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在上海的盛大开幕,绝非一场寻常的科技展演,它是一面棱镜,折射出人工智能狂飙突进的时代全貌,以及其背后隐匿的巨大机遇与深重危机。7万平方米的展区,3000余项前沿成果与60余款智能机器人争相亮相,这不仅仅是技术奇观的堆砌,更是AI驱动社会变革加速到来的铁证。

大会现场,AI从“动起来”到“用起来”的跃迁清晰可见。蚂蚁集团的AI健康管家“AQ”凭借其百余项健康管理功能,入选WAIC最高奖项“SAIL奖”TOP30,这预示着医疗健康领域将迎来颠覆性变革。合合信息利用AI扫描技术,让《坤舆万国全图》这样的巨幅文物“开口说话”,智能拼接与元素识别,彻底改变了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与传播方式。更令人惊叹的是,梅卡曼德机器人已能理解自然语言指令,完成诸如挑拣偶数积木等复杂任务,操作门槛的骤降,意味着AI将渗透至更多传统劳作场景。而智元手术机器人实现微米级精度剥蛋壳,宇树人形机器人上演格斗赛,这些“能文能武”的机器人,无疑在宣告一个由机器深度参与生产与生活的时代已然降临。

北京的科技巨头们也在此次盛会上秀出了“硬实力”。蘑菇车联推出的物理世界AI大模型MogoMind,通过整合道路传感器与车载终端,构建毫秒级感知的立体化网络,直指大模型在交通、医疗等关键领域面临的“幻觉”这一核心落地难题。摩尔线程则集中展示了国产GPU在专业图形渲染、大模型训练推理、具身智能及物理仿真等领域的突破,并与推想医疗合作,完成了冠脉CT造影图像血管狭窄辅助评估软件的国产化适配,这不仅是技术层面的胜利,更是中国在AI核心产业链上实现自主可控的战略性一步。这些案例无不昭示,AI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从实验室的象牙塔走向千行百业的实际应用,其对生产效率和模式的重塑,已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然而,在这场科技盛宴的璀璨光芒背后,是全球AI产业日益激烈的竞合态势。根据国际金融论坛(IFF)与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联合发布的《全球人工智能创新指数报告2025》,美国和中国毫无疑问地稳居第一梯队,总分遥遥领先其他国家。尽管美国仍以77.97的总分位居榜首,但中国以58.01分的成绩紧随其后,两国分差已从2023年的22.02分缩小至19.96分,这表明中美AI差距正在加速缩小。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在五年累计顶会论文作者数量上首次超越美国,高质量研究产出连续五年位居全球第一,累计贡献的AI开源项目增长超1.5倍,这些数据强有力地证明了中国在AI基础研究和开源生态建设上的强劲势头与全球影响力。这种双雄并立、你追我赶的格局,无疑将进一步加速全球AI技术的迭代与应用。

但硬币的另一面,是AI浪潮所带来的严峻挑战与潜在瓶颈。哈佛大学的最新研究已发出明确预警:AI可能在未来两年内引发全球性失业潮,导致世界经济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高盛的研报也印证了这一担忧,指出在对AI最敏感的行业,如市场营销、客服中心、平面设计和软件开发等,就业增长已转负,年轻技术人才的失业率更是显著上升。这并非危言耸听,而是AI对传统就业结构进行“外科手术式”改造的现实写照。那些高度重复、结构化、出错成本低的后台支持类岗位,正成为AI替代的“高危区”。

更令人警醒的是,技术落地并非坦途,AI产业的“幻觉”与“泡沫”随时可能破裂。曾被誉为“平民版ChatGPT”的DeepSeek,在2025年第二季度交出了一份“灾难级”的成绩单:月均下载量从巅峰期的8620万暴跌至2380万,跌幅高达72.2%;用户日均使用时长从41分钟缩水至12分钟;更致命的是,其付费转化率从18.7%断崖式下跌至3.2%。DeepSeek的坠落,并非孤例,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AI行业在技术红利消退、用户新鲜感退去后的深层危机。技术停滞、商业模式混乱(如广告轰炸与“割韭菜”式订阅)、用户体验崩塌(功能冗余、交互反人类),以及巨头围剿与伦理争议,都是导致其“过气”的关键因素。这警示着所有AI创业者和投资者:过度追捧与盲目扩张,最终只会是“一地鸡毛”。

面对AI带来的就业冲击,传统行业转型与个人应对策略已成为迫在眉睫的议题。尽管高盛等机构认为AI不会引发大规模失业,但它将导致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重塑,创造新岗位的同时淘汰旧岗位。因此,学会利用AI系统,将其转化为个人能力的“倍增器”,提升自身成为“AI+”复合型人才,是职场人应对挑战的关键。从国家层面而言,加强对AI产业的监管,通过税收等方式反哺社会,确保AI创造的财富能够普惠共享,保障底层民众的基本生存权利,是维持社会稳定的基石。

正是在这种复杂而充满不确定性的背景下,《全球人工智能治理上海倡议》的发布显得尤为及时和关键。这份凝聚国际共识的文件,强调“伦理先行、开源共享、可持续发展”三大支柱理念,明确提出“以人为本、智能向善”的基本原则,并首次系统性地提出建立“跨国AI安全事件应急机制”,以应对算法偏见、深度伪造、责任归属以及AI军事化应用等全球性挑战。这不仅为全球AI治理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上海方案”,更是在呼吁国际社会共同构建一个负责任、可信赖的AI生态,确保技术发展始终服务于人类福祉,而非沦为少数人牟利的工具,甚至成为威胁人类文明的“潘多拉魔盒”。

我们正站在人类历史的又一个关键路口。AI的进步,远不止于技术层面的迭代,它正在对人类社会、经济结构、伦理道德乃至文明形态进行着前所未有的深刻重塑。拥抱智能时代,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以审慎的态度前行。未来的图景,并非由AI单方面决定,而是由我们今日的抉择与行动共同描绘。唯有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超越狭隘的民族主义和短期利益,才能真正让智能之光普照人类命运共同体,避免滑向“科技弃民”与“数字奴隶”的深渊。否则,我们所创造的“神”,终将成为我们的“主宰”,那将是人类文明最讽刺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