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范晓光指挥唐家山堰塞湖泄洪时发怒,谁放记者上来就把谁扔水里
2008年5月12日下午14时28分,轰隆一声巨响,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
据日本气象厅数据,汶川大地震造成的地震波共环绕了地球六圈。
灾情紧急,时间就是生命,也就是在地震发生后,党中央迅速做出部署,要求展开抗震救灾工作。
图|范晓光将军
汶川地震发生后四个小时,一个身材高大的将军身影出现在灾区,他是时任成都军区副司令员的范晓光将军。
也就是在不久之后,时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的葛振峰将军亲自下令,安排范晓光等三位老将军打了一场硬要求的攻坚战。
唐家山堰塞湖泄洪。
面对最危险的时刻,范晓光始终坚持在一线,他曾强调:
“大坝在可预见的时间内没有溃堤的危险……万一出现紧急情况,最后撤离的肯定是部队,部队中最后撤离的肯定是领导干部!”
他也用他的实际行动,履行了承诺。
“一门三花,花花落将星”
老将军范晓光的父亲,是开国上将王平。
似乎许多人都没有想到,范晓光将军一出生就是随母姓,而不是随父亲,这也是王平将军决定的。
1937年抗战爆发后,王平随聂荣臻参加了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工作,后来到了阜平后,在当地组织了数千人的抗日义勇军,还为前线输送了十几个团的兵力。
王平在阜平兼任着阜平县长,并积极在当地动员年轻人入党。
河北阜平县范家在当地村子里一直小有名气,范氏几个子女后来都参加了革命。
范氏一族还有三个女儿老大范景新、老二范景明、老三范景阳,也都先后参加了革命。
巧合的是,三个女孩儿后来都嫁给了开国将军。
图|开国上将王平
老二范景明嫁给了晋察冀军区三分区政治部主任王宗槐,王宗槐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
老三范景阳嫁给了晋察冀军区五分区参谋长易耀彩,易耀彩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
而姐妹三人中,老大范景新,嫁给了晋察冀三分区政委王平,王平后来被授予上将军衔。据说妹妹范景明的婚事,也是由姐姐姐夫撮合做主的。
王平调到阜平工作时,与范景新结识,当时两人还只是上下级关系,王平在阜平做动员委员会主任时,范景新曾负责宣传、收集物资等工作。
也因为工作的关系,两人后来也熟悉了不少,范景新时常请示王平:
“领导,这个是物资的收集统计表!”
“领导,您看看这个宣传标语合适吗?”
“领导,这件事情应该怎么处理?”
时间一长,王平对这个工作认真负责的小姑娘有了一丝好感,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份好感逐渐转化为恋情。
1939年春节后,王平路过阜平,两人举行了一个最简单的婚礼。
从准备到结束,前后也不过只有一天的时间,洞房、被褥全是借来的,没有媒人、没有八抬大轿,更没有什么嫁妆聘礼。
在革命战争年代下,爱情是格外的甜蜜。
尽管两人婚后也只是吃了一顿饭,第二天便要各自分离。
图|1950年,王平和夫人范景新在张家口
范晓光是王平将军的第一个子女,生于1945年7月。
大部分的说法是,王平将军考虑到战时环境下的安全,于是让儿子跟随母姓,事实上却并非如此,范晓光将军后来回忆起这件事时这样说道:
“名字是妈妈起的,但是姓是我自己改的。”
因为父亲王平常年忙碌,年幼的范晓光其实对母亲很亲近,所以他郑重其事地对母亲提出,想要改成母姓。
范景新为儿子取名晓光,是因为抗战胜利的曙光就在眼前。
王平夫妇后来又生育了6个子女,他们对子女的教育,总是格外的严厉。
尤其是老大范晓光,由于他出身在战争年代,自幼年开始便经常听父亲念叨长征时期的经历,可在讲述这些英雄事迹时,范晓光从父亲的眼神中看到的不是骄傲和自豪,而是掩饰不住的哀伤,范晓光里感受到了他不一样的情感。
“之所以父亲把每一个细节都记得如此详细,是因为长征途中牺牲了很多英雄的战士。”
图|王平将军与长子范晓光
范晓光始终认为父亲是一个英雄,但王平却并不认为是这样:
“我哪里是什么英雄?我只是一个战场上的幸存者而已。那些为了革命牺牲性命的无数先烈,才是你们应该记住的货真价实的英雄。”
以父亲为榜样,立志当军人
范晓光从小就有一个志愿,那就是和父亲一样成为一名军人。
“自记事起,他就在渴望长大,希望自己能当一名解放军战士,为解放全中国出力。我们这一代人,从小就对党和军队充满了感情,为人民服务、为祖国争光的信念从小就植根于心田。”
年幼的范晓光,尚不能理解战争的残酷,随着1949年全国逐渐解放,所有人都欢天喜地的庆祝战争结束时,范晓光却急得大哭起来:“今天这里解放,明天那里解放,全国都解放了,将来我要去哪里打仗呢?”
