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梦高效砍分,频繁助攻队友,点燃球队士气
十投全中,砍下25分。李梦在赛场上的表现,像是游戏里开了无敌外挂。但更令人佩服的,并不是她的数据,而是在手感发烫时依然把“团队”二字记在心头。她在高效得分的同时,依然不断地为队友传球、创造空位,看似无心,实则大巧若拙。她那种凡事想着集体、优先考虑队伍利益的打法,才真正诠释了篮球运动的精髓。
比赛当天,李梦仅仅用了18分钟就完成了对“效率篮球”的最佳注解——两分球、三分球、罚球通通不失手。但要命的是,明明自己距离“个人秀”只差几步,她却频繁喂给韩旭、王思雨这些队友“甜饼”。她不是主角,却让每个人都成了主角。对比以前国家队的一些表现,有人热衷于单打独斗,宁愿强攻也不肯传球,哪怕队友空位等着。别怪观众看得牙痒痒,这和全队配合流程的篮球,简直天差地别。
回忆不久前亚洲杯,国家队教练还说李梦身体有伤,训练不到位,安排上自然靠后。可现实却啪啪打脸,全运会上的李梦,状态好得发光,不仅能自己杀分,还能串联整套阵容。无论是一传一投,还是攻防两端的转换,她都成了场上的“发动机”,点燃了全队。王思雨、李缘等后卫群更像被她激活,整个队伍的化学反应肉眼可见。这下反倒是教练组的“固定班底”思路该反思了——有活力又有能力的球员为啥不敢放手一搏?是死守教条惯了,还是怕承担责任?
这时候,时间管理又成了棘手难题。国家队要集训,地方队争冠军,人人都盯着李梦这块“金牌拼图”。球迷两派观点分明:有的喊为国争光第一,有的则提醒地方队培养球员不易,说到底还是整个篮球体系里的“均衡”问题。现有的人才培养、使用制度,注定了李梦式的球员左右为难。这就像尴尬的局棋,哪头都不能彻底放下,最后只能折中,失了最优解。
朝李梦的比赛看过去,剧本根本不需要华丽辞藻。她的跑位、传球、无球移动,每一步都替队友和整体考虑。相较之下,许多男篮比赛场面就有点捉急。不少年轻球员上场就陷入“刷数据”的怪圈,光想着个人表现,集体战术往往被抛到脑后。新疆队阿不都沙拉木能扛住压力实现逆转,依靠的依然是整体发挥、团队信任。这种鲜明对比,直白写在了中国篮球的脸上,一针见血。
李梦用自身经历传达了一个残酷且简单的道理:篮球从不是独角戏,哪怕再耀眼的个人,也需要缩回锋芒为整体助力。她的每一次妙传,看似平淡,实则推动了比赛格局的转变。这样的人,这样的打法,更应该成为全队的榜样。战术安排再复杂,比赛细节再丰富,都比不过队员之间的信任流动、一波传递的默契。只要教练组能摒弃僵化思维,把视野从“教条”移到球场活水上,哪还会有埋没人才的尴尬?
所以说,李梦这场比赛不仅仅赢了对手,更完成了一堂关于团队篮球的公开课。那些固守老路的用人原则,是时候接受一下现实的“毒打”了。篮球本是一群人的协作,死守单一策略,最终受伤的总归是球队自己。李梦,靠着自己的方式,给所有人——不论球员、教练、球迷——上了宝贵一课:真正的强队,不在于部分球员的高光表演,而在于全队的凝聚力和共同成长。
希望教练组能早些悟出这个道理,不要再把这么好的球员束之高阁。柿子别总挑软的捏,用人别总向老路径低头,把人才、团队、活力都利用起来,中国篮球才能有质的飞跃。球场上最该被记住的,从来不是一个人的分数,而是那一份为团队拼搏的执念与谦逊。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