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2025年夏天,特朗普一开始把注意力放在俄乌冲突上,派人去调停,设定停火期限,还用关税施压那些从俄罗斯买能源的国家。等局势渐渐平稳一些,他马上把目标转向中美之间的贸易。8月10日晚上,他在自己的社交平台Truth Social直截了当地说,希望中方能把美国大豆的订单增加到原来的四倍,这样一来,不但能大幅度缩小中美贸易逆差,还保证美国那边会迅速供货。一发言出来,芝加哥的大豆期货价格立马上涨了2.8%,创下了四个月来的最大单日涨幅,玉米和小麦也跟着涨了点。

你瞧,这事可不是空穴来风的。中美贸易休战的期限快到了,时间从5月开始,持续了90天,到8月12日就到了头。休战期间,美国把对华关税降到30%,中方也把关税调到10%,大家都在等着看结果。就在休战结束的前一天,特朗普发了条帖子,时机拿捏得挺准的,表面像是在提出建议,实际上带点施压意味:如果中方答应增加采购,那一切都还能好说;要是不答应,关税谈判说不定会崩盘,甚至还会影响两国整体关系。

这人其实是想趁机捞点好处,顺便还能帮美国那些农业州打点广告,那些地方可是他的票仓。大豆就成了重头戏,美国本身可是全球的主要产出国,中方则是最大的进口方。可从2018年两国打起贸易纷争开始,中方开始转向巴西采购,大豆的出口量一下子从3100万吨砍到800万吨,价格也跌了20%,损失了整整27亿美元,主要损失都在大豆上,占了七成以上。

特朗普的算盘打得挺精,他觉得中方其实挺怕大豆不够用。美国农场生产的货品质高,供货也快。多下订单不仅能帮美国多出口,还能给他在国内争点脸,说自己赢了贸易战,涨涨支持率。毕竟,农业商品出口对美国经济挺关键的,2024年对中方的出口值超过126亿美元,比其他国家多得多。不过,事情可没那么简单。

中方进口大豆主要是用来压榨成豆粕喂牲畜,去年进口量达到了1.05亿吨,其中美国的份额不到四分之一,主要还是从巴西进口。去年早些时候的进口创了纪录,结果导致豆粕库存过剩,实际上需求在逐渐减少。分析师们说,要突然把采购量翻四倍,不太可能啦,那意味着大部分需求都得转向美国,光成本就高得吓人,现实中也做不到。

中方的态度也挺直截了当的,外交部发言人在8月11日的记者会上传达说,买农产品得跟着市场走,价格、运费、汇率、利润和需求都得考虑。巴西货存量多又便宜,美国货倒是因为关税和物流的原因挺贵。大家做生意讲究互惠互利,不可能单方面硬要人家接受条件。商务部也表明了立场,不会因外部压力改变采购方案。结果,8月12日,特朗普签了行政命令,把关税暂停期限延长了90天,到11月10日为止。中方也相应取消了部分对美出口限制。市场稍微有点反弹,但很快大豆期货又回落了,投资者觉得中方不会大幅度转向美国。

这件事暴露出特朗普贸易政策的尴尬局面。原本他想着用关税作为谈判的筹码,逼得中方让步,可偏偏中方没按套路出牌,反而让他自己松了口。农业圈子里可怜机会溜走了,农民仓库里还堆着一堆卖不掉的存货。保守派媒体也纷纷指责他没逼到中方屈服。回忆2018到2020年的贸易战,那会儿美国涨关税,中方也反制,结果美国的大豆销路大减,特朗普不得不花了三百多亿美元给农民补贴。后来签的“第一阶段”协议,中方答应买更多货,但实际上也没实现预期。如今情况差不多,中方从南美国家进口的量在增加,甚至还在试探从阿根廷进口豆粕,目的就是减少对美国的依赖。

特朗普处理俄乌局势的方法倒是值得一说。他上台后,安排卢比奥担任国务卿,贝森特做财长,还派维特科夫去莫斯科谈停火。五月定下8月8日作为协议的截止日期,可结果没达成。他又对一些买俄能源的国家像印度加税。这招还算管用,俄乌局势变得稍微平静点,让他能有空心抓贸易。不像他,中方可不吃这套。美国总是把贸易逆差的问题归咎于别人,其实自己搞得贸易壁垒森严,限制芯片和高科技出口,还单方面要求中方放开市场。分析人士说,这要求很可笑,因为美国并不打算取消壁垒,反倒想让中方多买美国货。

特朗普的这些要求体现了美国在贸易方面的担忧。俄乌冲突之后,全球供应链变得乱糟糟的,美国想借此机会重新巩固自己的影响力,不过中方有自己的节奏。贸易要讲究互利共赢,搞得太僵只会两败俱伤。特朗普要是一直施加压力,不如踏实点儿,与中方多谈合作。毕竟,美国农民渴望打开市场,而中方也需要稳定的供应链。拘泥于强硬只会弄巧成拙,这次他又自找麻烦了。

特朗普的打算盘不仅在经济上,也涉及政治。农业州是他最重要的票仓,中期选举临近,他希望通过增加出口来提升农民的收入。可中方转向南美后,美国的大豆行业找不到合适的替代买家,没有哪个国家能和中方的需求匹配。2024年,中方从美国进口了2213万吨大豆,而从巴西进口了7465万吨。同一时间,他推动生物燃料政策,原本想消化本土库存,可出口的不确定因素让农民心里不踏实,增添了不少变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