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第二届广州国际智能建造与工业化建筑产业博览会

时间:2026年5月8日-10日

地点:广州保利世贸博览馆

2026第二届广州国际智能建造与工业化建筑产业博览会2026第二届广州国际智能建造与工业化建筑产业博览会正式进入技术盛宴阶段。琶洲展馆A区中央,一座由机器人72小时3D打印完成的波浪形混凝土穹顶成为焦点,其内部嵌入了动态应力感应系统,参观者每触摸一次曲面,穹顶便会通过LED矩阵呈现实时受力数据流。

在装配式建筑展区,某头部企业推出的"活体建筑单元"引发热议。这些搭载AI芯片的预制构件能自主感知温湿度变化,通过纳米孔隙实现呼吸式调温,施工时只需像拼乐高一样组合,系统便会自动生成数字孪生模型。"这彻底改变了传统工地脏乱差的印象。"一位新加坡开发商指着模块化外墙上的自清洁涂层感叹。现场工程师演示时,故意将咖啡泼在墙面,光伏催化材料在30秒内就将污渍分解成无害微粒。智能施工专区里,六足蜘蛛机器人正在模拟高空玻璃幕墙安装。其搭载的毫米波雷达能穿透雨雾精准定位,机械臂末端的自适应吸盘可承受12级阵风。更令人称奇的是配套的"云端工匠"系统——当机器人遇到非常规节点时,会实时调用全球2000个同类案例数据库,通过强化学习在20秒内生成解决方案。日本参观团围着展台不断拍照,领队频频点头:"这比我们预想的迭代速度快了至少三年。"华南理工大学的建筑元宇宙实验室发布了最新成果。观众戴上轻量化AR眼镜后,眼前的展台瞬间扩展成可交互的虚拟工地,手指轻划就能拆解超高层建筑的每一个BIM节点。德国某建材集团CTO尝试用脑机接口设备修改钢结构参数,系统立即反馈出成本波动和碳足迹变化,"这种即时反馈正是行业缺失的关键链条"。

住建部智能建造推进处处长指出:"本届展会呈现的柔性生产线、分布式智能等突破,标志着行业已从单点技术创新进入系统重构期。"他身后的大屏正循环播放着AI城市模拟器推演的景象:2040年的粤港澳大湾区,所有新建项目都在数字云平台上完成全生命周期推演后才会破土动工。当论坛进行到碳核算技术研讨时,展馆灯光突然调暗——原来屋顶的钙钛矿光伏玻璃正在为整个展区供电,实时显示屏显示当日已减少碳排放1.2吨。仍有参展商在测试新一代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某个混凝土搅拌站的数字孪生体正在自主调整配合比,参数变化同步映射到200公里外佛山工厂的实际生产线。这种虚实交融的场景,恰如本届博览会留给行业的最佳注脚:当智能建造遇见工业化,建筑不再是凝固的音乐,而进化为会思考的有机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