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银行逆袭大涨,招行为何掉队?资金暗战揭开银行股分化真相
交易大厅里,老张盯着屏幕上民生银行5%的涨幅和招商银行近乎停滞的走势,忍不住嘀咕:“这世道真变了?差学生考第一,优等生反垫底?”2025年7月的A股市场正上演着魔幻一幕——曾被诟病资产质量的民生银行年内涨幅超30%,而零售之王招商银行却步履蹒跚。这反常现象背后,一场牵动千亿资金的暗战悄然拉开帷幕。
险资巨鲸搅动估值深水区。2025年险资举牌潮席卷银行股,19次举牌中9次砸向银行,其中7次精准落子港股银行。民生银行H股凭借超5%的股息率和超30%的A/H折价,成为险资围猎的首选。深圳立业集团、长城资产等实力股东入场后,民生前十大股东中险资持股比例直线攀升。反观招行,即便坐拥7%的稳定股息,但7倍市盈率的估值高位让险资望而却步——同样的分红,更贵的门票,精明的长线资金自然掂量得清。
南向资金洪流重塑估值坐标。近一年1365亿元南向资金涌向港股银行,民生H股成为吸金主力。银行AH优选ETF的“轮动策略”更助推了这波浪潮:当民生H股较A股便宜三成,被动资金毫不犹豫选择更廉价的筹码,年内该ETF暴涨26%即是明证。而招行H股溢价微小,套利空间逼仄,只能眼睁睁看着对手坐上资金快车。更微妙的是公募调仓,主动权益基金对银行板块低配达11.2个百分点,当配置再平衡启动,市净率仅0.38倍的民生银行(不足招行1/3)瞬间变身价值洼地。
政策东风偏爱“差等生”的逆袭剧本。央行修订CIPS规则为中小银行打开跨境支付新空间,地方国资增持青岛银行、苏州银行等动作频频,政策红利明显向区域性银行倾斜。恰逢市场对城商行资产质量的悲观预期松动——房地产风险出清、化债政策见效,民生银行这类超跌标的迎来估值修复良机。招行却因零售业务占比高达58%,反被居民消费疲软掣肘,市场担忧其个贷资产质量承压。
这场看似反常的分化,实则是资金逻辑与市场生态深刻变革的必然。当“哑铃策略”成为主流(一端押注高成长,一端配置高股息),民生银行凭借低估值、高股息、低波动的三重特性,完美契合险资避险需求;而招行恰恰卡在“成长性不足+股息率不突出”的尴尬地带。更何况民生银行年初市净率仅0.44倍,比2008年金融危机时的美国银行还便宜,压抑多年的估值弹簧终于爆发。
银行股的冰火两重天,撕开了当下资本市场的生存法则:不是“好学生”与“差学生”的简单评判,而是资金偏好、政策导向、估值水位交织的复杂博弈。当万亿险资化身“巨鲸”扫货折价筹码,当政策红利浇灌估值洼地,当公募低配板块突遇再平衡冲击,那些曾被遗忘的角落也能瞬间绽放光芒。眼下这场分化大戏或许只是中场,但有一条规则愈发清晰——在资产荒的迷雾中,便宜才是硬道理,哪怕它贴着“差银行”的标签。
未来当经济复苏点燃零售信贷,招行的零售优势或重获定价;而民生银行们若想守住胜利果实,仍需用资产质量改善证明自己。资本市场的考场从不缺逆袭剧本,缺的只是发现价值的眼睛——毕竟真正的赢家,永远是那些在低估时敢于下注的孤勇者。
#AI热点大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