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19年,一个大雪封山的冬日,关羽,这位刀劈黄忠、温酒斩华雄的“武圣”,竟然败北于麦城。他曾被奉为义薄云天的化身,却在最后关头,做出了让无数后人争论不休的选择。你能想象吗?这位昔日的大英雄,曾经以“降汉不降曹”为傲,到头来,却又一次走进了投降的死胡同。历史的尘埃终于落下,但当时的关羽是真的心甘情愿投降,还是迫于形势装出来的?不妨一起来揭开这层看似尘封的迷雾。

有人说,关羽的两次投降,一次是出于无奈,一次几乎成了抹不掉的污点。这两种观点,一直争得面红耳赤。支持关羽的人拿起大旗喊:“那是兵败如山倒,小兵小将才会被历史苛责!”反对的一方却寸步不让:“一个堂堂蜀汉二号人物,纵然败了,也不能为自己辩解!”有史料称“关羽在麦城,使者请降”,也有史书又写“关羽伪降”,到底是亲自打着白旗走进吴营,还是装腔作势转机逃命?这么多版本,一个比一个离奇。你说这古来忠义第一的“关二爷”,怎能让人不怀疑?

历史这东西,就像剥洋葱,越扒越疼。关羽第一次投降曹操,没人太计较,本就一介普通将领,被困无援,谁遇到这样的情况不左右为难?况且,曹操对他客客气气,不仅抬举他,还给了宝马,高官厚禄,为啥不能换一家东家?曹操也是个用人间的高手,见猎心喜,巴不得留住这张“活广告”。但第二次,情况全变了。219年,吕蒙东吴奇袭荆州,关羽连连败退。老百姓咋看?有的说:“关将军也有马失前蹄的时候!”也有人叹气:“这英雄无用武之地,哪有不狼狈的。”有的还嘲笑:"谁让你前面总是高高在上,这下该老实了吧?"吴国孙权,早已被他过去的骂声记着仇,这回嘴上说收降,心里却盘算着怎么把这颗“祸水”彻底弄走。有人主张留用关羽,也有人一票否决:“这人留不得!有头有脸的都不是善茬。”

宋抄三国的人都爱写一番“疑云”,其实真实历史并没有那么多渲染。表面上看,麦城一败,蜀将关羽带着十余骑突围,似乎还有东山再起的希望。但是荆州的老百姓已经炸开了锅:“关二爷都保不住自己,还咋保我们?”有的士兵甚至说:“要不咱投吴了吧?”这个时候,有人信了关羽“投降是缓兵之计”,也有人彻底失望。东吴内部也有反对声,毕竟关羽曾威震一方,现在投降,万一哪天又掀风作浪,怎么得了?不过,强烈的反对和怀疑还不是全部。更大的悲凉在于,关羽再怎么挣扎,都回不去了。

突然,历史杀出“反转”牌。有人发现,《三国志·吴范传》清清楚楚写着,关羽是在麦城主动使人请降,但同样在《三国志·吴主传》又记载他“伪降”。这不就等于自我打脸吗?原来,陈寿也没搞清楚,谁对谁错。有人解读:“既然有两种观点,那是不是事实夹杂了假话?”更有意思的是,孙权并没有马上杀掉关羽,而是给了他短暂的喘息空间。坊间传闻,关羽当年也自信得很,以为自己和孙权谈谈心,摆摆资历,也许能安然度日。可谁知这次棋差一着,人家孙权并不相信“英雄老了就不会惹祸”,直接给他安排了终点站。这一场伪装与较量,最终让后人一头雾水,也让关羽彻底成为争议之人。

世人以为麦城败后,关羽的故事终结,殊不知风暴才刚开始。关羽被杀,蜀汉内部一片哗然,刘备愤怒到西征东吴,整个三国格局为之一变。这时,又冒出了新难题:有人质疑,假如关羽当初选择走其他路,孙权是不是还会出此辣手?历史没有如果,留给后人的只有冷冰冰的选择题。其次,《三国演义》和正史的写法给世人栽了跟头,一个说关羽高风亮节,宁死不降,另一个记载得有板有眼,说关羽明里暗里都在盘算逃生。到了这里,各方的分歧更大了。孙权派人杀了关羽,自以为除了祸害,成了众矢之的。蜀汉百姓埋怨吴国“无信”,也有人说关羽早知会死,不如体体面面,落个豪杰末路。可惜,水已经泼出去,再怎么舔盖也盖不回去了。

想想看,关羽这位千年英雄,除了绿脸红胡子和一把青龙偃月刀,留下最大的悬案其实还是“投降”俩字。夸他的人总说:“关二爷多聪明,多有远见,知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可真站在反面想一想,“聪明反被聪明误”,自以为换个地儿还能翻身,结果人家根本没想要放过你。有人还编了“假投降”的段子帮关羽洗白,这么会编,干脆也给《三国演义》再来一版结局算了。你说关羽高风亮节,又说他机谋百出,到头来还不是落得个匆匆败将?老百姓看这么多版本,只会觉得:“嗨,原来英雄也撑不过时局变幻!”正史讳莫如深,一点面子都不给“英雄主义”留活路。历史厚此薄彼,关羽打了一辈子忠义广告,最后还不是在“投还是不投”的问题上翻了车。想想,这是不是也有点幽默感?

咱们说了这么多,有没有人觉得,这关羽的“投降风波”,其实更像一场全民表演?有人说懂事的降,是审时度势保命要紧;不懂事还坚持硬抗的,才是真正的英雄气概。可历史翻来覆去,总有人替关羽找理由,有人却一个字不饶。你说吧,一个真正顶级的历史人物,能不能有过错?他是不是也该像普通人一样,被允许软弱一次?还是必须一直“高唱忠义”,永远别阴沟翻船?你站哪一边?就事论事,关羽的两次投降,到底该不该被后人宽容?欢迎评论区开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