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户割肉我抢筹,谁最懂牛市?唯有李大霄!
《散户割肉我抢筹,谁最懂牛市?唯有李大霄!》
(点击文末的《决胜龙虎榜》查看专栏,可看到笔者最近所看好短线股的分析点评)
2025年7月7日
这一天,市场就像一场无声的电影,散户的恐慌,机构的智慧,赤裸裸地在我们眼前上演。
当大多数人被恐惧攫住,纷纷选择“割肉”逃离时,真正聪明的钱,那些机构,却在悄悄地,在低位逢低吸纳,为未来布局。
这,才是牛市的真谛,更是那些被套股民翻身的黄金机会。
你们呢?是不是也曾因为一时的害怕,错过了这样的良机?
今天,我们就撕开这层迷雾,用最直白、最有逻辑的底层逻辑,直击这个痛点:机构的行为背后,是价值投资的坚定信念,绝非盲目跟风。
中国经济稳健复苏的信号越来越强,政策的暖风也吹得正劲。
尤其金融板块,像银行股和非银金融(券商这类的),它们正悄悄积蓄着爆发的能量。
未来业绩增长的潜力巨大,降息预期叠加产业升级,这些都将推高权重股的估值。
影响股价的关键因素,无非就是流动性是否宽松以及监管政策是否利好。
而近期确定的事项,比如港股恒生指数正在蓄势待发,收复24000点,那不过是时间问题。
所以,别再让情绪左右你的钱包,看懂了机构的策略,才能真正共享这场“长胖牛”盛宴,搭上财富的顺风车!
股市,本就是一场关于认知的博弈,看懂规则的人,才能笑到最后。
2025年7月7日,在李大霄的眼中,市场上涨了0.81个指数点,涨幅区区0.2%。
听起来微不足道,但仔细一瞧,这里面却暗藏玄机,值得我们深入挖掘。
首先,散户在疯狂抛售,而机构却选择逆势买入,这延续了前期的趋势,说明市场正在发生着结构性的变化。
其次,当天个股涨多跌少,一改前一天跌势的颓势,这释放出了一个非常积极的信号,意味着市场开始出现回暖的迹象。
第三,成交量出现了萎缩,降至1.2万亿,这个数字远低于本轮行情的高点1.64万亿。
市场的交投开始显得有些“焦灼”,进入了一种“焦灼牛”的态势。
第四,市值在膨胀,“指数长胖”现象十分明显。
权重股,特别是像银行股,虽然只是小幅上扬,但非银金融,比如券商,却表现得非常亮眼。
然而,即便如此,散户的抱怨声此起彼伏,这恰恰揭示了这场牛市“权重牛”的本质。
第五,市场在接近3500点这个整数关口时,步伐显得格外沉重。
虽然最低探至3467点,但并没有出现大规模的下跌,这展现出了“跌不动牛”的韧性。
与此同时,港股的恒生科技指数也出现了翻红,恒生指数也在蓄力挑战24000点,整体表现非常顽强。
综合来看,市场呈现出缩量滞涨的局面,市值在扩大,但成交量却没能跟上,陷入了一种“焦灼牛”的僵局——既难出现深跌,也难以出现暴涨。
市场正在以时间换取空间,积蓄力量。
别让别人的恐慌,成为你亏损的理由,独立思考,方为长久之道。
那么,为什么散户总是在恐慌中割肉,而机构却总能精准地抄底呢?
深挖下去,根源在于“情绪错配”。
散户往往被短期的市场波动吓退,而机构则着眼于长远的价值,拥有更成熟的心态。
以银行股为例,像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它们拥有稳健的业绩,并且深受经济复苏和政策红利的双重利好。
预计2025年净利润的增长能够达到8%-10%。
再看非银金融,比如中信证券,它受益于注册制改革的深化,投行业务迎来了爆发式增长,未来三年的复合增长率有望达到15%。
这些数据都非常有说服力——当前银行股的市盈率仅为10倍左右,远低于其历史均值,这意味着它们拥有很高的安全边际。
从宏观层面来看,中国经济GDP增速能够稳稳地保持在5%以上,加上流动性的宽松预期(比如MLF利率下调的可能),都为这场“滞涨牛”注入了强劲的动力。
当然,也有一些争议的声音,有人认为成交量的萎缩是熊市的前兆,但我只想反驳这一点。
纵观历史数据,比如2020年市场也曾出现过缩量的情况,但随后却迎来了大幅上涨。
这恰恰说明了当前的缩量可能是一种蓄力阶段的表现。
虽然1.2万亿的成交量低于1.64万亿的近期高点,但它仍然高于熊市的阈值,这表明资金并没有逃离市场,而是在沉淀,在进行优化配置。
所以,对于散户来说,该怎么办?
