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亲自为他点烟,这位国军名将,当年差点拉响手榴弹!
毛主席亲自为他点烟,这位国军名将,当年差点拉响手榴弹!
一九四八年的长春,空气里都弥漫着一股子死气。城里头,是弹尽粮绝的十万国军;城外头,是把天罗地网铺开的解放军。这盘棋,眼瞅着就要终局了。
兵团司令郑洞国,这位黄埔一期出来的高材生,抗日战场上响当当的硬汉,此刻却把自己关在了司令部的地下室里。手里攥着个手榴弹,心里头就一个念头: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当俘虏?他郑洞国丢不起这个人。
可历史这东西,好玩就好玩在它从不按常理出牌。郑洞国最后没死成,也没当成正儿八经的俘虏。把他从鬼门关前拽回来的,不是别人,正是他手底下那帮“忠心耿耿”的部下。
这事儿说起来,就有点黑色幽默了。当时他麾下的两个军,曾泽生的六十军和李鸿的新七军,早就跟城外的解放军眉来眼去,暗通款曲了。长春被围了足足一百五十多天,城里饿死的百姓据说有几十万,那真是人间地狱。人心,早就散了。
底下的人看明白了,再跟着死扛,就是纯粹的炮灰。他们合计了一下,搞了一出大戏。先是六十军打着“起义”的旗号出了城,接着新七军也跟着投了。一夜之间,郑洞国这个兵团司令,就成了光杆司令。
最绝的是,他手下的特务团团长李嵩,带着人冲进司令部,嘴上喊着“保护司令”,实际上是把他给软禁了。一群人声泪俱下地劝他:“司令,弟兄们也是没办法,为了给您留个体面,咱们只能这样了!”
你看,这就是中国式的人情世故。他们知道郑洞国这人死要面子,硬劝是劝不降的。干脆,他们就把局做死,把所有的选择都替他做了,最后再给他扣上一顶“被部下裹挟,无奈放下武器”的帽子。这样一来,他郑洞国的脸面保住了,大家的命也保住了。
所以,当解放军的代表走进司令部时,看到的是一个被自己部下“绑架”了的主帅。郑洞国全程黑着脸,一言不发。这哪是投诚,分明就是一场精心设计的舞台剧。
这事儿传到毛主席耳朵里,他老人家就笑了。他对东北的将领们说:郑洞国可以不当作俘虏看待。你看,高人过招,点到为止。大家心里都跟明镜似的,有些事,看破不说破。
接下来,就是更有意思的环节了。东北野战军的司令员肖劲光,摆了一桌酒席,请郑洞国吃饭。郑洞国心里直打鼓,这饭局,怕不是鸿门宴吧?去了,会不会被当场算旧账?
他硬着头皮去了。饭桌上,气氛有点尴尬。郑洞国绷着个脸,不怎么说话。肖劲光也是个爽快人,开门见山就说:“润庵先生(郑洞国的字),别想那么多了。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以你的才能,将来在新中国,有的是地方可以发光发热。”
话是这么说,可郑洞国心里的疙瘩,哪是三言两语就能解开的?他觉得自己是败军之将,哪还有什么脸面谈将来。宴席散了,他主动提出来,想去“学习学习”,暂时不想担任任何职务。说白了,他还是不信,想先看看风向。
这一看,就是好几年。他被安排住在上海,潜心研究毛主席的著作。说实话,一个在旧军队里待了大半辈子的人,突然去看那些马列主义的东西,一开始肯定是云里雾里。
真正让他思想发生变化的,是他亲眼看到的一切。旧上海是什么德行?乌烟瘴气,龙蛇混杂。可解放军进城后,没用多长时间,整个城市的面貌就焕然一新。投机倒把的没了,街头的小混混不见了,连黄浦江的水似乎都清亮了些。
他每天在街上溜达,看着普通老百姓脸上的笑容,看着那些朝气蓬勃的年轻人。他心里那个冲击,比看多少本书都来得猛烈。他开始反思,自己过去坚持的那些东西,难道真的错了吗?
尤其是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他在收音机里听到天安门城楼上的宣告。那一刻,这个铁骨铮铮的汉子,据说眼眶都红了。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涌上心头,有失落,有迷茫,但更多的,是一种莫名的……解脱?
转折点发生在一九五四年。那天,他突然接到通知,毛主席要在中南海请他吃饭。郑洞国心里咯噔一下,这回的阵仗可比当年在东北大多了。陪同的,有贺龙,有叶剑英,那可都是他当年的老对手。
进了颐年堂,毛主席正坐在沙发上抽烟。看见他进来,立刻站起身,笑着迎上来,紧紧握住他的手,说:“润庵先生,我们可是神交已久了。”
郑洞国紧张得手心冒汗,嘴里客客气气地回应着。大家落座后,毛主席很自然地从烟盒里抽出一支烟,递给他,然后划着火柴,亲手给他点上。
就是这么一个微不足道的动作,瞬间击中了郑洞国心里最柔软的地方。他是什么身份?一个降将。对方是什么身份?一个国家的最高领袖。在国民党那边,他见过蒋介石多少次,哪一次不是毕恭毕敬,连大气都不敢喘?可现在,毛主席却像对待一个老朋友一样,亲自为他点烟。
这种尊重,不是装出来的。那一瞬间,郑洞国心里最后一道防线,彻底崩塌了。
饭桌上,毛主席跟他拉家常,问他儿子大学毕业了没有,工作安排得怎么样。还鼓励他说:“你还年轻嘛,才五十出头,还可以为人民做很多事情。”
一顿饭吃下来,郑洞国多年的委屈、迷茫、不甘,好像都烟消云散了。他后来跟人说,那一刻他才真正明白,共产党为什么能得天下。得天下者,必先得人心。
不久之后,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郑洞国被任命为国防委员会委员。拿着那个任命状,他手都在抖。从一个差点拉响手榴弹的败军之将,到一个新中国的国防委员,这条路,他走得何其曲折,又何其幸运。
说到底,历史的洪流滚滚向前,个人的选择在它面前,有时显得微不足道。郑洞国的故事,不是一个简单的“投降”或者“转变”就能概括的。那里面,有走投无路的无奈,有部下“背叛”的成全,有被时代裹挟的身不由己,更有在见识了新旧对比后,发自内心的认同。他不是什么先知,他只是一个在历史的十字路口,最终选对了方向的普通人。