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政府停摆背后,农场破产潮将引发什么连锁反应?
停摆16天,每天损失21亿美元,美国农场主面临倒闭,低收入群体连基本营养补助都将中断。这场持续的政治僵持,不仅让美国经济遭受重创,还悄然波及中国的农产品进口体系。中国消费者的餐桌会因此受到影响吗?
截至10月16日,美国联邦政府“停摆”已进入第16天。参议院曾于前一天进行了第九次临时预算案投票,结果依旧未能突破僵局,51票赞成、44票反对,形势依旧僵持。这次停摆带来的损失,已经从抽象数据变成了实实在在的困扰,甚至连财政部长贝森特也在公开发言中出现表述误差。他曾称“停摆每天导致150亿美元损失”,财政部随后澄清,这其实是“每周150亿美元”。即便如此,平均每日损失仍高达21亿美元。
安永公司据此分析,停摆每周将让GDP增长减少约70亿美元,直接拉低本季度的经济增速。在一线产业中,旅游业冲击明显。美国旅游协会总裁杰夫·弗里曼透露,政府停摆带来的损害不可逆转,仅第一周就造成10亿美元损失。旅客在机场面临长时间排队,航班延误不断发生,部分机场因联邦雇员短缺进行航班削减,原本高效的航空运输体系变得支离破碎。
金融领域的隐患更难量化。联邦统计部门停摆后,许多关键数据无法发布。美联储主席鲍威尔近日也表示,劳动力市场正在恶化,但缺乏数据令决策充满不确定性。是否降息仍存在较大变数。这种不确定性,通过汇率和资本流动影响全球,一些国际金融市场正在被美国的政治对立牵连其中。
相比之下,民生领域的冲击尤为明显。如果停摆持续一个月,将新增失业人口约4.3万人,消费者支出也将减少300亿美元。白宫管理和预算办公室明确预警裁员可能突破1万人。幸运的是,旧金山联邦地区法院法官伊尔斯顿发布了临时禁令,暂时减缓了联邦雇员的失业压力,但“无薪休假”的困境依然难解。
军方同样面临难题。五角大楼官员表示,如果停摆持续,原本用于研发、测试和评估的80亿美元预算将被优先用于军人工资,这将影响美国军备升级,甚至削弱长期竞争力。
农业领域的压力则早已延伸至全球。美国农场主经营成本高昂,主要依靠政府贷款和补贴维系。如今各类资金发放全面停滞,今年上半年农场破产数量已达到2021年以来的新高。多个原定农业补贴项目也因此无限期推迟。对外出口方面,美国依旧是中国主要大豆来源。去年中国从美国进口大豆126亿美元,占美国出口总量的一半。但目前出口许可审批被延误至少三天以上。虽然中国年初以来已大量采购巴西和阿根廷大豆,进口来源多元化已初见成效,但美国大豆仍占中国进口的约三分之一,主要用于榨油及饲料。如果出口受阻,11月国内豆粕价格可能出现5%-8%的波动,进而影响禽类养殖成本。
更值得关注的是供应链信任度的变化。过去数年,中美之间关税摩擦导致中国将美国大豆进口占比由45%降至不足30%,而巴西市场份额提升至70%。这类结构性转移短期内难以逆转。这次美国因停摆造成的补贴延迟和出口停滞,再次削弱其“可靠供应商”的形象。中国商务部近期也公开表示,全球供应链的稳定非常依赖于政策连贯性,美国应尽快协调内部分歧,避免对全球农业贸易造成不利影响。
与此低收入家庭成为直接受害者。美国低收入住房联盟主席直言,停摆是以弱势家庭为代价。以WIC营养补助项目为例,全美数百万低收入家庭受益,如今资金断供,只能靠各州应急保障。康涅狄格州已决定动用州预算临时托底,但其他州却因财力有限无法覆盖全部需求,许多家庭已开始担忧孩子的奶粉和辅食供应。
值得注意的是,这并非美国首次因党争陷入预算僵局。2019年,因边境墙建设预算分歧,停摆持续了35天。而这次的导火索是医保预算,民主党和共和党意见依旧难以统一,将国家治理推向零和博弈。深层来这是美国政治极化的具体体现,两党都更关注选票,民众福祉和国家利益却被搁置一旁。
对于中国而言,这场停摆既带来挑战,也蕴含机遇。短期来美国农产品出口放缓或导致部分品类国内价格波动。但中国通过多元进口、战略储备已有效降低风险。长远这一事件进一步坚定了进口多元化的步伐。近年来,中国与巴西、阿根廷、以及“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农业合作持续深化,供应链的韧性不断提升。
外界普遍不看好新一轮预算案能迅速过关。这场已持续16天的停摆,每一天不仅带来新的经济损失,同时不断累积社会压力,影响已经远远超出美国本土。对中国消费者来说,短期内或许会感受到个别农产品价格波动,但得益于进口渠道多元和供应链优化,整体市场和百姓餐桌仍有坚实保障。对美国而言,如果无法尽快恢复政治协商与政策稳定,不仅经济衰退风险加剧,国际信誉也将在动荡中进一步流失。
政治博弈如果长期居于民众福祉之上,成本由普通家庭和全球市场共同承担。当前局势下,最需要的是各方理性妥协与责任担当,唯有如此,才能减少不确定性,守护全球供应链与民生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