周围的人一听,顿时大笑起来。
生在旧社会,长在新中国。
范晓光就这么无忧无虑地长大,但内心深处始终有一个参军的梦想,年幼的范晓光始终在焦急,自己什么时候才能彻底长大。
上中学时,范晓光还一度把自己的名字改成“王可军”,意为“可以参军”。
1964年,范晓光考入了南京解放军炮兵工程学院。
这一下,范晓光距离自己的梦想更近了一步。
图|1958年,王平与毛泽东在中南海怀仁堂
入学以后,学校安排学员下连队锻炼,尽管生活是苦了些,但范晓光却坚持下来,当时全军正在开展大比武活动,范晓光一度获得了“神炮手”的荣誉称号,连里的党支部也一度把他列为考察对象,想要介绍他入党。
党支部让范晓光回去写一份入党申请书,原本是很简单的一件事,但范晓光却有些犯愁起来。自己之前似乎只是想成为像父亲那样的军人,似乎从来没有考虑过入党的事情,没办法范晓光只好给父亲写信,问父亲:
“入党申请书怎么写?”
出乎预料的是,王平没有批评儿子,而是耐心细致地写了封信给他:
“你追求进步,我感到很高兴,但是你连入党申请书都不会写,说明你还不具备一名共产党员的条件,你要好好学习党章和党的历史,以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到时你就会写入党申请书了,等你会写入党申请书了,说明你离党员的标准也就不远了。”
父亲的一席话让范晓光冷静下来,他开始以一名共产党员的身份要求自己,尽管后来的他吃了很多苦,但是他却始终坚定着信念。
1973年,在周总理的关怀下,范晓光调回母校任教员。
由于六十年代,中央军委曾下令,南京炮兵工程学院和其他两所军事院校改为地方院校,学校全体教员和学员集体脱军装转业,范晓光不得已脱下了军装。因为对部队充满感情,在他心里却仍然有一个参军的愿望,一直到1978年,范晓光才又重新回到了部队,调军委炮兵科研处工作。
范晓光在炮兵科研处工作期间,主持了参加指导122毫米40管火箭炮、130毫米30管火箭炮等装备的科研课题。
图|范晓光将军
2003年,中央军委正式任命,范晓光担任成都军区副司令员,并于2005年7月,晋升范晓光为中将军衔。
“能够来到当年父亲长征战斗过的地方工作,我感到很有意义。”
范晓光始终记得,父亲当年不止一次给他说起过一件长征时期的往事。
红三军团经历7天长途跋涉,终于进军班佑,那时的王平还在红三军团红十一团任政委,刚渡过班佑河,就接到了彭德怀的命令,班佑河那边还有几百人没有过来,让王平带一个营的战士去接他们回来。
尽管那时大家都很疲惫,但王平接到命令以后,还是毫不迟疑地率部前往,还没过河时,王平就从望远镜里看到,对面河岸边安安静静的坐着七八百人,一动不动,王平心下疑虑,带着通讯员、侦查员率先一步涉水过去查看,没想到的是,这七八百名战士早已因伤病和饥饿而牺牲。
找来找去,王平只找到了一个还有气的战士,但才过河不久,这名战士也牺牲了,王平忍不住泪水夺眶而出,脱下军帽向烈士默哀……
尽管已经过去很多年,但王平谈到这件事时,总是忍不住,1998年王平将军去世,迟浩田将军回忆起六十年代在南京军事学院学习,听王平政委做报告,讲到班佑烈士的事迹时“老人不禁声音哽咽,泣不成声,全场无不为之动容,许多人第一次见到一位首长在公开场合伤心落泪……”。
图|中国工农红军班佑烈士纪念碑
范晓光也对这件往事记忆深刻:
“利用下部队的工作机会,怀揣着父亲的回忆录,我沿着父亲的足迹,重走长征路。几经探寻,我终于在班佑河边找到了当年红军烈士的殉难地,如今那儿已变成了一片红树林,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
范晓光认为:
