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十位大将,最早入党者竟是他们!粟司令晚成却成军神,轨迹各
1955年,新中国首次授予高级军衔,其中“大将军衔”更是仅次于元帅的至高荣誉,当年全国获此殊荣者,总共就只有十位将领。这十位开国大将,无一不是中国革命历程中的杰出军事家。然而,一个有趣的事实是,他们投身革命、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时间,并非集中在某一年份,反而分散在多个关键时期。
这不禁让人好奇:究竟是怎样的时代背景与个人抉择,让他们在不同时间点汇入革命洪流,最终共同铸就了人民军队的钢铁脊梁?
革命早期先行者
细数这些功勋卓著的大将们,最早投身革命并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有两位开国元勋。他们是在1922年就正式入党,早早开启了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
这两位先驱,一位是萧劲光,另一位则是陈赓。萧劲光将军的革命旅途,很早就与军事教育结缘,他曾在1921年踏入苏联红军学校学习。之后,1927年又再次接受组织安排,进入苏联列宁格勒军政学院深造。
经过前后两次系统的军事教育,加上实战的洗礼,萧劲光成长为一名出类拔萃的军事指挥官。新中国成立后,他更是首任海军司令员,为人民海军的现代化建设与发展付出了卓著贡献,因此被后人尊称为“海军之父”。
陈赓大将的名声,在开国十位大将中算得上是成名最早的那一批。他从黄埔军校毕业,在校期间品学兼优,深得校长蒋介石的赏识,与蒋先云、贺衷寒并称为“黄埔三杰”。
在革命战争年代,陈赓展现出非凡的军事才能,成为革命队伍中的佼佼者,甚至有着“第六大名将”的美誉。抗日战争期间,他率领的八路军386旅在华北多次伏击日军,一度让日军不得不承认“专打386旅”。
大潮下的中坚力量
时间来到1925年,又有三位大将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投身革命事业。他们分别是徐海东、许光达以及黄克诚。徐海东将军,那是一位在枪林弹雨中摸爬滚打出来的“虎将”。他或许没有受过正规军事院校的教育,但实战经验却极为丰富。
他是鄂豫皖根据地的主力战将,更是红25军的一面光辉旗帜。徐海东将军率领的红25军独自完成了长征,并且是第一支抵达陕北的红军队伍。毛泽东同志曾高度赞扬他,称其为“对中国革命有大功”。
许光达将军则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五期。后来在战场上负伤,组织安排他前往苏联治疗。在苏联期间,许光达又在组织的安排下进入列宁学院深造,因此错过了那场艰苦卓绝的长征。直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他才回国继续投身军旅生涯。
黄克诚将军则是一位军政兼优的将才,他接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曾就读于湖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正是在求学期间,他接触并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积极投身爱国学生运动,随后在1925年正式入党。
黄克诚在开国将帅中,是少有的在军事、政治、后勤等多个领域都取得卓越成就的名将。战争年代,他曾力主并率领新四军第三师3.5万人挺进东北,成为东北野战军的重要基础。和平年代,他曾担任总后勤部部长,主持建立了全军后勤工作的正规制度。
逆境中的坚韧选择
到了1926年,又有两位大将毅然决然地投身革命,他们是张云逸和王树声。张云逸将军很早就接受了进步思想。早在1909年,他就加入了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先后参加过广州起义、黄花岗起义,还亲历了辛亥革命和北伐战争。
可以看出,在正式入党之前,张云逸将军就已经是一位经历丰富、立场坚定的进步人士。在1927年,他参与领导了著名的百色起义,创建了红七军,并担任军长,成为那支部队的一面旗帜。
王树声将军在投身革命后,先后参与领导了麻城暴动和闻名遐迩的黄麻起义。他同样是在腥风血雨的战火中历练成长起来的大将,也是红四方面军的重要代表人物。他曾率领红四方面军粉碎了川军的“三路围攻”,巩固了川陕根据地。
1927年,开国大将之首的粟裕将军,与谭政将军在同一年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两位将领虽然同年入党,但在革命队伍中承担的工作性质却截然不同。粟裕将军主要负责指挥作战,是一位专业的军事指挥家。
他的军事才能在解放战争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被称为“大器晚成”的典范,表现甚至超过了其他九位大将。毛泽东评价他“可以指挥60万大军作战”,林彪赞其“尽打神仙仗”。军神刘伯承则说他“智深勇沉,非常优秀,百战百胜,有古名将之风,是我军最优秀的将领”。
谭政将军则长期从事军队的政治工作,是一位专业的政工领导人。他在井冈山时期就积极推动古田会议决议的落实,巩固党对军队的领导。他撰写的《新田夜间战斗政治工作》等文献,成为我军政治工作早期的重要范本。
结语
最晚一位入党的开国大将是罗瑞卿,他是在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罗瑞卿将军在革命生涯中,参与指挥了强渡大渡河等关键战斗,还领导了百团大战的政治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他担任首任公安部部长,建立了新中国的公安体系,并在十年内实现了社会秩序的根本好转。之后他还担任了总参谋长等重要职务。
这十位开国大将,各自的入党时间不同,但都殊途同归地汇聚到中国革命的伟大事业中。从最早的革命先驱者,到大革命洪流中的坚韧中坚,再到革命低谷期的忠诚卫士,他们用各自的信仰与行动,绘就了中国革命波澜壮阔的画卷。这并非简单的巧合,而是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阶段对先进力量的广泛吸引与凝聚能力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