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新加坡媒体的报道才懂,中国不用向全球再证明什么
“解释啥?钱包厚的已经懒得张嘴。”
海峡时报甩下这句话时,我正在地铁里刷手机,差点笑出声。旁边大哥以为我疯了,其实我只是被戳到爽点。以前咱们一开会就掏PPT,现在倒好,老外自己把表格做好了递过来,还附赠一句“这数据保真吗?”
讲真,中国这几年闷头干大事,干到连新加坡媒体都懒得用华丽辞藻。949.5万辆新能源车去年横扫全球,占六成二,相当于每卖出三辆绿牌车,两辆贴着中文车标。海峡时报的编辑估计边写边叹气:这还咋黑?数字自己会说话。
我翻了翻他们那篇稿子,最损的是配图。左边是欧洲充电桩排队,右边是中国服务区五秒闪充,配文连个感叹号都没加,留白比骂人还狠。新加坡自己也在推电动车,结果大街上跑的比亚迪比出租车还多,他们边写边在心里算账:买中国车能省下多少补贴?
回到咱们这儿,2025年上半年刚过完,新能源车又卖了1100多万辆,渗透率高到51%。意思是路边随便拦辆车,有一半不烧油。最骚的是出口,前八个月201万辆漂洋过海,欧洲人边数关税边下单,毕竟同配置便宜三万欧元,谁跟钱包过不去?
说到红旗EH7,这车3月上市时刚好撞上我陪表弟看车。22.98万起跳,表弟看完直接掏手机算贷款:“哥,这续航820公里,我每周通勤三百公里,俩礼拜充一次电,比给前女友买包还省。”销售在旁边补刀:“快充20分钟能跑五百公里,比你蹲厕所刷短视频还快。”
我当时偷偷查了数据,这车用74%高强度钢,碰撞测试五星批发部发的证。心里嘀咕:难怪第一批600辆敢直接发欧洲,老外挑剔起来比丈母娘还狠。结果半年后德国网友真香现场,论坛里有人晒图:“中国车机居然能连Xbox,方向盘打马里奥赛车毫无延迟。”
产业链更离谱,宁德时代电池、比亚迪电控、华为车机,像打麻将三家全胡。成本被卷到地板价,欧洲车厂高管半夜开视频会议,主题只有一个:“如何说服董事会买中国技术?”有工程师在LinkedIn匿名吐槽:“我们研究十年,中国半年量产,这游戏没法打。”
连台湾地区都躲不过。去年台北车展,纳智捷展台门可罗雀,对面比亚迪排队排到马路对面。台媒酸溜溜写标题“对岸电动车入侵”,结果评论区热评第一:“入侵啥?人家没打广告,是钱包自己投票。”
2025年10月批发量预估150万辆,意味着年底数据又要刷新三观。政府补贴早退了,市场反而更疯,像极了当年智能手机补贴停后,苹果专卖店反而排长队。区别在于,这回苹果成了被冲击的那个。
有人担心欧美加关税?比亚迪王朝系列2024年卖了357万辆,2025年1月单月30万,这体量足够摊平任何税。就像你月薪三千时怕菜涨价,年薪百万时只关心好不好吃。规模效应让中国车企开始反向输出标准,欧洲新充电桩接口标准草案,赫然写着“兼容中国国标”。
红旗EH7年底升级L3自动驾驶,据说算法是清华团队调的,专门针对中国大妈横穿马路场景。我在测试场见过,车突然刹停,大妈拎着菜篮子愣了三秒:“这铁疙瘩比我家老头反应快。”
未来怎么走?电池回收厂已经开始赚钱,宁德时代把旧电池拆成镍钴锰,再做成新电池,比挖矿便宜30%。东南亚国家现在组团来中国谈建厂,泰国总理访华第一站不是故宫,而是合肥电池工厂,上来就问:“能不能技术入股?”
写到这儿,我手机弹出推送:特斯拉中国9月销量微涨,但份额又被中国品牌挤掉2%。马斯克估计在得州工厂摔杯子:“他们不是来竞争的,是来清场的。”
十年前我们说“弯道超车”被群嘲,现在弯道直接变直道,对手还在后视镜里找我们尾灯。海峡时报那句“无需解释”,翻译成大白话就是:成绩单甩桌上,谁不服谁考个更好的。
你猜欧美车企高管现在最怕什么?不是中国车卖太便宜,而是怕下一代小孩觉得“汽车本来就该长这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