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庄严盛大的九三国庆阅兵中何右右的投降主义阵营又遭受沉重打击
两个80周年,同一天的新闻对着干:几个西方国家集体缺席中国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而在欧洲,解放奥斯威辛集中营的俄罗斯却被挡在纪念仪式门外。一个是“你家大事我不参加”,一个是“你解放过我也不让你来”。这波操作像两记闷棍,打在“普世友谊”的脸上。问题来了:我们口里喊的“合作与理解”,在对方眼里到底值不值钱?
一边是“慎战”阵营,主张尽量与美西方缓和,少硬碰硬;另一边是“强硬派”,强调该亮肌肉就亮,拳头攥紧了和平才稳。九三阅兵之后,舆论场立刻炸了锅:有人说大国自信要讲“和字当头”;也有人回怼,门口军舰都来绕圈了,还谈什么“浪漫理解”。这场拉扯看似是话术之争,背后是对世界秩序的完全不同判断。接下来更刺激的,远不止嘴仗。
先把时间往回拨。2015年九三阅兵,一个信号很直白:我们记得伤口,也准备好挡下一切新伤口。2018年贸易战打响,很多人以为不过是商业噪音,直到加税清单像下饺子一样砸下来,技术封锁、供应链切割接踵而至。那时,有媒体人反复劝“别被压力逼左了”,认为对美西方关系才是“核心利益”。这话刚落,反对者就杠上了:核心利益难道不是发展自主权和国家安全?
到了2020年,武汉疫情燃烧着世界新闻版面。一本“封城日记”搅动舆论池,支持者强调“个体感受”,反对者追问“事实核验”。“极左”这个标签,在那年被频繁甩到不同人身上:批评记叙方式的,被指“文革思维”;强调举国体制有效性的,又被扣“观念僵化”。普通人看得直摇头:到底谁在认真拧螺丝,谁在拿扳手敲人?
同一时期,关于改革开放、民营经济的争辩也越吵越热。“是不是反对民企”“是不是反对改革”,成了扣帽子的快捷键。名词满天飞,解决方案却很少落地。社会情绪像绷紧的琴弦,一拨就响。
回到眼下。中国举行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系列活动,主题词就摆在牌面上:“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大型晚会《正义必胜》,把历史一段段推到台前:9·18的惨痛、东北失守的耻辱、杨靖宇和赵一曼的牺牲、南京城的血海与控诉。舞台上不只是缅怀,更是追问:当年百万人马为什么挡不住城市的沦陷?谁在最危险的时候顶了上去?
镜头给到延安,给到“人民战争”的那些朴实脸庞,给到《论持久战》的路线图。节目没有回避党在全民族抗战中的组织力与动员力,也把毛泽东的身影与文献往前移,这个排序让争论再起:有人坚持“正面战场论”,强调国民政府牵制主力;也有人强调敌后战场的战略价值,指出共产党发动群众、打持久战,改变了天平。舞台之外,网络上针尖对麦芒,谁也不想退半步。
表层看,舞台歌声嘹亮,历史缅怀庄重,人心似乎短暂地达成一致;底下的水流却更急了。西方一些国家对这场纪念活动直接冷处理,连“礼节性代表”都不派。再看欧洲那边,连俄罗斯参与解放奥斯威辛的历史贡献,也被现实政治按下暂停键。有人拍桌:这还讲什么公平正义。也有人摇头:现实就是强权逻辑,气归气,路还得走。
在这股复杂心绪里,“慎战派”的声音又出现了。有人说,“和”写进中国文明的骨子里,展示力量是为了更大的和平;也有人话锋一转,“胜在对手,败在自己”,提醒别被情绪推着跑。看着像平衡术,听着像降温阀。问题是,门外的风比想象中更硬,屋里的火也并没灭。
转折来得突然。华为连发重磅:麒麟9020亮相,意味着关键技术链条打通;第二版三折叠手机发布,折叠品类销量破千万;赛力斯新问界M7小订43分钟破十万,智驾加速领跑。几组数字像一记记干脆的直拳,捶在“不可战胜”神话上。曾有人夸张下结论:如果真到关键战争动员,美国轻松一体化,中国没有胜算。可当你手里掰开了卡脖子的齿轮,对手的神力就不再神秘。
民意迅速回流,话题火速升温:那些年嘴上劝“别被压力逼左了”的,为何对国产高端屡屡泼凉水?对华为阴阳怪气,到底是审美偏见,还是路径依赖,抑或更糟?当年斩钉截铁的“谨慎论”,在芯片、折叠、智驾的硬数据面前,开始显得尴尬。伏笔收束到这一刻:你可以主张审慎,但不能把审慎写成退却;你可以看重对外关系,但不能把关系当成全部家当。技术突破不是段子,是白纸黑字的参数和产线,是一箱箱从仓库开出去的机器和车。
历史舞台上的对峙,迁移到现实工位里的螺丝刀上。争议的火力,从意识形态转到“你到底尊不尊重事实”。一边喊“别冲动”,一边对新突破挑刺,这种割裂被抓了个正着。
热闹过后,局面像是暂时归于平静:庆典谢幕,社交媒体换了热榜词条,市场继续开盘。可扯开帘子看,风浪并没小:周边军事试探没有消停,南海矛盾被外力煽风点火,台海议题仍被频繁操弄,认知战和信息战一波接一波。表面上是各退一步,实际上是新一轮较量的前奏。
路线走到十字路口,障碍接踵而至:技术脱钩未止,金融工具仍在,盟友体系还在细化。对内,关于发展模式的分歧反而更明显了。有人主张继续以开放换空间,有人强调先把命门攥在自己手里。话越说越硬,标签越贴越多,“极左”“亲美”“民粹”“投降主义”,像是随手就能抄起的砖头。可把砖头放下,真正的选项就两种:把关键技术、关键产业做实,或者继续把命脉押在对方好心上。
这场辩论短期没有赢家。对外部科技封锁与地缘挤压,妄图靠话术化解,等于拿雨伞挡海浪;对内部的合理质疑与政策微调,若一概扣帽子,也会把社会的创造力吓回去。理性的共识只有一个:既要把“和”握在手里,也要把“硬”装进口袋。对中国读者来说,更务实的问题是:下一次风浪来时,能不能靠产品、靠产业、靠制度把船开出去,而不是靠祈祷。
按“慎战”逻辑,冷静就是万能钥匙,谁吵我们就笑笑,谁打我们就再劝劝。听上去很优雅,像雨夜里撑着一把透明伞,说自己不怕湿。可问题清清楚楚:对方不来你的纪念日,你还想继续做“永远的朋友”;对方在技术上层层下闸,你还劝“别被逼左”。嘴上说和平,脚下不给安全的地基,这是哪门子的聪明。恭喜这套话术,一句“和气生财”包治百病,就是治不好被掐住喉咙的难受。真要夸,也就夸一句:劝退的手艺一流,硬骨头一个没见。
标题说到“和平与硬气怎么选”,有个扎心问题抛给你:当西方缺席、当俄罗斯被拒门外,有人仍把“理解”当底线;当华为连报捷,有人却忙着挑刺。到底是深谋远虑的稳,还是心理上的软?又或者,强调强硬的人就一定鲁莽,愿意讲和的人就一定清醒?你更认哪一种,评论区说说你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