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航年轻机长之死,背后的职场隐忧与安全反思!

作者 | 燕梳楼
今天周末,闲聊为主。
昨天的文章《南航机长之死》很多读者应该已经看过了。
这篇文章我只提出一个疑问:这么年轻的机长是一直不合格还是突然不合格?
至少他本人是不接受这个结果的,然后带着刀找领导理论,其实只要思想工作到位,最后也不会惨烈收场。
还有,因为我长期分管工会工作,所以我认为南航的工会职能并没有发挥作用,维权机制形同虚设,不然李机长也不会祸及工会主席。
这起悲剧的背后其实是很多行业尤其是央国企的缩影,流于形式的KPI和各种考试让基层一线濒临崩溃,甚至成为拿捏下属的“服从性测试”,大家苦此久矣。
公众之所以关注南航机长之死,其实更多的是关注整个民航系统的生态,因为这涉及我们每个公民的出行安全。安全落地的不仅是飞机,还应包括每个从业者的尊严。
所以我还是建议各行各业尤其是涉及公共安全的领域,要高度关注职工的心理健康,切实发挥工会职能作用,特别是涉及考核、晋升等关键节点,千万不要忽视每一个矛盾点。
但这个话题确实敏感,也不宜过多讨论。还是说说昨晚的南京VS苏州之战吧,一个江宁府一个苏州府,一个名义上的省会一个是经济上的省会,所以这注定是一场苏超的终级PK。
因为昨天气温高达40度,所以南京主场也做了很多宠粉动作,除了给观众准备了免费的矿泉水,还冰淋城下现场降温。而现场观众也以此起彼伏的人浪向这个宽厚的老大哥报以感谢。
整体来说双方打得非常激烈,尤其是苏州几乎可以用拼尽全力来形容。对于苏州来说,输谁都可以,只要赢南京就行。而对于南京来说,只要拿下苏州,其它输给谁都不重要,所以这一战既决胜负亦决生死。
让人遗憾的是最后双方打平,对于一个南京球迷来说还是有点遗憾的,毕竟南京和南通是全省唯二有青训班底的类职业球队,竟然被一个学生队打的差点破防?作为中超候补的滕帅感觉也表现平平,全程没有惊喜。
还有一个小遗憾就是中场表演,又把开场跳啦啦操的一群小姑娘拉出来再跳一次,有点不走心的感觉。上次苏州主场四大才子惊艳出道,南京主场至少搞个秦淮八艳、金陵十二钗力压四大才子,展现六朝古都的文化底蕴。
虽然但是,此场比赛还是创下了三大奇迹。第一个,诞生了首场0:0纪录,此前从未打平过;第二个,创造了单场观众60396的人数纪录,这也成为中国业余足球赛事的上座新高度;第三个,赞助商高达29家,是中超的3倍还多。
还有一个可圈可点,那就是6万多名观众散场半小时全部疏通完毕,这也展现了南京警方不俗的管治水平。经过五轮的南北混战,真南哥南通也重回排行榜第一。苏超最稳定的三只球队也由此诞生:
南通5轮全胜,谁也打不过;
苏州1胜4平,谁也打不过;
常州5轮全输,谁也打不过。
太湖三傻已经成为历史,扬泰镇长江三呆登上舞台。但随着北伐的进程逐步加快,一场更为激烈的战斗正呼之欲出。苏超之所以能走向全国,那是因为他们真的是拿生命在踢球,用青春去热爱。
这个炎热的乙巳之夏,注定属于热血又纯粹的苏超!
最后再说说小伙怒砸车窗勇救全车乘客,最后却被警察带走批评教育事件。我看到昨天中午铁路方发了个情况说明,面对汹涌而来的舆论批评,非但没有认识到错误,还极力解释“未达紧急程度”。
最讽刺的是,通报还很骄傲地提及调配10辆救护车待命。一边声称车内“未达紧急程度”,一边却又在站外严阵以待地布置了10辆救护车——这岂非自证乘客处境之凶险?要知道,热射病是会死人的。
回顾一下经过。7月2日夜,浙江金华市沪昆线东孝站,因为一列货车失控侵入正线,迫使K1373次客车紧急脱线停下。车轮停转,空调随之罢工。3个多上时的时间内,封闭的车厢内气温急剧攀升,车内乘客几近窒息。
乘客多次请求乘务员开门通风均被拒绝,理由是“违反安全规定”。眼看多名老人儿童濒临休克,一名黑衣小伙无奈之下,抡起安全锤砸开车窗。随后,小伙在金华站被民警带走。这引发舆论强烈质疑,小伙的行为有什么错?
随后,铁路部门通报称,警方对砸窗者并不是拘留,而“批评教育后放行”。但这仍然引发对于公共交通生命安全如何保障的叩问,以及乘客在危险时有无紧急决策权的讨论。
铁路部门事后强调“破窗可能引发漏电或轨道异物侵入”,却回避了更残酷的现实:医学研究证明,当车厢含氧量低于19.5%,人体判断力会下降70%。此时破窗符合“两害相权取其轻”原则。
而从法理层面来说,《民法典》第182条明确“紧急避险”合法性,即保护更大权益时可损害较小利益。在“守规窒息”与“破窗担责”的二元困境中,乘客的求生本能与制度的机械执行,应该前者优先。
当生理极限逼近,黑衣小伙的砸窗行为,实则是规则失效下的求生本能。所以多数网友支持砸窗,认为这是现代版的“司马光砸缸”。相比之下,更应追责乘务人员机械执行规则的行为。
所有规则的终极目的,应是守护而非剥夺人的尊严。从郑州地铁水灾到此次事件,历史反复证明:绝对服从规则可能酿成更大悲剧。真正的文明进步需要三重觉醒:
技术层面:加装手动通风舱门(类似民航设计)、标配氧饱和检测仪;制度层面:明确“15分钟无通风即启动紧急预案”的刚性标准;文化层面:破除“违规即原罪”的思维定式,建立“生命权优先”的共识。
在规则尽头,站着的是人。希望在下次修订《铁路安全条例》时,别忘了在“严禁破窗”旁增加一行小字:当呼吸成为奢望,公民有权为生命紧急避险。
毕竟,我们制定规则是为了避免灾难,而非让灾难成为规则的祭品。
其实两个洞开的窗口,都在呐喊同一个声音:
规则,必须为生命让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