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澳大利亚都敢放话威胁中国,扬言中美冲突时要打中国周边,谁给了这份底气

有些事情听着就让人起一身鸡皮疙瘩。最近澳大利亚那头冒出来一句狠话,说是要是在中美关系闹到真动手的地步,他们不但不会旁观,还得直接把导弹往中国南海、台海附近军事设施上招呼。这番操作,一下子把大家的目光拉回来了:是谁给了他们这样的勇气?还是说,这背后另有算盘?

仔细扒拉下来,这事儿可不像表面那么简单。嘴上说得挺硬,其实骨子里全靠着对美国的依赖撑场面。当地某研究所专家还专门画了一条“远程打击”路线图,说什么用菲律宾基地部署导弹,两三千公里射程刚好够覆盖目标区。但别忘了,现在澳大利亚自己的装备库,根本拿不出能干大事的家伙。

看看现状吧,那点新型攻击武器压根没影,自主研发远程导弹更是天方夜谭。手里的两栖舰主要跑运输和兵力投送,用来实战打击纯属强人所难;再瞅F35B这种第五代战斗机,在复杂环境里也没见过多牛逼表现,更别提替代远程导弹去搞战略打击。本土直升机只能照顾近距离,跨区域作战想都别想。

这么一盘算,“远程精准打击”的大饼就跟无米之炊差不多。有意思的是,只要稍微琢磨一下,就明白所谓底气,全指望从美国那儿借装备。不管怎么包装,这就是赤裸裸地喊话老大哥:你们要是不掏东西,我这些豪言壮语都是白搭。

点名道姓盯上的,是那些个弗吉尼亚级攻击型核潜艇、战斧巡航导弹,还有岸鹰导弹啥的。其中弗吉尼亚级核潜艇水下隐蔽性强、火力猛,是当今公认的大杀器;而战斧射程长精度高,对付固定目标效率杠杠滴;至于岸鹰,那也是针对近海目标的小能手。如果哪天这些玩意真到了澳军手里,到时候在西太平洋搅局,也不是完全没有可能。

不过看穿这一层套路也容易——主动表态参合进来,就是为了换取核心装备支持,让自己变成美国体系里不可缺少的一枚棋子。这种先喊口号后伸手讨设备的方法,把被动位置暴露得淋漓尽致。从参加美英澳三边安全伙伴计划,到找机会蹭核潜艇技术,再到现在抛出纸面打击方案,无非就是希望抱紧美国大腿,好在印太地区刷存在感。

但现实总归残酷。一切脱离自我实力谈野心,都像空中楼阁。自主研制远程导弹?国防工业基础薄弱,经费烧不起,更甭提技术沉淀需要多少年时间。而向美国买装备,不仅价格贵得肉疼,美国人的政策卡脖子玩起来比谁都溜,各种附加条件分分钟让你骑虎难下,即使如愿引进成功,后续部署和维护又是一堆麻烦事等着呢。

还有一点很多人忽略了——即便真的能用上菲律宾军事基地长期驻扎,人家肯不肯配合也是未知数。毕竟菲律滨对外政策一直摇摆,与中国经济合作牵扯颇深,要是真让澳洲在自家地盘布置针对中国的重型武器,中菲之间立马翻脸绝交都有可能。所以这个设想落地概率极低,而且海外保障能力有限,大老远维持正常运转简直为难死自己部队。

反观这几年,中国在南海及周边做足功课,从防空系统到预警雷达、新式驱逐舰、航母编队,一个环节都没松懈过。有次澳军飞机跑去南海嚷嚷自由飞行,很快被解放军按规矩请走,看似风光其实很狼狈。在台海南北问题上更不用说,中国始终保持高度戒备状态,不容任何外部势力插足。一旦有人胆敢横插一脚,被反制只是早晚的问题。这套区域拒止能力已经形成闭环,比过去强太多了,没有哪个小国家敢轻举妄动试探红线,否则吃亏只有自己知道。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学者喜欢假定最极端情况,比如万一中美开仗怎么办,但全球主流诉求明摆着和平与发展,两国作为最大经济体利益捆绑很深。“特朗普”时期虽风格激烈,可合作还是基本盘,高调叫板更多像烟雾弹罢了。因此,以此为前提制定行动方案,本身就带点脱离实际色彩,更像政治秀而不是严肃规划。

不得不承认,在当前国际局势变化莫测的时候,每一个动作都会引发关注。“战略投机”这个词贴在这里并不过分,因为只要抓住机会站队,就能争取资源倾斜提升影响力,于是类似高调宣称参与制衡的话术不断出现,希望成为关键盟友,同时获得更多技术转让和经济蛋糕。但这样押宝赌未来,总会留下尾巴,一旦失算风险巨大,说到底自身实力才是安身立命之本,否则永远只能随波逐流充当陪衬角色罢了。

目前来看,引进美式尖端武器确实可以短期内弥补部分短板,不过真正实现独立自主还需苦练内功,仅靠“绑定”别人永远成不了主角。当年的法国和德国为什么宁可花几十年建造属于自己的航空母舰或坦克工厂?答案就在于掌控权必须牢牢握在自己手里,否则受限处处碰壁,该出丑时没人帮忙兜底,只剩尴尬收场。此外每一次“大新闻”,背后的外交博弈、水下较量才是真正看头所在,而媒体炒作或者学界放炮,多半只是舞台上的背景音效,并不能左右结局走向。当然啦,有的人乐此不疲,也未必不是一种生存智慧,只不过赢输冷暖只有各方心知肚明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