人,这把手枪给她可以防身,给她比交给李文清当纪念品更有意义。

李文清当时在气头上,自然不相信政委的这个话,误以为政委是用这把手枪讨女学生欢心。盛怒之下,李文清犯了大错,在军中追着政委开了枪。虽然他没有真瞄准政委开枪,但还是犯下了大错,导致贺龙听说此事都要枪毙他!

真相大白

贺龙给出态度以后,很多人都来向贺龙求情,毕竟李文清刚带兵打了胜仗,此前打仗也立了不少功。虽然这一次做错了事情,但罪不至死,希望贺龙能够网开一面。其实,贺龙也不是真心想枪毙李文清,只是对他这次的表现太失望了。

早在红军时期,李文清就参军跟着贺龙了,这几年来不知道经历了多少战争。李文清打仗很猛,即便是如今当了团长,打仗照样带头冲锋,这一幕幕贺龙都看在眼里。贺龙对李文清很了解,清楚他做事直来直去,恩怨分明。

当年李文清在老家的时候,妻子被当地的地主给霸占了,后来当兵以后路过老家,直接带人去找地主报仇,吓得地主直接逃了。李文清气不过,一把火烧了地主家的房子,回了部队领了罚,虽然违反纪律,但恩怨分明的性格可见一斑。

所以,李文清这一次受了委屈,自然不可能不言不语,这样的做法完全符合他的性格。贺龙重情重义,自然能够理解李文清。而且,这已经不是贺龙第一次想枪毙李文清了。当年红军长征过草地时,贺龙最心爱的骑兵遭到敌人围堵,李文清的队伍接连苦战,无力支援,导致骑兵部队全军覆没,气得贺龙想枪毙他。

但到了最后,贺龙还是没有真动手。这一次也是一样,李文清独眼带伤冲锋的一幕幕,一直在贺龙脑海中出现,曾经肠子流出来都在战斗的场景,更是让贺龙难忘。如此一位猛将,自然不能轻易枪毙,李文清自己也说,希望能给他机会,死也要死在抗日战场上。

众人劝说之下,贺龙给了李文清一次机会,但李文清因此被降了级,当了营长。后来大授衔的时候,被授予少将军衔,而同时期的好几位团长,那可都是上将军衔。

后来,李文清与政委也交流了这件事情,双方都释怀了。原来,那个女学生是妇救会的负责人,很多次被特务跟踪险些被抓,确实需要一把手枪防身。女学生确实在一次遇险中,用这把手枪保护了自己。

再来后她负责宣传工作后,每到一处就展示这把手枪,最后将这把手枪送去了军事博物馆展览,旁边记载了这把手枪当年缴获的经历,以及引发的那场纪律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