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自己的大飞机C919有了,却老被“发动机卡脖子”威胁?前两年,网上讨论最多的,就是美国万一真来个断供,中国民用航空怎么办。类似的话题,大家看多了心里其实有些郁闷甚至愤怒。看着全国上下研发团队这么拼,最终却还只能仰人鼻息,真的憋屈。

这种受制于人的困境,不只是民族情感,更是现实压力。C919刚上市,机体、电子、航电这些大件基本都能自研,但唯独汽车的“心脏”——发动机设备还是绕不过美国通用、法国赛峰的供应。这话说出来,多少有点酸。这几年卡脖子的话题不止民用发动机,甚至军机、运输机都会拿出来讨论,说到底都是发动机太核心。大家都问:中国自己造的发动机,什么时候能真正商用?有没有别的门路?

回头想想,这种问题其实根子不在今天。上世纪90年代和2000年代,中国还在摸索自己的航空工业路线,很多主力机型就是靠俄罗斯老牌发动机撑起来的。比如歼-10、歼-20以及运-20,最早一批用的,就是俄罗斯AL-31和D-30发动机。那个时候谈自主生产,还纯属遥遥无期。

没办法,彼时技术差距太大,只能从俄罗斯进口。慢慢地,中国航空工业在引进、学习、消化俄罗斯技术过程中,建立了一套自己的测试标准。这样双方在数据交流、适航流程上早就打下了信任基础。不夸张地说,这种默契合作,比和西方公司打交道划算多了。

紧接着发生了一件特别值得说的大事。普京突然视察了库兹涅佐夫发动机厂,并在那里正式做出重大决定:以后俄罗斯要向中国供应航空发动机。这消息出来后,国内外媒体立刻炸锅,说这不只是一次技术出口,更是俄方对中国航空产业的极高认可。

现场照片、报道都显示普京态度坚决,摆明了愿意打开新通道,直接帮中国破局发动机困局。这种权威认证,背后不仅是政治表态,更是俄方对自家发动机产业有底气。现场专家还站出来解读说,俄罗斯航空发动机现在的民用和军用底蕴,确实能摆脱西方的体系,而且对中国航空的适应性也不差。

讲到俄罗斯自己造发动机的故事,过去很多人只是觉得它吃老本,没出什么新货。实际上,俄方近几年在民用发动机领域蹿得很猛。2023年,俄罗斯PD-14发动机全面量产,直接装进了MS-21客机,还是俄国产发动机第一次全流程自主搞定。

为啥能批量生产?原因就是不再依赖进口零件,也不怕西方制裁。PD-14还通过了俄中联合适航认证,证明不只是外壳国产,连动力系统、核心热端都达标准。再看看2025年,SJ-100支线客机装上了全新的PD-8发动机,跑出了首飞。专家出来讲解,这些新发动机说明了俄罗斯可以100%搞定民用航空发动机,不需要外界帮忙了。各种技术指标和适航测试流程都详细披露过,网上很多行业大V和分析师都点名夸赞。说实话,要不是俄方死扛住了西方全方位封锁,哪能让中国看到“后备供应方案”的曙光?

今年俄罗斯发动机厂最主推的,就是PD-26新型涡扇发动机,这个型号吸引了不少中国目光。很多人不知道,PD-26其实是由更大推力的PD-35缩小研发出来的,科技含量特别高。

它专门为大型军用运输机和宽体客机开发,推力标准高、耐久性也不错。台架测试已经做了好几轮,技术报告在业内很少看到漏洞。像伊尔-100、MS-21-500和MS-21-600这几款飞机都能用,现在有计划直接出口批量生产。俄方态度就是,中俄之间只要条件谈得妥,可以做到定制化供应,甚至连最关键的维修和技术支持都能全套带过来。这对中国来说,不仅提供了发动机“B方案”,还让美国断供战略完全失效。只要俄罗斯肯卖,中国航空产业的卡脖子压力就能减小不少。

其实,中国商飞和俄罗斯联合航空制造集团早就不是第一次大合作了。大家对CR929宽体客机项目肯定有所耳闻,这事儿最早从2017年就开始了,当时的新闻还比较低调。

两边技术团队直接“拼桌办公”,俄方负责发动机和复合材料机翼,中方主抓整合设计和市场推广。有报道说,这种协作不是简单买卖,而是一起搞联合研发。对中国来说,这意味着从单纯引进技术真正变成联合创新。现在,CR929已经有多个设计方案,国外展会露脸的次数也越来越多。业内专家普遍看好未来几年这个项目能够打破全球民用宽体客机市场的垄断格局。敢和波音、空客叫板,中国商飞和俄罗斯的联合创新无疑是最亮眼的底牌之一。

说到底,发动机是中国自主航空产业最后的堡垒。如果没有外部供应,中国自己造还需要比较长时间补齐短板。每次美国光用一个断供威胁就让大家绷紧神经,作为普通读者我也忍不住替技术人员着急。

可是看到普京这次下场,俄方主动送上解决办法,说实话真的有点振奋。起码中国民航、军机、运输机不再只是西方公司说了算,也算是把命运交回一半在自己手里。有不少航空领域的专家站出来评论,这次合作等于是多了一条“生命通道”,给中国民航发展留出了转身的空间。如果不是中俄过去几十年一点点打下信任基础、互认流程,这样的合作估计也难以推进。

值得一提的是俄罗斯民用发动机的国产化能力,已经不止是技术抵制,更是一种产业体系的自立自强。像PD-14、PD-8这些发动机能够实现完全国产化,得益于其生产线的完整性。数据显示,2023年PD-14批量交付量超过预期,业内认为PD-26未来几年也能达到同类发动机的出口标准。对于中国来说,这相当于多了一条完全自主但又受控的供应线。一方面不用被美方卡脖子,另一方面还能倒逼国产发动机加快升级。

这些年,关于中俄发动机合作,网上的讨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大家不仅关注技术,还关心价格、服务、长期安全保障。一份民航局的调查数据显示,国内主要航空公司在采购新型大飞机时,已经把俄罗斯国产发动机列入主要备选名单,机型选择更加多元化。俄方专家也表示,未来会考虑按照中国市场标准反向优化部分发动机型号,保证稳定、维护方便。听起来很接地气,对航空公司也更加友好。很多网友评论说,再也不用担心发动机“被断供”,可以把精力放在飞行安全和服务上。

当然,路不是一帆风顺的。中俄合作虽然能解决眼下很多卡脖子难题,但中国自己的发动机技术还没法直接和美国通用、法国赛峰一较高下。未来的路必须两条走,一面抓紧自主研发,一面巧用合作优势。不能只靠进口,更不能只靠朋友。民用航空的大市场、广阔前景,不只是技术的较量,更是产业生态的长远竞争。借着这次中俄联合创新的机会,也许我们更该坚定地总结经验,加快“中国造”的步伐。

见证这样的转折,谁不心潮澎湃?有底牌、有信心、有合作,才不怕封杀威胁。等着中国自己的发动机早日“腾飞”,让世界看到我们的硬气和本事。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