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抗战快结束时,我们党在延安开了个会。有天晚上,几个身影悄悄爬上了装有朱德的车,这可把警卫员们吓了一跳。

警卫员因为担心朱老总的安全,就大声让他们走开,可没想到,朱德反倒批评起了警卫员。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好大的官威】

一个晚上,街上亮起了一盏灯,远远的一辆军用大卡车开了过来,警卫员专心地开着车,仔细地留意着四周。

警卫员之所以这么谨慎,是因为他旁边坐的就是朱德。在那个动乱的年代,朱德和党中央的领导们都是敌军最想除掉的大人物,常常面临被暗杀的危险。

朱德对我党来说非常重要,因此警卫员一路上都特别谨慎,生怕出啥差错。

就在卡车快要离开这条路的时候,几个人趁着天黑悄悄爬上了车,这突然的情况把警卫员吓了一跳,他马上警惕地看向那几个人。

他没看清楚对方长啥样,只看到对方穿着军装。虽然过不久党中央就要开七大会议了,延安最近也来了不少八路军的中高层领导,但谁也不能确定里面会不会有敌人派来的奸细,或者再发生暗杀的事情。

考虑到这些情况,警卫员没让那几个人继续“蹭车”,他立刻大声喊道:“赶紧下车,这车是你们能坐的吗?”

警卫员这么一嗓子,把几人都吼得心里有点憋屈,琢磨着大家都是一块儿革命的兄弟,咋就不能搭这趟车呢。这时,其中一位将领像是突然开了窍,往车里一瞅,嘿,里面坐的竟是朱德,他赶忙招呼大家:“快下车吧。”

几个人赶紧从车上蹦了下来,那位将领心里头早就琢磨过味儿来了,他们刚才的做法有点儿欠妥。这年头啥都不容易,能用卡车拉的人肯定不是一般人,自己就这么贸贸然地爬上车,实在是有点太冒失了。

考虑到车里坐的是朱老总,他平时工作特别忙,要是因为他们几个人的行为影响了朱老总的正事,那可就是得不偿失了。

没走多远,他们就看到前方停着一辆卡车。刚才让他们下车的那位警卫员,这会儿又招呼他们上车。他们连忙快步走过去,只听见朱老总说道:“咱们都是革命的伙伴,哪有不能坐的理儿,快上车吧。”

刚才,朱老总认出了跳上车的那位将领之一,他正是王宗槐。

朱老总对战士们总是很亲切,身为领导,他从不摆谱,也不搞区别对待,而是和战士们平等相待,真心把他们当成自家人。

他作为朱德的贴身警卫,刚才的行为惹恼了朱德。等大家都上了车,还能听见朱老总严厉地批评这位警卫员:“你可真是威风凛凛啊!”

王宗槐他们听说警卫员因为自己的事挨了骂,心里都挺过意不去的,连忙跟朱德说,都是他们几个太冲动,警卫员那也是因为担心朱老总的安全嘛。

朱德明白是警卫员太担心他的安危了,于是就没再吭声,转而问起这几人这么晚了要去干啥。

原来他们到了延安后,觉得这儿特别新鲜,刚好会议推迟了,就跑到新市场去溜达了一圈,结果回来时天色已晚。他们急着想回党校,走路又太慢,所以就打算搭个便车回去。

一路上,朱德和王宗槐他们几人聊得很投机,他问起了大家的工作和平时生活情况,对每个人都特别关心,这种细致入微的关怀让王宗槐心里暖洋洋的。

正因为有很多像朱老总这样和蔼可亲、对人特别亲近的领导,才有这么多战士愿意信任他们,死心塌地地跟着他们一起干。

与此同时,王宗槐再次深刻体会到朱老总的高尚人格,这些都让他们感到自己远远比不上,心里对朱老总的敬仰又多了几分。

【不一样的朱德】

王宗槐对朱老总还有一件事儿记得特别清楚,那是一个冬天的早上,他和几个战友一块儿去党校上课,路上大家边走边开玩笑,气氛可欢乐了。

突然间,王宗槐停住了脚步,像根木头似的站在那儿,眼睛直勾勾地盯着路口。旁边的人见他这副样子,心里都犯起了嘀咕,于是也都转过头往路口瞧。这一瞧,大家伙儿都愣住了,心里直纳闷: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顺着他们看的方向望去,可以看到朱德和他的警卫员,每人背着一个竹篓,手里还握着粪叉。他俩不时地弯下腰,好像在捡什么东西。仔细瞅瞅,原来是朱德在把路边的牛屎、羊屎捡起来,动作熟练地丢进背后的篓子里。

大家都没料到,朱老总竟然会抽出宝贵的休息时间,自己动手去捡粪、挑粪来给地里施肥。要知道,朱老总平时工作超级忙,经常忙得连饭都顾不上吃,一直要忙到深夜才能勉强睡上一会儿。

看到朱德的不同寻常,王宗槐心里特别受震撼,这一幕深深地刻在了他的脑海里,对王宗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朱德的日常作风】

朱老总对战士们总是很亲切,像朋友一样,但对子女要求却很严格,他决不让子女仗着自己的地位去搞特殊待遇。

在延安那会儿,中央搞了个晚会,请了好多中央的大领导和将军们去捧场,朱琦也跟着他老爸朱德一块儿去参加了。

晚会结束后,天已经很晚了,头领们都乘着卡车回自己住的地方。但因为那时候卡车少,座位不够头领们坐。于是,朱德就让朱琦下车走路回家,朱琦也没觉得有啥不妥,毕竟他爸爸一直对他要求很严。

朱德刚到住处,没想到朱琦紧跟着就快步跑了过来,这让朱德挺纳闷,自己坐车也才刚到,朱琦咋就这么快也到了呢,难道他还能比汽车跑得还快不成。

瞧着父亲直勾勾地看着自己,朱琦心里有点发虚。原来是因为朱德和其他领导坐车走后,后面那辆车的警卫员担心朱琦走这么远的路回家太累,就下车推着朱琦站在车外踏板上,跟着车一起回去了。

朱德知道后气得不轻,朝着朱琦大声说道:“你晓不晓得脚踏板是干嘛用的?那是警卫员站的地方,他要是下了车,万一有啥事咋办。以后你可千万别再搞这套特殊了。”

从那以后,朱德常常对他的孩子们讲:“你们要继承的,是为人民服务的使命,是为社会出力的责任,而不是接什么官位,更别想靠我去谋个官职。”

朱老总就是这样一个人,凡事总是先想着战士们,想着大局。他公私分得很清,绝不会因为私事去给政府或党中央添麻烦。

有一回,朱德注意到家里电话的记录有点不对劲,平时他在家打电话的次数并不多,大都是工作上的几个电话往来。

那这些多出来的通话记录到底是谁拨打的呢?而且它们还都来自同一个地方,可我实在想不起来跟那个地方有过什么工作上的联系。我于是把家里的孩子们都问了个遍,结果他们都说没往那个地方打过电话。

后来才发现,原来是家里的一个亲戚,每次来串门都是借着这个机会,用咱家的电话给在外地的女朋友打电话,就为了少花点电话费。

那时候日子那么苦,军民一条心都挺过来了,好不容易才有了现在的好生活,可如今日子好了,却有人要损害国家利益,这事儿朱德是绝对不能接受的。

他把那位亲戚叫到家里,毫不客气地指出了对方的所作所为,一五一十地把那些通话记录讲了出来,让对方按平时打电话的收费标准,把全部费用上交给单位。

【总结:】

党中央的领导们平时的言行举止,给众多战士树立了榜样。他们亲自带头,用实际行动带动了一批又一批战士,这些都为最终革命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