“在经济快速发展、物质丰富的今天,许多人却思想空虚、精神失落,我有责任告诉年轻人,在那片草地上发生过的红色悲壮故事,我当时就想,要在草地上为烈士们建碑立传,让红军的长征精神光照千秋。”
2009年,范晓光赴阿坝州考察建碑事宜,没想到的是时任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党委书记侍俊对他说:
“烈士纪念碑应由阿坝人民修建,阿坝人民与红军情深谊长,长征中阿坝地区藏、羌、回、汉各族人民曾为前后在此过往的10万红军的粮食供给作出了巨大贡献。汶川大地震中,解放军在阿坝地区流血流汗抗震救灾,帮助阿坝人民重建家园,阿坝人民最懂感恩!”
侍俊谈及了范晓光在汶川地震时曾有过的壮举,说起来这也是范晓光作为一个出生在和平年代的将军,面临的最大一次考验。
时隔多年以后,当再问起范晓光将军,汶川地震时的往事时,范晓光将军也只是轻轻地摆了摆手说:
“我不记得了。”
汶川地震是作为新中国建立以后,最大规模的地质灾害,范晓光将军又是第一个赶到现场,他怎么会不记得那时的场景呢?
唐家山堰塞湖泄洪,老将军大发雷霆:不要再放记者上来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是范晓光一生难以忘却的纪念。
在灾难发生的同时,老将军几乎也忘了给自己家里报平安,就立即赶赴灾区指挥抗震救灾。
更为严峻的考验是,当时成都军区大部分的部队都在各处执行任务,而范晓光将军手头能够调动的兵力只有6000人,而且几乎是在地震发生后一开始,就立即投入到救灾过程中。为此范晓光在当晚下达了死命令:
“全省民兵总动员。”
在范晓光将军的一声命令下,四川的民兵预备役部队数万大军立即投入到抗震救灾的过程中。
整个抗震救灾过程中,范晓光也连续创造了很多第一,比如他是第一个赶到灾区的解放军高级将领,乘坐直升机视察灾区最多的将军,救灾中范晓光将军几乎跑遍了所有的灾区城镇。
事实上对范晓光最大的支持来自于家里。
图|范晓光将军在唐家山堰塞湖指挥排险
当地震发生的那一刻,范晓光也都忘了通知家里人自己安全的消息,但家人们已经第一时间注意到了在电视新闻中的范晓光的身影。
年过九旬的老八路战士,王平将军妻子范景新为了不打扰儿子抗震救灾,立即召集全家约定,不许给儿子打电话,以免分心他在前线的工作。
范晓光在灾区投入紧急救援,几乎是目不交睫,可也时常有一些不愉快的事情,惹得将军大发雷霆。
5月19日,范晓光将军得知汶川到映秀之间的山沟里有一些伤员,因为道路不通无法转运出来,焦急的范晓光立即调动了两架直升机,连同医学院八名博士一起赶赴抢运,等到到了地方以后,因为映秀镇的急降场上海停着一架转运物资的军用飞机正在卸货,所以直升机只好在空中盘旋。
可直升飞机在空中盘旋了半个小时,下面的飞机还是没起飞,等到范晓光下去以后才知道,原来是下面的飞机没起飞,是为了配合媒体拍摄。
范晓光的火气腾地一下升了起来,如此紧急的情况下,灾区每一分钟都在死人,他们却在这里搞形式主义,气得范晓光上前直接给了摄像两脚:“赶紧给我挪地方,否则我处分你。”
很快范晓光将军又接到了一个重要任务。
图|唐家山堰塞湖的放水现场照片
唐家山堰塞湖,经历过那一年地震的人对这个名称都不陌生。
汶川地震造成了四川全省境内出现了33座堰塞湖,其中最危险的当属北川县上游的唐家山堰塞湖。
说起来,堰塞湖这样一种情况,主要是因为地震造成山体滑坡,堵塞河流储水后形成的,由于地震后堰塞湖结构并不稳定,一旦遭遇余震或者是强降雨,很有可能造成溃坝,危急下游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堰塞湖的危害究竟有多大?