最好的办法就是学习机构的策略:聚焦那些高股息、具有稳定现金流的权重股,比如招商银行,或者布局港股的龙头企业,比如腾讯控股。
一旦恒生科技指数收复失地,恒生指数突破24000点,这些优质资产的弹性就会显现出来。
各位股友们,你们是否也曾在3467点那个位置恐慌性地抛售了手中的股票?
现在回头看看,是不是突然顿悟了机构的前瞻性?
不妨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经历,别让这场“焦灼牛”成为你未来的遗憾,只有积极行动,才能真正地抢筹未来。
记住,牛市不等人,赶快积极调整你的仓位,跟紧那些“聪明钱”,让这场“长胖牛”为你带来切实的收益。
市场的逻辑,往往隐藏在看似平淡的数字背后,拨开迷雾,方见真章。
为何个股涨多跌少?揭秘分化下的投资良机。
笔者认为,2025年7月7日个股涨多跌少这种逆转,绝不是什么偶然事件——它正在悄悄揭露一个重要的信号:A股市场已经进入了“分化新时代”,那些真正优质的股票正在悄然领跑,而那些劣质的、缺乏竞争力的股票则被无情地淘汰。
股民朋友们,当市场从“一边倒”的普涨格局,逐渐转向结构性机会的时候,你们是否已经嗅到了其中蕴藏的巨大财富密码?
市场的分化,恰恰是健康牛市的标志,而不是什么风险信号。
未来业绩增长的潜力,正聚焦于那些行业龙头企业——金融、科技这些板块,因为它们受益于政策的红利,年增长率有望超过12%。
影响股价的关键因素,就是这种盈利能力的分化以及资金的偏好。
而近期,像注册制深化这样的利好消息,将进一步加速市场的优胜劣汰。
所以,别再被所谓的“滞涨牛”所迷惑,勇敢地拥抱分化,你才能真正捕捉到那些翻倍的黑马股。
分化是趋势,是规律,更是洞察未来的窗口。
2025年7月7日,李大霄的分析同样指向了一个关键点:市场虽然只是微涨了0.81点,涨幅仅为0.2%,但当日个股呈现出涨多跌少的局面,这终结了前一天的跌势,释放出了一个转折的信号。
第一个特征依然是散户卖出、机构买入的模式在延续。
第二个特征是成交量萎缩至1.2万亿,远离了1.64万亿的高点,市场呈现出愈发“焦灼”的状态。
第三个特征是市值在膨胀,“长胖牛”的现象十分明显。
权重股如银行股小幅上涨,非银金融和券商板块也开始发力,但散户却普遍抱怨“权重牛”带来的不公平感。
第四个特征是指数在接近3500点时显得步履沉重,最低探至3467点但未出现大幅下跌,这体现了“跌不动牛”的韧性。
同时,港股恒生科技指数率先翻红,恒生指数也在紧盯24000点这个关键位置,整体表现顽强。
第五个特征是,在缩量滞涨的格局下,市场正在以时间换取空间,市值在扩大,但却缺乏成交量的有效突破。
那么,为何会出现个股涨多跌少这样的情况呢?
发现问题,这正是市场结构性分化的一个重要体现——在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强者恒强的规律愈发明显。
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问题,基本面是最好的证明:涨势明显集中在金融(如中国平安)和科技(如中芯国际)这些板块,它们的净利润增速普遍领先(例如,中国平安2025年预期净利润增速超过10%),这得益于政策的扶持和注册制的改革,加速了对劣质股的淘汰。
而跌势则更多地出现在传统夕阳行业,这些行业的盈利下滑直接拖累了指数的表现。
从数据上看,A股市场的涨跌比达到了6:4,这个比例高于历史平均水平,但分化加剧也带来了风险:比如银行股工商银行,目前的估值偏低,股息率高达5%,安全垫非常厚实;非银金融中的中信证券,则受益于市场交易量的回升,其利好是确定的。
宏观层面,中国的产业升级(例如“中国制造2025”计划)正在驱动这种分化,如果散户盲目追涨杀跌,很容易陷入亏损的泥潭。
当然,争议点也随之浮现:有人会担心“滞涨牛”是一个陷阱,但从我的角度来看,缩量1.2万亿的成交量并非危机,而是资金在进行优化配置的信号。
港股恒生科技指数的翻红预示着科技股的弹性正在增强,如果恒生指数能够成功突破24000点,将有望引爆新一轮行情。
那么,作为散户,如何才能抓住这样的良机?
