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比4的比分牌刺眼地挂在天津泰达足球场的记分牌上,武汉三镇球员垂头丧气地走向更衣室。

代理主教练邓卓翔站在场边,脸上的表情比天津十二月的寒风还要冷。

这场惨败让球迷论坛炸开了锅,可自媒体人李璇的社交账号却是一片歌舞升平,最新动态赫然写着:"邓指导的战术思路令人耳目一新!"

邓卓翔回到更衣室,战术板上的标记还停留在上半场的布置。他盯着那些圆圈和箭头发呆,耳边似乎还回荡着看台上"下课"的喊声。三个月前他还是球员,现在却要面对十一个队员期待的眼神。这感觉就像让一个刚考到驾照的新手直接去跑F1,方向盘都还没摸热乎就要应付各种突发状况。助理教练递过来一瓶水,他机械地拧开瓶盖,水已经洒了一半在裤子上都没察觉。

李璇的吹捧来得比球队的大巴还准时。武汉三镇好不容易赢下申花那天,她的文章简直把邓卓翔夸成了中国足球的救世主。"精妙换人""临场应变大师""少帅风采",这些词儿跟不要钱似的往外蹦。可转头球队八轮不胜的时候,她的账号安静得像被禁言了一样。这种操作球迷都看乐了,有人调侃说李璇的键盘上肯定只有"吹捧"一个按键。

足球圈里有个老段子:赢球是教练英明,输球是球员不行。可到了邓卓翔这儿,李璇愣是能玩出新花样。球队输球她说是交学费,赢球就变成个人能力。这种无脑吹捧得球迷直摇头,有人说的好,这跟哄小孩似的,考60分硬说成100分,最后害的是孩子自己。天津这场球就是最好的例子,明眼人都看得出战术被完爆,她倒好,赛后发个"虽败犹荣",评论区立马有球迷怼回去:"荣在哪?荣在输得不够多?"

邓卓翔自己心里也明白,从球员转型教练哪有那么容易。当年他在国家队踢任意球是一把好手,可现在要管十一个球员的吃喝拉撒睡,还得应付媒体球迷的指指点点。更衣室里老队员看他的眼神都带着怀疑,这种压力比当年踢点球大战还大。有次训练结束他在更衣室门口听见队员嘀咕:"他自己都搞不明白,还教我们?"这话像根刺一样扎在心里,可他能说什么?成绩摆在那儿,八轮不胜的数据不会说谎。

李璇这种捧杀式报道在足球圈不是新鲜事。早年间也有媒体把某个年轻教练吹上天,结果没两年就现了原形,现在都不知道去哪了。老球迷都懂,教练这行当最忌讳的就是捧杀。好比煮一锅汤,火候不够硬说美味,最后喝的人吐了,煮的人也毁了。可流量为王的时代,谁在乎这些?夸得越狠点击越高,至于当事人死活,关我什么事?

武汉当地有个资深记者说得实在:"年轻教练需要的是建设性批评,不是这种把人架在火上烤的吹捧。"这话在理。看看隔壁天津队的于根伟,当年转型时也挨过骂,可人家一步一个脚印,现在带得风生水起。足球这个行当最实在,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光靠嘴皮子吹不出真本事。

更衣室里,邓卓翔把湿漉漉的战术板擦干净。下一场比赛的对手更强,他知道等着自己的是什么。场外李璇们还在忙着制造话题,可足球终究是踢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有老教练跟他说过,这行当就像走钢丝,捧得越高,摔得越惨。他现在算是明白这话的意思了。球场的灯光暗了下来,工作人员开始清场。明天太阳照常升起,训练照常进行,而属于他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这篇文章只是用来传递积极的能量,没涉及到那种很低俗或者违反规定的东西。要是有侵权的情况,就跟我们联系,我们会马上把相关内容删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