事实上在过去的历史上,四川曾经发生过这样的惨剧。
1933年,四川茂汶县古蚕陵重镇叠溪曾发生7.5级大地震,地震垮塌物堵塞岷江,形成了三个堰塞湖,由于当时中国积贫积弱,堰塞湖危险并不为人所熟知,加之无人处理,45天后,叠溪堰塞湖发生溃坝,高达20丈的洪峰呼啸而下,吞噬了沿岷江两岸的几个村子,大水一直冲到了今天的都江堰市,绵延250余公里,2万多人丧生。
几十年过去,当年地震形成的堰塞湖,依旧影响着当地百姓的生活,至今叠溪海子之下,还埋着闻名的叠溪古城。
事实上就在地震后几天,唐家山堰塞湖危险的情况,已经被救援人员有所察觉。
5月19日上午,四川省“5·12”抗震救灾指挥部水利监控组组长郭永祥会同水利部副部长矫勇、部总工刘宁、省水利厅副厅长胡云赶往绵阳市指导唐家山堰塞湖具体的处置措施。
经专家充分论证,唐家山堰塞湖坝体集雨面积大、水体大、水位上涨快、地质结构差,溃坝的可能性极大。
“决不能让一个百姓伤亡。”
坝上的抢险指挥部设在一个集装箱里,时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葛振峰将军亲自坐镇,成都军区副司令员范晓光,武警部队副司令员息中朝,武警水电部队政委贾方亮亲临一线指挥商量具体的措施。
如何解决唐家山堰塞湖的风险,只有开挖溢洪槽,使堰塞湖内的水尽快排出,然而由于地震造成的道路中断,大型的挖掘机械人员均被困在半途,只能开辟一条空中通道,从绵阳南郊机场出发,空投人员与机械设备到坝顶上。
工程进行的同时,也是最危险的时候。
“汛期已到,余震不断,坝上人员时刻都在最危险之中!”
范晓光将军在危险的关头,始终坚持在第一线,他用沙哑的嗓音为广大战士与群众增添了信心:
“堰塞湖下游群众不用惊慌,大坝在可预见的时间内没有溃堤的危险。万一出现紧急情况,最后撤离的一定是部队,部队中最后撤离的肯定是领导干部!”
可就在这样危险的时刻,范晓光却发了好大一通火气。
原来就在工程施工的紧张氛围里,赶来报道消息的新闻媒体记者就有七八十个,光直升机每天就得起飞五六架次,范晓光在坝上四天四夜没顾得上吃一顿饱饭,地方政府送来的盒饭,都让记者给吃了,气得范晓光直接下令:
“谁要再放一个记者上山,就把谁扔进水里去。”
也因为范晓光下令,不准一个记者上来,唐家山上的记者后来一个也不见踪影。
事后范晓光为自己粗鲁的言行向记者道歉,可在那个危险的环境下,范晓光将军别无选择。
一直到6月10日,唐家山堰塞湖开始泄洪,范晓光将军的心里才平静了不少,当年在现场的记者也捕捉到了一个画面,在所有人员撤离的关键时候,范晓光将军故意落在最后面,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叫责任。
2009年初,范晓光将军从成都军区领导岗位上退了下来,尽管已经离开了一线岗位,但范晓光将军依旧不改本色,始终关心着国家建设,1998年王平将军临终前,还挂念着家乡的教育,想为家乡的东源中学捐款盖一栋学生宿舍,时隔几年后,范晓光将军携全家回到老家阳新县,鼓励儿子捐款30万,为家乡东源中学建起了一栋学生宿舍。
范晓光将军用自己一生诠释了什么是理想信念:
“大力弘扬老一辈革命家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崇高精神,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始终对党忠诚;无论身处顺境、逆境,无论面对多大危险和困难,都始终信念如钢、坚贞不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