答案是聚焦高增长的赛道:可以考虑在逢低时布局像建设银行这样的权重股,或者抢筹像华泰证券这样的券商黑马股。
各位股友们,你们手中的个股是涨还是跌?
不妨在评论区说出你的选择,在这个分化的时代,认知的升级才是王道。
让我们行动起来:潜心研究基本面,别让这场“焦灼牛”白白溜走你翻倍的机会。
市场的语言,是分化,看懂了它,才能抓住时代的脉搏。
成交量缩量到底预示什么?滞涨牛蓄势待发。
笔者认为,2025年7月7日市场成交量萎缩至1.2万亿,这绝对不是什么熊市的警报——恰恰相反,这是一种“滞涨牛”的蓄力信号,预示着市场正在积蓄能量,为下一波的爆发式上涨铺平道路。
股民朋友们,当你们为这“焦灼无量”的市场而焦虑不安时,是否忽略了它背后隐藏的黄金窗口期?
成交量的缩量,在牛市中往往是进入“休息站”的表现,而不是市场的终点。
未来业绩增长的潜力,正集中在像银行股这样的权重股身上,它们受益于经济的复苏,年增长率有望达到9%。
影响股价的关键因素,包括政策的宽松信号以及资金的回流情况。
而近期,像降息预期这样的确定性利好,必将点燃市场的行情。
所以,别再被短期的沉重感所吓退,看懂了成交量缩量背后的逻辑,才能真正地抢先布局,抓住机遇。
缩量,是黎明前的宁静,是积蓄力量的信号,也是绝佳的“抢筹”时机。
2025年7月7日,李大霄的观察再次印证了一个关键的市场特征:市场虽然上涨了0.81点,涨幅仅0.2%,但成交量却仅为1.2万亿。
这个数字已经开始“渐行渐远”,远低于本轮行情的1.64万亿高点,呈现出明显的缩量滞涨态势。
第一个特征非常明显,散户在卖出,机构却在买入,这种模式仍在延续。
第二个特征是个股普遍出现涨多跌少的情况,这逆转了前一天市场的颓势,显示出市场正在回暖。
第三个特征是市值出现“长胖”现象,主要由权重股推动指数上涨。
银行股小幅上涨,非银金融和券商板块走强,但散户对这种“权重牛”仍然感到不满。
第四个特征是指数在接近3500点这个关口时显得非常沉重,最低探至3467点但并未出现大幅下跌,这体现了“跌不动牛”的韧性。
与此同时,港股恒生科技指数率先翻红,恒生指数也在蓄力挑战24000点,表现值得称赞。
第五个特征是,整体市场呈现出“焦灼牛”的态势——市值在不断扩大,但却缺乏成交量的有效支持来推动指数进一步上行,市场正在以时间换空间。
那么,成交量缩量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首先,我们需要发现问题所在:许多股民将其误读为市场风险的信号,但实际上,这可能是一种健康的调整。
我们来从基本面解读一下:当前1.2万亿的成交量虽然低于1.64万亿的近期高点,但它仍然远高于熊市的门槛(比如我们过去看到的8000亿以下的成交量),这表明市场上的资金并没有出现大规模的逃离,而是处于一种沉淀和优化的状态。
经济数据方面,中国PMI指数一直稳居50以上,保持扩张态势,这为市场提供了基本面的支撑。
银行股如农业银行,业绩稳健,2025年预计每股收益(EPS)能够增长8%。
非银金融板块,比如海通证券,受益于市场活跃度的提升,其利好也是比较确定的。
从宏观层面来看,市场流动性仍然充裕(央行多次暗示将维持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为“滞涨牛”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动力;一旦港股恒生指数成功突破24000点,将有望带动A股市场继续上行。
当然,争议点也同样存在:有人会担心缩量预示着市场即将出现大跌,但如果我们回顾历史,比如2023年市场也曾出现过类似的缩量情况,但随后指数却出现了高达20%的上涨。
数据也证明了这一点,当前市场的估值是合理的(比如沪深300的市盈率仅为12倍左右),整体风险相对可控。
#图文作者回归激励计划#
那么,作为散户,我们应该如何行动呢?
答案是聚焦核心资产:可以考虑在逢低时布局像招商银行这样的高股息、具有防御属性的权重股,或者抢筹像东方财富这样的券商龙头股。
各位股友们,你们的账户是否已经准备好迎接下一波行情?
不妨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投资策略——在这样的蓄势阶段,耐心至关重要。
现在是积极出击的时刻:成交量的缩量并非是行情的终结,而是绝佳的“抢筹”起点,千万别让这场“焦灼牛”错失了你获取超额收益的机会。
(点击上方的《决胜龙虎榜》查看专栏,可看笔者短线股的分析点评,可单篇订阅,亦可按月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