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把钱包捂得紧紧的,也难挡开销狂奔的脚步;再怎么拼劲十足,涨工资的通知也不见影儿。要是你跟我说“太难了”,我一点都不觉得稀奇。

都说经济学家王德培的话,一语点破了我们这些普通人的心头事——中国老百姓不容易啊,如今已经步入了那种激烈的大洗牌时代!

这场“大洗牌”可不是哪一行的小打小闹,而是一场“看不见硝烟的大清洗”,从你开的汽车,到你吃的猪肉,再到你背着房贷的那个“家”,都都能感觉得到,哪儿都不放过。

先说说汽车这块儿吧,这几年新能源车火得不得了,但你知道背后有多激烈吗?中国大大小小的整车厂差不多有400家左右,年设计产能大概在3000万辆左右,还在不断扩展,要是开足马力,7000万辆都能造出来。这意味着啥?简直是“灭霸级别”的竞争,全球其他汽车企业合起来,可能都赶不上咱们一家撑起的局势。

地球毕竟有限,市场又只有那么大,所以说,关键就是“洗牌”。最近,德国的BBA(奔驰、宝马、奥迪)裁员超过万人,国内那些“新势力”造车的 apart from 少数几家,大多数都像是在ICU那样踉踉跄跄。反倒比亚迪,直奔云霄,遥遥领先。王德培的判断可真准,他说未来就两个字——三巨头,基本上拿下88%的市场份额,剩下那帮企业,拼命在不到20%的地盘里争那点稀稀拉拉的蛋糕。这个局面,刚开始就快进入决赛圈了。

你以为这只是汽车圈的“内卷”而已吗?其实不然,这是一场“四大周期共振”在作祟,把咱们一下子卷入了一个叫“过剩”的大漩涡里头。

汽车其实也就是工业产能过剩的一个缩影。像手机、钢铁、空调、纺织这些,哪一样不是堆得满满当当?这都是工业产品的产能周期,三五年就拨到头了。

再看咱们的饭碗,连养猪的日子也变了样。以前张大爷李大妈在后院养几头猪,那叫“猪周期”,有涨有落。现如今呢?资本插手,“猪上了楼”,搬进了几十层的高楼,全自动养殖设备大行其道。就导致供应量变得惊人且非常稳定。想让猪肉价格涨一涨?门都没有。这养猪的利润,直接归零了,甚至还得倒贴钱进去。

这消费啊,吃得挺实在,穿得也到位了,可说到“高科技”嘛?咱们平时总喜欢说科技创新是推动发展的动力,可是真到实际情况,苹果公司最牛气的时候,一年能卖出接近20亿部手机,现在啥样?数字直线往下砍。国产的华为、小米们啊,同样日子不好过。每人手里的手机,用个三五年都不换,换机的热情在哪?所谓的AI、氢能源啊,也喊了好些年了,可真正能让大众掏腰包的“爆款”在哪儿?看来,科技创新的节奏,似乎也遇到了瓶颈。

最后,最关键的得说到房地产这块儿。这“康德拉季耶夫周期”一直延续了四五十年,但在咱们中国,差不多到头了。全国人均住宅面积早就超过了41平方米,实际上讲,咱们不算缺房子了。早些年买房都是“刚需”,如今对许多人来说,买房反而变成负担。大城市的一线城市都开始出现调整,三四线城市那就更不用说了。

你瞅瞅,这短期的“猪周期”、中期的“工业周期”、长远的“科技周期”,还有那超长的“房地产周期”,这“四个轮子”全都聚在2025年这个关口,整齐齐地陷进了泥里。这么一看啊,就是个“大过剩”的局面。

东西搞出来了,可是谁来买呢?

在国内卖不出去,咋整呢?只能“内卷”了嘛。你卖100,我就卖80;你打八折,我拼骨折。搞到最后,大家都玩完了。

因此,王德培指出唯一的出路就是“走出去”。

出海,已经不再是个选择题,而变成了生存的必答题。你以为只有华为、比亚迪在向外拓展吗?其实,大量的中国企业也在带着技术、资金、人才,涌向越南、印尼、印度,甚至是远在非洲的地方。

他们难道不想留在自己地头吗?其实根本原因是产能真挪不开了。王德培一句话点出了核心:“中国企业要是不走出去,终究只能陷入内卷。”

要是想着“出海”就能轻轻松松搬个厂子过去就大发财,那可得醒醒了。这事儿没那么容易搞定。

王德培早就提醒过那些基础不牢靠、政治环境不稳定的地方,比如缅甸、柬埔寨,你真敢去吗?今天刚建厂,明天可能就“天翻地覆”了。至于越南,看似不错,劳动力也便宜,但你能找到那么多熟练工人么?配套产业链跟得上不?“五年以上的投资规划,可别选这些地方。”这是前辈们的真心话。

所以啊,所谓“出海”,可真是一门技术活,不仅要有眼光,看地理位置,也得看产业的布局结构,不能盲目跟风。

其实,这里面藏着一场更大的“战略转型”。咱们中国的制造业,现在正悄悄在全球经济地图上开拓新的阵地。

王德培有个挺冒险的想法,他说未来会出现一个以中国为核心的新世界经济平台,还预测:“澳大利亚和中国会在印度尼西亚会合。”听起来挺吓人,不过他的一个朋友早年听了他的建议,跑到印尼去搞产业布局,现在不仅过得挺舒服,还打算把一个产业会展打造成国家级的重要项目。

这就是格局。如今我们面对的,是“从内向外”的一种再调整。咱们最终要争夺的,根本就不是某个市场的具体份额,而是全新的全球产业话语权。

确实,那些“宏大叙事”听着挺振奋人心,可是摆到咱们每个人身上,就是折腾了。

工资卡顿不前,养车的花费又高得吓人,养孩子真是难上加难,房价一个劲跌,消费也跟着哑火…这些大山一块儿压过来,谁敢忽悠一句“轻松”二字?

这感觉就像当年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那阵子啊,整个世界都在看衰中国,觉得咱们肯定挺不住。可王德培偏偏就在那会儿,赌准了中国未来20年的战略黄金时期。

历史老是会一遍又一遍地出现,但又不会照搬照抄那样子。

这次,王德培再次发表看法,说这个“底部震荡”大概还得再熬上三到五年。

这三五年,说白了就是大浪淘沙的时期。对于企业而言,要么升级涨实力,要么被淘汰出局。而咱们自己呢,也是一场心态与行动的考验。是选择“躺平”被甩下去,还是咬紧牙关,和这个“磨盘”一块转,把身上的惰性磨掉,磨出点新技能,拭目以待那一刻“破茧而出”?

现如今的中国,用王德培的话说,不是在“见顶”,而是在“破茧”。

在蝴蝶破茧之前,肯定是经历了最痛苦、最挣扎的时刻。这场“大洗牌”,把那些浪费的产能、落后的方式都洗掉了,同时也淘汰了跟不上时代的人。那些真正能洞察周期、看清格局的人,已经暗暗在为自己的下一个“黄金二十年”做准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