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下场卖 “直供房”,低价诱惑下,是机遇还是套路?
当银行做起了房产直售和直租,对老百姓而言是福是祸?这样的房子到底能不能买?近期,多家银行通过线上平台直接出售房产,引发了市场广泛关注。这类被称为“银行直供房”的房源,主要源于不良贷款处置。从法律角度来看,此类房产对于购房人来说有利有弊。
其优势主要在于:
1. 价格优势。此类房产和法拍房一样,通常会低于市场价,比如说:兰州某小区一套125平方米的“银行直供房”以151万元成交,而同小区二手房挂牌价达180万-220万元。不仅如此,部分房源若经历多次流拍,还会在每次流拍后进一步下调价格。
2. 产权相对清晰。银行在进行售卖前,已经通过债权剥离取得完整产权,房屋的产权较为明确,购房后不用担心房屋存在产权问题。即使在购房后出现产权问题,购房人也可以向银行追责。
除此之外,部分地区选择将此类房屋用于出租,推出房产租赁权拍卖,这一举措可以为有短期居住需求者提供更多选择。
然而,此类房源的潜在风险也不容忽视:
1. 房屋的具体状况需要仔细评估。此类房源可能会因为空置较久存在维护问题或者房屋本身存在质量问题。我们在购房前最好去现场看房,核实房屋是否存在上述问题。与此同时,我们也可以进一步了解该小区的物业服务情况,并核实原业主是否存在未缴纳的物业费、水电费等。
2. 产权核实仍是必要步骤。虽然银行已经通过债权剥离取得完整产权,但是保险起见,我们在购房前最好到相关部门对房屋的性质、产权情况、查封抵押情况等进行核实,确认完全没有问题后再考虑购房。
3. 需要警惕是否存在特殊限制的条款。个别房源可能附带交易条件,例如要求一次性付款、限制办贷时间、过户时间等。我们在购房前一定要仔细核实相关合同条款,尤其是瑕疵担保、费用清算等条款,避免银行通过格式条款免责。如果我们不懂,可以咨询律师,或者请相关专业人士陪同购房。
银行直售房产为市场提供了崭新的“捡漏”机遇,但在心动的同时切莫“轻敌”。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眼前的卖家是实力雄厚的银行——它是在“开发商-银行-购房人”三方博弈中始终占据主动的专业选手。因此,面对这类特殊房源,我们购房者必须摒弃普通二手房交易的思维,以更加专业、审慎的态度全面评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